庆帝为什么要和范闲同归于尽 北齐皇帝为什么和范闲

目录导航:

  1. 庆帝为什么要和范闲同归于尽
  2. 范闲是庆帝的儿子为什么却入范府
  3. 范闲人物关系分析
  4. 为什么没有皇帝要杀范闲
  5. 范闲出使北齐后发生了什么
  6. 范闲为什么杀沈重
庆帝为什么要和范闲同归于尽

想留一个安稳的江山给继位者。

庆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帝王,有雄心壮志要开疆扩土,一统天下,不容有人挑战他的权威。叶轻眉就是例子,心怀百姓,建立检察院是为了监督庆帝,就被庆帝设局害死。

范闲作为叶轻眉的儿子,在庆帝设局之时根本就没想过他能活下来。等到叶轻眉死后,庆帝反而有些怀念,范闲就成为了寄托,然而庆帝对范闲更多的利用,利用他掌内库,给太子当磨刀石,给小皇子当老师……

当庆帝发现范闲不受他的掌控,和陈萍萍一起意图谋杀他,和叶轻眉一样也希望没有战争,自然就对范闲起了杀心。

只是庆帝年纪大了,也受伤了,不能领兵扫荡天下了,而范闲的权势已经对小皇子产生了威胁,只要庆帝一死,当不当还给差不多就是范闲的问题了。

庆帝当然不会留下这么大的隐患给江山社稷,所以在皇宫布局,想趁着范闲来杀他的时候同归于尽,其原因更多的是给小皇子铺路,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

然而,穿越者毕竟才是主角,庆帝并未成功。

庆帝从来没有想过要跟范闲同归于尽,虽然庆帝知道范闲对庆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是庆帝也知道范闲可以帮助庆国。

在大东山之前,庆帝对于范闲是一边防备,一边利用,一度也对范闲动过杀心,最终并没有杀掉范闲。

本来庆帝是想着在大东山布局除掉另外的三大宗师以及长公主的反叛势力,朝堂之上留给太子,然后庆帝全力北伐灭掉北齐和东夷城,同时庆帝也有对西胡作战的准备,如果一切按照庆帝的计划进行下去,那么庆国会统一天下。

但是庆帝万万没有想到陈萍萍也同时在布局,大东山之战的京城里面范闲借助陈萍萍的布局同时除掉了太子、二皇子、太后、皇后、秦家,这些诸多势力,只给庆帝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三皇子,一个就是范闲。

到这个局面, 庆帝虽然按照计划除掉了另四顾剑和苦荷,但是庆国朝堂也是元气大伤,最最核心的是庆国的储君没有了,而三皇子的年幼根本没办法理政,范闲的势力已经暴涨至能威胁到庆帝。

到了这个时候,庆帝前面所有的计划已经都成为泡沫,北伐也没有希望,因为他失去了陈萍萍的监察院,以及范闲手中的内库。

可以说,庆帝除了一身真气和禁宫中的禁军之外,想要跟以往那样指挥全国的军队已经非常困难,因为陈萍萍的监察院把持着消息的通路,庆帝没有另外一套情报部门。

庆帝也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刻,他想要逼退范闲,保持一个相对微妙的平衡。

但是陈萍萍出手行刺庆帝,让庆帝重伤,陈萍萍身死,范闲跟庆帝之间彻底决裂。

叶轻眉和陈萍萍这两个人的命,横亘在庆帝跟范闲之间,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妥协,庆帝也知道想要安抚范闲根本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关键是范闲一方实力强大,有全书的天花板外挂——五竹。

五竹的失忆,是庆帝杀范闲最好的时机,也就是范闲第一次入宫行刺,庆帝可以说完胜,打得范闲一方没有还手之力,如果不是范若若的狙击步枪登场,范闲当时就完蛋。

后来范闲知道靠自己的这些力量根本没有办法胜过庆帝了,所以范闲必须得把五竹给找回来,然后靠着五竹来打庆帝,所以范闲才会出发北上去神庙,主要就是因为打不过庆帝,去搬救兵。

把五竹带回来之后,虽然五竹不是很清醒,但是好在最后关头五竹是想起来以前的事情了,然后五竹也知道庆帝就是害死叶轻眉的人也是想要杀范闲的人,五竹跟庆帝开始对战了,这个级别的战斗,范闲插不上手。

从始至终,庆帝根本没有要跟范闲同归于尽,如果没有五竹,庆帝完胜,如果五竹参战,那庆帝必败,所以庆帝对付范闲的时间点都是五竹不在的时候,五竹在的时候,庆帝特别老实。

范闲是庆帝的儿子为什么却入范府

范闲之所以进入范府,成为范家的私生子,是因为范家本来的孩子与范闲调换,而后成为替罪羊杀死了。

范闲,是猫腻所著权谋小说《庆余年》中的主人公,穿越人士,庆国数十年风雨画卷的见证者。其容貌俊美无双,尤胜于女子,生性淡薄刚毅,善良而腹黑,城府极深,重视恩情。最终隐居江南。

庆国纪元五十七年(范闲穿越出生),庆帝西征,同时调离了范建、陈萍萍,又以神庙使者吸引走了五竹,叶轻眉在太平别院被太后、皇后一系杀害。五竹赶回后救下范闲,并将其带到澹州。

纪元六十二年(范闲5岁),费介来到澹州教导范闲数月。

庆历元年(范闲12岁),范闲杀死皇后方面派来的刺客。

(范闲16岁),范闲来到京都,以抄诗、打黑拳出名;在牛栏街击杀北齐刺客;在监察院遇到王启年,组建启年小组;被授予太常寺协律郎,在与北齐的谈判中获得成功。

庆帝赐宴时,庄墨韩指责范闲抄诗,范闲假装醉酒,背诗三百篇,令其吐血。当夜与五竹配合潜入皇宫,偷到钥匙,打开了叶轻眉留下的箱子,发现M82A1一把,并确认叶也是穿越者;同时他发现了长公主与北齐勾结,陷害自己,出卖监察院间谍头目言冰云的阴谋。年末与林婉儿结婚。

(范闲17岁),范闲任太学奉正,揭发科场弊案,引发京官不满,大闹刑部,亮明鉴查院提司身份。

之后范闲奉命出使北齐,在边境遇到海棠朵朵,以攻心之计服之。

在上京,范闲换回言冰云,私下与北齐皇帝、长宁侯达成交易,借上杉虎之手除掉了北齐锦衣卫指挥使沈重,从肖恩得知关于神庙的秘密,与海棠交游甚欢。喝醉后被海棠下了春药,北齐小皇帝借种未遂。

北齐大公主随使团南下,与大皇子成亲。范闲回京后接手监察院一处,大力整风,抄没了弟弟范思辙与三皇子合伙开办的抱月楼,将范思辙送到北齐,并借此打击二皇子一系势力。赏菊会时陈萍萍暗中指使影子行刺庆帝,范闲舍身救主,被影子刺伤,真气爆体。

范闲进入范府是为了躲避庆帝的追杀。庆帝并不想要这个儿子,他害怕范闲长大后像他的母亲叶轻眉一样离经叛道,因此范闲刚出生时,庆帝就想杀死他。

奈何他在陈萍萍和五竹等人的保护下,成功摆脱了追杀,不得已进入范府,以私生子的身份长大。

范闲明面上的身份是范建的私生子

当年范闲他娘叶轻眉被皇后,秦老将军,长公主,太后等人设计诞下范闲后身亡。

陈萍萍,五竹,范建等人害怕范闲被害,联手将范闲偷出宫养在澹州,冒充范建的私生子(真正的私生子早夭了),并让他和林婉儿联姻,好名正言顺的接手她娘一手打造的内库。庆帝也知道这件事不过私生子又不能见光,因此也就默许了。

范闲人物关系分析

范闲是《庆余年》里的主人公,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小白,增加了主角光环,还是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范闲的亲娘是叶轻眉,来自于神庙。

范闲的亲爹是庆国皇帝,万人之上。

范闲的养父是范建,他是庆国高官。

范闲的岳父是林若甫,当朝宰相。

范闲的妻子是林婉儿,美若天仙。

范闲的岳母是长公主,野心勃勃。

范闲的仆人是五竹,武功盖世。

范闲的老师是费介,用毒高手。

范闲的大舅哥是林大宝,痴痴呆呆。

范闲的二舅哥是林珙,用剑高手。

范闲的手下一是王启年,轻功了得。

范闲的手下二是腾紫荆,日常保镖。

范闲的妹妹是范若若,交际能手。

范闲的弟弟是范思辙,理财高手。

范闲的敌人一李承乾,庆国太子。

范闲的敌人二郭保坤,胆小如鼠。

范闲的敌人三二皇子,老谋深算。

范闲的敌人四肖恩,心狠手辣。

范闲的敌人五燕小乙,九品射手。

范闲的叔叔陈萍萍,监察院老大。

范闲的好友一战豆豆,北齐皇帝。

范闲的好友二言冰云,年轻有为。

范闲的好友三庄墨涵,忘年之交。

范闲的好友四上杉虎,北齐将军。

范闲的好友五高达,虎卫高手。

范闲的好友六司理理,交际花。

范闲的知己海棠朵朵,九品高手。

以上就是电视剧《庆余年》中跟范闲接触比较密切的所有人,你看懂了么!

为什么没有皇帝要杀范闲

没有皇帝要杀范闲是因为皇帝们觉得范闲还有利用价值。庆帝是范闲的亲生父亲,自己的武功达到大宗师级别,对权力的掌控稳如泰山,偶尔借着范闲的手试探儿子们的忠诚和能力,但不怕范闲有什么想谋权篡位的想法,所以没必要杀范闲;北齐的小皇帝在范闲的主动接近下,认为范闲对庆国也不是绝对忠心,也想借着范闲瓦解庆国的力量,所以不会杀范闲;四顾剑和手下人多数是武痴,国家也没有左右天下的能力,也不必主动去杀范闲惹来庆国的怒火。所以,没有皇帝想杀范闲,反而是他后来为了给母亲和陈萍萍报仇,帮五竹开路去杀了庆帝。

范闲出使北齐后发生了什么

北齐大将沈重要杀范闲,范闲救出言冰云,回去的路上遭到沈重劫杀,但是最后他们逃出北齐。

在出使北齐之后,范闲从昔日的密谍头目肖恩口中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不是范建,而是当朝庆帝。

后来庆国内乱,皇帝音信全无,范闲只身回到京都以求掌握局面。世事难料,令众人难以置信的是,皇帝居然是四大宗师之一。

京都一役,庆国的很多势力覆灭,包括长公主、太子、二皇子还有秦氏等家族集团,无一幸免,这样一来范闲的昔日强敌几乎一网打尽,然而还有一个敌人在俯视着他——庆帝,他的亲生父亲。

范闲来到北齐以后,何道人受陈萍萍嘱托给范闲带话,让他去庆国在北齐开的店铺里拿一本账册。

随后范闲派王启年去拿了一本账册回来,等救出言冰云以后,言冰云翻看账册时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因为店铺账目的出入和之前上交监察院的账目记录完全不一样。

范闲为什么杀沈重

范闲杀沈重是因为他觉得沈重太难对付。沈重心机深沉,手握大权,有他在,范闲就难以直接取得北齐皇帝和太后的信任。

而且沈重明显已经是肖恩之后庆国最难对付的人,在他眼皮底下,无论是要借机浑水摸鱼地走私捞钱,还是趁机从肖恩口中套取情报在杀死肖恩,都非常之难,所以杀了沈重是当时最简单粗暴又有效的方法。

因为北齐内斗严重主要分为三派小皇帝,海棠朵朵一派。太后,沈重一派,上衫虎一派。而范闲选了与小皇帝合作,所以作为给小皇帝的投名状他离间了太后与沈重的关系,使太后怀疑沈重,进而帮小皇帝除掉了沈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利益交换,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