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历史上有哪一个重大改革

目录导航:

  1. 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5.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7. 北魏孝文帝改革五大措施
  8. 北朝最有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5.迁都洛阳

经济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2.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

1.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陆姓

贺赖→贺姓

贺楼→楼姓[5]

3.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有四: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影响: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第一,推行均田制。

第二,整顿吏治。

第三,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2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4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一是迁都洛阳;

二是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具体介绍如下所示。

一、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征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二、经济方面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2、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三、文化方面

1、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

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484年起,冯太后任用汉人进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后进行第二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由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具体措施: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整顿吏治。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具体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鲜卑族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的改革,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前,改革主要是在冯太后主持下展开的,重大的措施包括禁止鲜卑族内部通婚、推行班禄制、实行均田制、建立三 长制和新租调制,这就为第二阶段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年),孝文帝亲政,改革随之进入新的阶段。这期间,迁都洛阳乃是其全面汉化改革的起点,成为汉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孝文帝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有利于推行汉化改革措施,还多少可以减轻来自北方的柔然的压力,扩大战略防御纵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公元471-499年,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时期在位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原因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二、主要内容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6、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7、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三、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五大措施

(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

(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

(3)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4)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5)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4、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一、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颁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百官定为9品18级30阶,实行考核。

2、实行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

二、经济方面

1、推行均田制

丁男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者麻田10亩;妇女授露田20亩,麻田5亩。奴婢和平民授田数量相同。

2、推行租调制

一夫一妇年纳栗2石,调帛1匹;15岁以上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各纳一夫一妇的租调。

三、文化习俗方面

1、迁都洛阳

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2、移风易俗

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废除北语,改说汉语;改变姓氏,变为汉姓;改革婚俗,胡汉通婚。

3、尊孔崇儒

修建孔庙祭祀孔子,厚待孔子后裔。

4、兴立学校

创立学校,大兴教育。1

北朝最有名的改革

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一个封建化和汉化的过程,通过改革,使北魏政权也和南方政权一样,推行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

也是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在生产生活上,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在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等儒家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在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了。

各民族的和谐共处,既有利于北魏的统治,也为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文帝是一个有魄力有宽广胸襟的改革家、政治家。他力排众议,决心汉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未来的长远发展。他为民族交融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