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国演义是真正的中国历史吗
- 三国历史演变过程
-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 三国的历史背景
- 三国时期历史概括
- 三国的历史讲解
- 三国演义如何传下来的
-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是不是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 三国演义主要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是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是。三国的故事有很多都是演绎的。也就是说,有很多故事都是编造过来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但是三国中的人物,都是历历史中的人物。有很少几个不,不是真实的人物。三国故事中桃园三结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也都拜把子,三结义。
三国演义不是真正中国历史。
此书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民间故事,史籍,晋朝人陈寿所著《三国志》等资料,创作的一部演义小说,主框架与史实差不多,但书中人物事件等,为符合观赏性要求,作一些修改戏说,如诸葛亮借东风,孙坚斩华雄改为关羽温酒斩华雄等等。
《三国演义》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七分实三分虚。《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加工而成的,里面发生的主要事件都与《三国志》中记载的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一本真正好看的作品,中国很多人都是看过这部作品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半真一半夸大,里面的历史人物基本上是真的,但是里面的故事有些却是有点夸大,所以三国演义是一半真一半假的历史作品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编写的一部历史题材的著作,虽然名列中国四大名著但是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与真正的历史有许多出入。所以说我们看历史名著要懂的吸收和区分,不能把演义中的东西当成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要去看一些正史记载。
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为大的蓝本,以其他古书传记为辅所写的小说,里面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符合历史的,不过又虚构了一些人,或者把真实人物的参与的事件张冠李戴一下。虽说不能当真实历史看待,但是这部小说还是中国文学著作
三国历史演变过程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统一全国[21]。至此,三家归晋。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王朝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东吴政权,标志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公元263年,邓艾攻入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晋军三路伐吴,东吴灭亡。
公元315年,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灭亡。
公元316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
一,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群雄逐鹿(公元184~208)
第二阶段赤壁之战(公元208~219)
第三阶段三国鼎立(公元220~229)
第四阶段南征北战(公元223~234)
第五阶段三分归晋(公元235~280)
广义三国从一八四年开始,狭义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
二,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1、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2、董卓之乱
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3、群雄逐鹿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4、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5、三国归晋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群雄逐鹿(公元184~208)
第二阶段赤壁之战(公元208~219)
第三阶段三国鼎立(公元220~229)
第四阶段南征北战(公元223~234)
第五阶段三分归晋(公元235~280)
广义三国从一八四年开始,狭义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一、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题材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的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背景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一、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题材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
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公元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时期历史概括三国时期应该是从公元220曹丕建魏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结束。但民间一般把东汉黄巾起义开始就归结为三国时期了。
三国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三国局面的形成
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
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211年,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的历史讲解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
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的历史,主要是就是讲的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诸侯国分封过多造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群雄争霸过后,最后就剩了三个,占领了北方的曹操,国号为魏国,占领了东南方的孙权,国号为吴国,还有占领了蜀地还有汉中的刘备,国号为蜀国,这三国最终也被一一毁灭合成一个国家
三国历史简介:随着汉朝的末落,越发多的人想要造反,于是天下枭雄被分成了三大派系,分别是魏蜀吴。三国出了诸多的猛将,也有很多智慧超群的幕僚,但最后还是给司马家等到的机会,魏蜀吴的成果都成为了他的嫁衣。
资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演义如何传下来的事实上三国故事流传至今不光是罗贯中的功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段长时间的战乱纷争、尔虞我诈的历史给百姓的印象太过深刻。
在那个军事斗争的舞台上,谋士斗智、武将斗勇,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剧目,这里有情、义、智、勇、信、诈,无论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还是天生狼性的勇武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故事,都有自己崇尚的人物,甚至自己去表演。
答: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尤其是到了晚唐,三国故事已经普及到小都知的程度了。随着话本的兴盛和戏剧的流行,这一人所熟知的题材自然格外受艺人的青睐。
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同时还有南戏、皮影戏、傀儡戏、院本都有搬演三国故事的。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当时三国故事尊刘贬曹倾向已 经很明显了。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是不是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历史上,包括刘备张飞关羽都是真实存在的。还有曹操许多的教练也真实存在的,包括谋士卧龙凤雏都是真实存在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模式也是存在的。
《三国演义》里的大部分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如刘备、孙权、孙策、孙坚、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书中也有部分人物是虚构的,包括:李夫人、徐康、陈俊、关定、刘贤、王植、张明、王瓘、韩福、苟安等。
1、李夫人 《三国演义》虚构人物。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的妻子。蜀汉东川失守,马邈意欲投降,她怒斥丈夫不忠不义。最终,丈夫向魏国将领邓艾不战而降,她自缢殉节。
2、徐康 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徐庶的弟弟。出现于程昱假写徐母的书信中。
3、陈俊 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人物,魏国司马昭部下。诸葛诞叛,昭用钟会计,埋伏众军,诱敌深入。令俊引车仗牛马驴骡,装载赏军之物,四面聚集于阵中,如敌来则弃之。
4、关定 《三国演义》中虚构人物,正史不见记载。民间说法是关羽的儿子。
5、刘贤 《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的身份是刘表辖下零陵太守刘度之子。父亲是刘度,曾经被诸葛亮抓住后又放回。
6、王植 《三国演义》中虚构人物,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于小说中第27回登场。王植为曹操部下,任荥阳太守,是洛阳太守韩福的亲家。
7、张明 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张明出场于一百十回,是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部将,在和姜维的对阵中将姜维击败。
8、王瓘 《三国演义》中虚构人物,历史上不曾记载。在114回出场,曾为邓艾手下参谋,献反间计与邓艾,被姜维识破,兵败自投江而死。
9、韩福 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曹操置洛阳太守。为荥阳太守王植两亲家,关羽千里寻兄,韩福与牙将孟坦放暗箭谋杀关羽,孟坦被关羽所杀,关羽中箭,飞马赶来,斩杀韩福。
10、苟安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是李严手下都尉,被派遣解送粮草到祁山大寨。因为好酒,解送粮草延误十天,诸葛亮十分愤怒,欲斩之;杨仪求情,乃杖八十,苟安怀恨在心,投魏国司马懿;后司马懿派他去成都散布谣言,刘禅听信谣言,下诏召回了孔明,导致第四次北伐失败。 来源:--李夫人 来源:--徐康 来源:--陈俊 来源:--关定 来源:--刘贤 来源:--王植 来源:--张明 来源:--王瓘 来源:--韩福 来源:--苟安
三国演义主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事件: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偷渡阴平·三分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