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脉起点和终点 北周佛造像陕西历史博物馆

目录导航:

  1. 龙泉山脉起点和终点
  2. 中国石窟寺艺术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
  3. 敦煌莫高窟塑像的历史
  4. 火烧少林寺是真的吗,历史上火烧少林寺有几次
  5. 须弥山石窟旅游攻略
龙泉山脉起点和终点

北起绵阳安州区,经绵阳涪城区、德阳市、中江县、广汉市、金堂县、龙泉驿区、双流区、简阳市、仁寿县,南达乐山市止。龙泉山脉的最高峰长松山,海拔1051.3m,也就是成都东部的制高点。

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的东缘山脉(西缘山脉是龙门山脉),呈南北走向。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龙泉山脉长200千米,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长。民国时期,该山脉被称为鹿头山脉。

龙泉山脉沿线区县是四川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以成都市西河镇为例,全镇95%居民为广东籍客家人。

龙泉山脉 位于东经103°40′-104°40′、北纬29°40′—30°30′之间,呈南(偏西)向北(偏东)走向。北起安县,经绵阳、德阳、中江、广汉、金堂、龙泉驿、双流、简阳、仁寿,南达乐山市止。山脉长200千米,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长。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山脉一般海拔为1 000米,最高峰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海拔为1051米。

龙泉山脉在成都境内称龙泉山。唐代称“分栋山”(《北周文王碑》称“分东岭”,《简州志》称“分栋山”),宋代随灵泉县改称“灵泉山”,明代改为“龙泉山”,是成都著名的踏春胜地和林木瓜果之乡。景区内有北周文王碑、蜀僖王陵,以及摩崖造像等古迹。山后还有古石经寺,依山起势,规模宏大。 生活在龙泉山脉地区的人几乎全以种植农作物为生。枇杷是四川龙泉山地区的特产。

成都境内的龙泉山林木面积约有50平方千米,水果有水蜜桃、梨、苹果、枇杷、葡萄等400多个品种,其中水蜜桃以个大皮薄、色鲜汁多闻名于世。新引进的巨峰葡萄、洞庭枇杷、大田李子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春天桃花和梨花盛开时,整个龙泉山一片锦绣,是成都一景

中国石窟寺艺术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

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连年战乱且几次灭佛运动,这一时期的佛造像整体质量下滑颇多。

及至隋唐时期,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因由隋唐盛世的开启,佛造像开始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整体来说,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堪称中国佛造像艺术的巅峰时期。

敦煌莫高窟塑像的历史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如下: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火烧少林寺是真的吗,历史上火烧少林寺有几次

真的

第一次 北周

第二次 隋朝

第三次 唐代

最严重的一次是1928年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劫难,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的“周武灭法”使少林寺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隋朝的“大业之火”和唐代末年武宗李炎时期的“会昌毁佛”,更让少林寺伤痕累累。 而少林寺最严重的一次劫难则发生在1928年,它给少林寺带来的灾难史无前例的:1928年春天,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火烧少林寺。据载,石友三从登封城内运来煤油,涂抹在少林寺内建筑上后炮轰点燃,少林寺大多殿堂焚毁,“藏经阁前所有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均被烧毁”。

少林寺古时共经历过三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是北周时期“周武灭佛”,第二次是隋朝的“大业之火”,第三次则是唐末的“会昌灭法”。这三次都使得少林寺深受重创,但是,却都没有近代的这一次来的残酷。

1928年3月21日,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少林寺上方的天空,弥漫的浓烟中夹杂着经书的灰烬,少林寺中没有梵音唱响,有的只是木头被烧时的“噼啪”声响。

第一次,北周。今日少林寺内有座唐人立写的《少林寺碑》,上面记载:“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可见这次灭法,少林寺被破坏的十分严重。

第二次,隋朝。在少林寺网站的寺院历史大事记中,列有这样一条:“大业十四年,天下大乱。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塔院被焚,灵塔尚存。”隋代大业末年,“群贼以火焚之,不燃,远近珍异”。唐人的《少林寺碑》上也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第三次,民国。1928年春天,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激战。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根据记载,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在山野中即能遥望寺院惨状。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

火烧少林寺是真的,历史上火烧少林寺有3次

历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火烧少林寺事件!第一次发生在隋朝末年!

王世充自称“洛阳王”,野心勃勃的王世充为了扩张地盘,抢夺财物,冲进少林寺,将少林寺烧毁,后来在唐朝重建!第二次,发生在清朝,是康熙下旨烧的!没想到吧?康熙为何火烧少林寺呢?因为康熙时期一直还存在反清复明的势力团伙!什么红花会之类的,将总舵设在南少林寺内,!公元1674年,康熙令满清军队兵分三路攻进南少林,将少林寺一把火夷为平地,僧人方丈全部烧死!康熙也是一位“千古罪人”!

第三次,发生在1928年,军阀混战!火烧少林寺的是冯姓军阀手下干的!这个家伙反复无常,一会投靠这个一会投靠那个,后来成为汉奸!他名字叫石友三!为啥要火烧少林寺呢!建国军领袖樊钟秀打败后跑到少林寺内躲藏!

石友三带领部队攻进少林寺,为了泄愤,将少林寺一把火化为灰烬!不过这个石友三也没得到好下场,他投靠日本后,他的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和兄弟商议,以开会为名,将石友三骗出来,连夜将石友三活埋在黄河边上!

须弥山石窟旅游攻略

乘坐飞机、火车或自驾均可到达,沿福(州)银(川)高速至三营出口下线,向西行驶12公里。沿途交通标识明晰,可乘坐出租车、自驾等方式一路顺畅抵达。须弥山博物馆→大佛楼→1号窟→石门关→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菩提树

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境内。以下是须弥山石窟旅游攻略:

一、怎么到达须弥山石窟

从延安市区出发,可以乘坐前往宜川县的班车,到达后乘坐前往景点的小巴士或者出租车即可抵达须弥山石窟景区。

二、须弥山石窟门票和参观时间

须弥山石窟景区门票价格为80元。景区早上8点开放,下午5点闭馆。

三、须弥山石窟的景点

须弥山石窟群分为南台寺、中台寺和北台寺三大部分。南台寺是重要的石窟群,包括大西涧、小西涧、南涧、弥勒殿等几大洞窟,其中保存了大量唐代艺术珍品。中台寺包括天龙寺、观音寺等,主要是佛教寺庙;北台寺则是未完成的石窟,一般不对外开放。

四、需要注意什么

1.参观时要穿着舒适,便于行走的鞋履。

2.由于石窟数量较多,建议游客参观时带上适量的饮用水。

3.石窟内禁止摄影和使用自带的照明设备。

4.景区交通不方便,建议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

5.不要随意触碰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以免造成损坏。

以上就是须弥山石窟的旅游攻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提供
2、因为须弥山石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艺术造诣最高、内容最丰富、流派最齐全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内部雕刻浩繁,景点众多,参观一遍需要时间较长。同时,夏季气温较高,参观合适的时间也比较有限,需要考虑到参观的时间和游览规划的安排,不仅要留出足够时间参观,还需要为人流量较大的景点安排时间,以避免浪费时间。
3、建议游客可以提前进行攻略制定和时间规划,及早预定门票,选定合适的季节前往参观,安排好参观线路和游玩时长,避免浪费时间。在游览景点时,可以准备好防晒工具,做好充足的水和饮食准备,以保证体力和体验效果。

答:攻略:

须弥山石窟坐落于宁夏固原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属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是宁夏著名景区之一。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唐代时须弥山开始称“景云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袭这一称谓。须弥山石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

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各区之间有梯桥相连,游览观光十分方便。

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代开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有些造像,脸瘦肩溜,宽袍大袖,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上的艺术形象酷似;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