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梦想成佛的封建帝王 唐朝哪个皇帝不信佛

目录导航:

  1. 历史上梦想成佛的封建帝王
  2. 为什么很少谈到唐朝的大儒
  3. 圣唐三杰
历史上梦想成佛的封建帝王

梦想成佛的皇帝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汉明帝刘庄,大周皇帝武则天,隋朝皇帝杨坚,明朝皇帝朱元璋,清朝皇帝顺治。

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后来汉朝时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认可。相比于我国传统的道教和儒教,佛教讲究的普渡众生、舍弃物质追求等理念有助于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许多统治者都选择了接纳佛教,甚至主动帮助其发展。

当然,佛教并非完美无缺,也不是所有统治者都尊重和扶持佛教,像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皇帝就开展过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希望通过打击佛教势力换取更多的社会劳动力,解决当时寺院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有厌恶佛教的皇帝,自然就有笃信佛教的皇帝,那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是虔诚的佛教徒呢?

提到我国古代帝王当中崇信佛教者,恐怕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僧人而四次选择出家的梁武帝萧衍。萧衍出身显赫、从小聪慧过人,后来则是凭借战功不断升迁,最终建立了梁朝。然而,这位原本信奉道教的皇帝却在接触佛教后很快便成为了后者的信徒。当然,这其中也有道士袁矜发动叛乱导致萧衍大怒等因素在。

普通八年(527),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出家,但他三天后便主动回朝,并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两年后,萧衍再次前往同泰寺出家,这次他待了十余日仍乐不思蜀,以至于大臣们共同凑了一亿钱才将他“赎”了出来。大同十二年(546),萧衍再次选择了皈依佛门,众臣不敢怠慢,又凑齐两亿钱把圣上迎回皇宫。太清元年(547),才刚回宫不久的萧衍又一意孤行地前往了同泰寺,这次,大臣们为了请回皇帝只好再供奉了一亿钱。

萧衍前后出家四次,让朝廷付出了四亿钱的代价,这样的举动不能不说十分荒谬,让人很难不猜想这位曾经颖悟绝伦的皇帝要么是神志不清,要么就是装疯卖傻为佛教的发展筹措经费。客观上说,萧衍主张佛教徒不得吃肉、不近女色,并带头践行,足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确实十分崇信。在他的主导下,南朝佛教风气大盛,以至于后来诗人杜牧感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得不说,梁武帝萧衍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在其影响之下,梁朝的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也都选择了信奉佛教。甚至,陈朝武帝、后主也都曾经效法萧衍选择前往佛寺出家,表达自己对佛教的敬重和喜爱。

南北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完成了南北统一的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位佛教徒。杨坚本是北周外戚,而正如上文所说,北周武帝在位期间对佛教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一个佛教徒,杨坚建立隋朝后不久便开始了一系列复兴佛教的措施,他大量建造寺庙和佛像、支持经书的翻译工作,既满足了对个人信仰的追求,还获得了广大佛教信徒的支持,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到了唐朝,尽管历代皇帝都以道教祖师李耳为先祖,但也有不少皇帝相当尊敬佛教。举例来说,唐高祖李渊曾为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命名、唐太宗李世民则盛情款待西游归来的玄奘法师等等。总之,唐朝的高宗、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皇帝都曾经举行过迎送佛骨舍利的仪式,表现朝廷对佛教的积极态度。

要说唐朝之后最引人注目的信佛帝王,清朝的顺治帝或许是许多人的不二选项。顺治帝六岁登基,随后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下入主中原,成为了首位定都北京的清朝皇帝。顺治帝对宗教很感兴趣,早在亲政之初,他便厚待了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汤若望,顺治十四年(1657)时,他又与佛教结缘,并成为了一个虔诚的信徒。

顺治十六年(1659),顺治帝拜入名僧玉林琇门下,并为自己取法号为“行痴”。此后的几年里,顺治帝沉迷佛法,召见了许多名僧并向他们学习,当深爱的董鄂妃病逝后,他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而请求溪森行森禅师为自己剃度,决心出家为僧,远离俗世的纷争和喧嚣。

为了抒发心中对佛教的向往,顺治帝曾经写下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等名句。尽管他最终未能出家便病逝,但顺治帝也确实称得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笃信佛教的皇帝了

1、南朝梁武帝萧衍:沉湎佛学,佛化治国,戒色40年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信佛之后,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2、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受制于人,自帝位上出家,禅位后专心信佛的特殊皇帝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

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成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继承皇位。拓跋弘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帝,专心信佛。承明元年(476年7),拓跋弘被毒死(一说为冯太后所为),时年23岁。[2] 献文帝死后,上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

3、隋文帝杨坚:生于佛门,尼姑抚养,结束中国300余年乱世的黑衣天子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1] -604年8月13日)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些人们,包括现在,信佛的人也有不少。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有几位特别痴迷于佛教文化,像汉明帝刘庄,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后来,汉明帝刘庄派去天竺的使者邀请佛僧到汉讲佛,还拿来了许多佛经佛书,汉明帝刘庄还为其修建了寺院,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在汉明帝之后,更夸张的痴迷于佛法的皇帝出现了,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通过“禅让”得到了皇位。梁武帝文武双全,他可以率兵勇猛战胜北魏,也可以在在位期间做出不错的政绩。梁武帝勤于政务,广泛纳谏,不奢华,十分简朴,也可称得上一位明君。但是,这些只是他刚登上皇位时,所做的事情,接下来,随着梁武帝在位越久,他变了,他开始怠于政务,同时也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

梁武帝开始信仰佛教,他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沉溺,迷恋。梁武帝耗费无数钱财,下令广建寺庙,让他的百姓都去信仰佛教,还亲自主持修建了许多寺庙,比如大智度寺、同泰寺等,每一座都建得非常宏伟壮丽。

不仅如此,梁武帝他身上,还发生了四次“大臣集资去赎皇帝回宫”的事情。

梁武帝萧衍沉迷佛教,已经达到愿意舍身寺庙的地步。

为什么很少谈到唐朝的大儒

李氏门阀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统一华夏后为了出身立正,自称为老子后人。故大唐皇族包括治国理念均倾向于道家思想,俚语“老子天下第一”就来自于唐。唐朝建立基本沿用隋朝体系,科举制发展较快,科举最初的雏形是汉朝时期,武帝独尊儒术启用的殿试,科考题目及内容都是以儒学为依据。

唐儒学大家不少,可因为某种特定因素,纵观200多年,也只有韩愈为世人熟知。故有俚语“孔老二”之说。

当然各个时期,并不缺乏儒学大家,如封德彝、娄师德、张九龄等。

佛教,也就是“释”,就只能排第三了,还是女皇则天信佛,才得到了高速发展的契机。

圣唐三杰

李白杜甫王维并称盛唐三杰,代表了盛唐文化的巅峰,被尊为诗仙、诗圣、诗佛。

根据我们对三位诗人的大致了解,发觉这仙、圣、佛的称号与三人的性格、行为、诗风竟是极其的吻合,是调换不得的。其实这不仅是神似的问题,更有着文化的渊源。

三位诗人虽生活在同一时期,出生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信仰。杜甫尊儒,李白信道,王维信佛。而儒尊圣,道称仙,释为佛,“诗圣、诗仙、诗佛”正是儒释道精神各自在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