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主角姓秦,穿越到明朝,和朱厚照是好朋友是什么小说
- 姓秦的历史名人姓秦的名人有哪些
- 封神榜早还是秦国早
- 中国各朝代名人
- 明朝第二代秦王
- 秦朝明朝唐朝。他们统治的表现
- 秦朝和明朝相差多少年
- 自秦朝至明朝宰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贼眉鼠目写的 明朝伪君子,主角秦堪,籍贯浙江绍兴,走的是锦衣卫这条路线,老婆四个
姓秦的历史名人姓秦的名人有哪些1、秦纮
秦纮(1426-1505)明中期名臣。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举进士,授南京御史。因弹劾宦官诸不法事,遭权贵忌恨,受中伤,谪降为湖广驿丞。天顺初任雄县知县,宦官杜坚捕杀天鹅,他杖其随从,被逮下诏狱。
2、秦琼
秦琼,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3、秦国镛
秦国镛(又名秦秀镛,字子壮),原民国政府陆军中将,有“中国航空第一人”之美誉、中华民国空军创始人、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校长。1876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咸丰县,1940年去世。
4、秦九韶
秦九韶(秦道古),官员、数学家,1247年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发明“秦九韶算法”、推导“秦九韶公式”。代表作品有《数书九章》等。1208年出生于普州安岳,1268年去世。
历史上姓秦的名人有秦日纲,秦桧等。
秦日纲,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家境贫寒,出身矿工。诚实忠厚,行侠仗义,在矿工中威望颇高。道光二十七年,结实传教的洪秀全。屡立功勋,授天官丞相,册封燕王。“天京事变”中,协助北王韦昌辉诛杀东王杨秀清的行动。咸丰六年,陷入内乱,被天王洪秀全处死
秦良玉
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可以是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名将。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获赠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封神榜早还是秦国早封神榜是明代古典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宝物,按朝代比是秦国在明朝前面,秦国在先。封神榜,出自中国明代古典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宝物,其由三教掌门共同拟定商议,姜子牙执掌封神,用以分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以周武王伐纣的为主线,是商周时期,在秦国前面。按这个比先后就是封神榜在先了。
中国各朝代名人从秦朝开始吧,因为秦朝开始统一六国,那就从秦朝到清朝。
秦朝名人:嬴政,李斯,蒙恬。
汉朝名人:刘邦,刘彻,司马迁,班超,董仲舒,白起,卫青,霍光,张衡,蔡伦等等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孙策,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鲁肃,周瑜,郭嘉,曹丕,吕布等等。
晋朝:陶渊明,谢安,司马炎,王羲之。
南北朝:贾思勰,刘裕,花木兰,祖冲之,顾恺之等等。
隋朝:杨坚,杨广,李密,薛道衡。
唐朝: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李白,杜甫,王勃,韩愈,王维,薛仁贵,秦叔宝,尉迟恭等等。
宋朝:欧阳修,文天祥,赵匡胤,司马光,包拯,王安石,李清照等等
元朝:忽必烈,郭守敬,郭子兴,关汉卿,施耐庵等等
明朝:朱元璋,朱棣,张居正,顾炎武,海瑞等等。
清朝名人:康熙,乾隆,雍正,多尔衮,林则徐,皇太极,慈禧,郑成功,龚自珍,纳兰性德,郑板桥
明朝第二代秦王朱尚炳(1380年11月25日-1412年4月21日):汉族,明朝宗室,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秦愍王朱樉的嫡长子,生母是邓妃。[1]
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月乙酉生。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丙寅袭封秦王。
永乐十年三月乙未薨,寿三十三。长子朱志堩袭秦王爵。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使者至西安,尚炳称疾不出迎,见使者又傲慢。成祖遂将王府官吏逮捕治罪,赐尚炳书曰:“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尚炳恐惧,来朝谢罪。
永乐十年三月十一日,薨,享年32岁,谥隐,史称“秦隐王”。
朱尚炳,是明朝的第二代秦王
明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次子朱樉(shang)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在明朝,秦王是藩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第二代秦王朱尚炳是朱樉的大儿子。陵墓在西安市长安区,保存完好。
朱樉1356年12月3日在濠州钟离出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个儿子。洪武三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
秦朝明朝唐朝。他们统治的表现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
(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
秦朝和明朝相差多少年秦朝和明朝相差1575年。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彻底灭亡)
自秦朝至明朝宰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秦与西汉制度大体一致,丞相掌管百官,主持行政工作,御史大夫算是副相,掌握监察与司法体系。
然而,御史大夫平时是丞相下属,虽有独坐资格,可下级监督上级总不会有多大效果。因此才会出现李斯矫诏杀扶苏后拥胡亥的局面,后面汉武帝大肆杀戮丞相,也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的原因,因此搞出大将军的中朝制。
东汉时期废黜丞相。行政长官司徒,太尉掌军事(国防部长),司空管监察司法,加上大将军(总参谋长)及攫取较多权力的宦官,司徒已被边缘化。
此后,世家崛起迅猛,曹操以丞相制,桓温以幕府制(大将军外驻,录尚书事)攫取较多权力,三公完全虚设。尚书台因此崛起,录尚书事成为宰相。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建立。此后影响千多年,中书省虽在明代废除,但内阁与清代军机处依旧是中书省变种,门下省逐步消失,給事中表面依旧有封驳皇帝命令的权力,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六部保留至皇权终结。
在这以前的丞相制度,是以职务区块分割宰相权力,此后则是以行政流程分割宰相权力。
三省的工作流程是,中书省负责草诏,皇帝与中书令签押,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给尚书省和六部执行。在这里,中书省相当于皇帝秘书处,备咨询与草拟诏书。
宋代,因为文官治国,中书省与枢密院分别管理行政军事,门下省表面审核。算是三省制变种。北宋元丰改制后回到三省制,但皇帝可直接向三省下达命令,等于强化皇权,避免皇令被门下省搁置,尚书省也拒绝执行。
明代,朱元璋废除中书省,门下省,废黜宰相制度,等于皇帝兼任宰相,再次强化皇权。只有六科給事中才有封驳权,但給事中只有可怜的七品,根本无法阻止皇令。
后面,由于庞大的行政事务令皇帝无法完全处置,内阁应运而生。逐步发展后,明代中期的内阁基本恢复了中书省的权力,也就是预审奏折,分类拟定初步处理意见,草拟诏书。皇帝审核后发给六部执行。由于明代皇帝多有怠政者,内阁基本成为无名宰相,只是没有具体的执行权而已。
秦朝设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汉朝初期,汉承秦制,丞相地位很高.汉武帝后, 出现内外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光武帝)
隋唐设置三省六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宋朝设三司、枢密院,并设参知政事(副相),相权被分割削弱.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自秦朝一隋朝宰相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十政事堂,宋朝二省六部十政事堂,元是中书省六部制,明太祖废宰相制,设内阁加六部制,清内阁总理大臣兼外务省。。。历史上的宰相有贤相、权相、奸相,著名的宰相有第一相管仲,秦相李斯,蜀相诸葛亮,东晋谢安,唐房玄龄,宋寇准,明张居正等。朝代最多宰相的是唐朝,289年有174位宰相,平场不到二十个月就换了一个宰相,从接手到离职除了办交接手续还能办什么事,怎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工作。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换,只是给宰相挂个名,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在相位不到十年的,难以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清朝267年,宰相级别的也有160多人,比例踉唐朝一样,又如何为民请命,如何能把国家治理好呢?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封建时代跟现代的法制体系完全不同,宰相是一家定制,总理是人民选举。周恩来总理一干就是二十七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把新中国共同建设好。
秦始皇以为只要下面有一批听话、好使唤的小吏,就可以治理天下了。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让汉朝的皇帝明白了,光有治理术不够,还得解决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从汉武帝开始,开始重视儒家,兴太学,实行五经博士制度。文官制度,成了皇权的行政支柱。
文官政府的头就是宰相。汉代以前,宰相是私臣,君主的家事和国事,公私不分,都是宰相这个大管家来打理。
汉武帝之后就不一样了,国事和家事分开了。家事主要是皇帝自己管。宰相率领文武百官执掌朝廷。重大决策由皇帝拍板,政府管理由宰相实施。这种划分君权和相权的方式,有点像现代的企业管理。皇帝是董事长,有用人之权,宰相是总经理,执掌日常事务。宰相的权力很大,君主的命令必须经由宰相的副署方能生效。比如说,唐代的时候就有规定,军国大事,哪怕是皇帝的命令,宰相有权决定是否同意颁布,盖上宰相印,皇帝的命令才生效。所以,历史上常常发生宰相拒绝副署、退回皇帝诏书的故事。
汉唐的皇帝为什么不学学秦始皇,给自己留有更大的权力呢?非不欲也,乃不能也!为什么?除了我刚才说的治理天下要有专门技艺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汉唐两朝,士大夫背后还有功臣家族和门阀势力撑腰,君主对他们也有点奈何不得。
到了北宋,虽然世家大族衰落了,但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要制约武将,就要重用文官,尊重士大夫。北宋的君主,大都开明大度,对读书人礼让三分。这要感谢宋太祖留下的好传统。宋太祖当政的时候,宰相赵普要提拔某个人,太祖不喜欢他,拖着不批。赵普不高兴了,批评皇帝说:“赏罚分明是古往今来的规矩,岂能以陛下个人好恶来定夺?”皇帝还是不理,走开了。赵普急了,追上去,不肯罢休。太祖自知理亏,竟然拗不过宰相,只能悻悻然批准了。
宋太祖曾经立下一条规矩:“不杀大臣和言官!”宋代的士大夫地位是很高的。宋朝的君臣关系,君像一个君,臣像一个臣,大都符合儒家的圣君贤相标准。前几年有一个问题问历史学家: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你猜到了吗,许多历史学家选择的竟然都是宋代!
元明清的绝对君主专制
可惜的是,这种共治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一战,南宋的残兵被蒙古大军全部歼灭。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从此断绝。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因为元代以后,中华文明依然还在延续嘛。不过,如果换一种角度,宋朝灭亡之后,士大夫跟君主共治天下确实终结了。崖山之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节点,这就是宋元之变。
在元代以前,不管是功臣集团、世家大族还是士大夫,总有一种势力可以跟皇权抗衡。但是,崖山之后,这种势力不存在了。这当然跟蒙元的异族统治有关。
元朝的统治者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中亚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都是可靠放心的阶级,而汉人即使做官,也不能担任正职。至于宰相大臣,更是轮不上了。蒙元皇帝是说一不二的大可汗,是丛林世界的狮子王,卧榻之旁决不容他人酣睡,哪里还容许有士大夫和大可汗共治天下?
不过,元朝开创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却不懂得如何把它制度化。真正让它变成一套制度的是继之而起的明朝。别看明朝回到了汉人当皇帝的时代,但朱元璋在政治上继承的却是元朝的绝对君主专制,而且将它制度化了。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事变。士大夫能够跟君主共治天下,制度上靠的就是相权。如今,宰相没有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对君主负责。儒家士大夫的文官政府再也没有能跟皇权相平衡的相权。
明清的官员,不要说权力,连性命都捏在皇帝的手上。宋太祖曾经定下“不杀大臣”的祖训,所以宋代士大夫有安全感。到了明朝,朱元璋把读书人看成奴才和家畜。他稍不满意,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剥掉臣下的裤子,打得血肉横飞,当场打死的也不在少数。
回过头来看秦汉到明清的历史,非常令人感叹。皇权越来越集中,文官的地位越来越低,成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之后的总趋势。这一点,从君臣见面时所行之礼就可以看出来。汉代的丞相面圣,皇上必须起身相迎;唐代的三省长官去见君主,皇上还能请坐赏茶,君臣在一起坐而论道;到了宋代,宰相在君主面前,只能毕恭毕敬站在那里,叫作“立奏”;明朝呢,从首辅到文武百官觐见皇上,就要行三跪九拜之礼了。
皇帝这么厉害,明朝的士大夫是不是都给吓坏了呢?错了。我之前讲过,到了明朝儒学发展出阳明心学,给士大夫很大的精神鼓舞。明朝士林当中,竟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谁给皇帝提意见,提得越尖锐,名气就越大,如果因此而受到廷杖,那就是流芳百世了。于是前赴后继,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又站出来了。
最出名的莫过于海瑞了。海瑞在奏疏中批评皇上虚荣、自私、多疑,气得嘉靖皇帝大声喝令:“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的宦官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海瑞向有痴名,听说他已自知必死无疑,他在上奏之前,已经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从早已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最后命锦衣卫将海瑞抓到死牢,差点杀了他。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