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太师太尉枢密各是什么官职
- 元朝汉人名臣
- 三省六部制等级对应部门
- 唐朝和元朝在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官僚机构分别是什么
- 元朝行政划分
- 刘伯温在元朝任什么官
- 元朝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区
- 元朝的武官等级制度是什么
宋代太师是“三太”(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
太尉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最高长官称枢密使,权利与宰相相当。
一、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二: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三:枢密使最先设于唐朝,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元朝汉人名臣张弘范(1238--1280)
元大将。宇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张柔子。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王禀)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样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水军,灭宋。有《淮阳集》。
李孟
元朝中叶大臣。字道复,号秋谷。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父唐始徙居汉中(今属陕西)。李孟习儒学,通经史,曾开门授徒。元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初,被选为皇侄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师傅。大德元年(1297),海山出镇北边,李孟留京师辅导爱育黎拔力八达。
1、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
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3、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4、张弘范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5、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许师敬(约1255—1340年),字敬臣,河内李封村(今焦作市李封村)人,他一生仕元,自元世祖至元顺帝,十一朝元老,历任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吏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国子祭酒、太子詹事、中书左丞、中书右丞、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经筵事,西台中丞、光禄大夫。许师敬三居宰相,主张以德为本,制定并推选科举制度,重视保护土地林木,减轻徭役,编著《皇图大训》,教授皇帝及皇太子,勤俭治国,卓有政绩。许师敬是元朝唯一11朝元老,三居宰相,元朝再无二人。
刘秉忠(1216~1274)元代前期的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是邢州人,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人。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
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推荐他入藩王,忽必烈慕府,子聪博学多能,深受重视。
1250年,他上万言策,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负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对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推动作用。
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1264年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姓氏,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6年订立朝仪,8年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刘炳中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六卷传世。
三省六部制等级对应部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相当于全国人大)
、门下省(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
。六部指的是:吏部(纪委,组织部)
、户部(财政,民政(礼部(文化,教育)
、兵部(军队政治、刑部(法院)、工部(建设。
答案如下:
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对应的是中书省相当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利机关。有决策权。
门下省相当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具体执行机关。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有执行权。六部就相当于中共中央的各部委。
先看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
隋初称“内史省”,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
洪武十三年,中书省废除。
门下省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长官: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
元代以后﹐门下省不再设置。
尚书省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六部”即从此出。
长官: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清六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不设尚书省。
再说六部。
六部是三省之中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吏部
类似今天的中央组织部。
长官为吏部尚书。
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隋唐、五代,吏部为六部之首。
户部
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长官为户部尚书。
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
参考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
长官为礼部尚书。
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具体:吉、嘉、军、宾、凶五礼;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长官为兵部尚书。
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刑部
参考今天的司法部。
长官为刑部尚书。
各朝职责相差较大:隋唐时,刑部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有行刑权,但一般没有处罚权,处罚权基本属于大理寺;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工部
参考如今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长官为工部尚书。
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有决策权。
门下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办公厅。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有执行权。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人事部、农业部和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住建部。
中书省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负责草拟、 颁发皇帝的诏令,有决策权,其长官为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尚书省
尚书省:南朝梁得名 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型。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有执行权。
?门下省
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 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 中书省的三省之一的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 正三品。门下省是审议机构 负责审核政令 ,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门下省无现代机构可以对应 ,勉强对应全国政协。但是门下省有封驳权 ,也就是否决权。政协没有,只有咨询权。
?六部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 、户部 、礼部、兵部 、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 ,共为二十四司。
?1 、吏部
吏部主要负责选拔官员 ,任用官员,管理官员。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 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从职能上来看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
2、户部
户部掌管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也就是说掌握着整个国家的钱粮,户部尚书被人尊称为地官。从职能上来看,户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及央行的结合体。
3、礼部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从职能上来看,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结合体。
4、兵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 武官选授 简练之政令所以从职能上来看,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国家安全部和国家军委。
5、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 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共为“三法司制”。从职能上来看,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公检法部门的结合体。
6、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 器物利用之式, 陵寝供亿之典。从职能上来看,工部相当于现在建设部、水利部的结合体。
六部泛指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吏部就是负责全国官吏的考察和任免(相当于人事部与组织部);户部是国家的财政机关,也负责财务开支(相当于财政部与民政部);礼部管辖国家各种礼仪、活动和科举考试(外交部、文化部与教育部)。
刑部就负责监狱刑法论处(公安部、司法部);工部负责营造工程相关事项(建设部、工信部、水利部);兵部负责国家军队的相关事宜(相当于国防部)。
三省六部制度,支撑起古代王朝的中央官僚体系,也是保障国家稳定长治久安。
中书省:起草诏令,类似人大常委会。
门下省:复核诏令,类似全国人大会议。
尚书省:执行诏令,类似国务院。
尚书省下面的六部:具体落实每项诏令,类似现在各部委。
三省相当于今天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六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司法部、公检法部门、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唐朝和元朝在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官僚机构分别是什么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负责政策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审核,中书省负责政策执行,中书省下辖六部,分别管理各自职权范围内的政事所以唐朝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是门下省(及下属六部) 元朝的中央机构与唐朝差别不大:中书省及下属六部负责行政尚书省负责财务(与唐朝差别,但时废时置)御史台负责监察另有枢密院负责军事负责全国行政的依然是中书省及下属六部,不过元朝的军政和民政重叠部分较多,军队系统经常干预民政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
尚书省负责政策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审核,中书省负责政策执行,中书省下辖六部,分别管理各自职权范围内的政事
所以唐朝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是门下省(及下属六部)
元朝的中央机构与唐朝差别不大:
中书省及下属六部负责行政
尚书省负责财务(与唐朝差别,但时废时置)
御史台负责监察
另有枢密院负责军事
负责全国行政的依然是中书省及下属六部,不过元朝的军政和民政重叠部分较多,军队系统经常干预民政
元朝行政划分元帝国的一级行政区有13个——中书省直辖地(腹里)、宣政院辖地、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和征东行省。
在中书省和11行省之下,元朝朝廷还设立了路、府、州、县、军和安抚司等次级或三级行政区划,全国一共有路185个,府33个,州559个,军4个,安抚司15个,县1127个。
其中路和直隶府、直隶州归行省直辖,散府、散州和安抚司归路直辖,县归州(府)直辖;形成行省-路-州(府)-县四级或行省-州(府)-县三级的行政区划系统,并以四级行政区划系统为主。
一、从体制上看,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
元朝在金朝行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中书省作为管辖新征服地区的行政机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也与行中书省名称相对应,简称行省或省。元朝确立的行省制度是我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直至今天都有深远影响。
二、从层级上看,元朝行政区划层级多且复杂。
元朝的行政区划其实是在宋、金、夏等政权原有的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区划上又增加了一层“省”,因此元朝的行政区划层级非常复杂,有的行省层级多达五级——省、路、府、州、县;有的行省只有两级——省、州。
三、从面积上看,元朝的行省数量少且面积十分广大。前面讲到,元朝行省的设计是随着新征服土地逐渐设立的,因此元朝初期行省数量很少。至南宋灭亡时,只设立了七个省,即中书省、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西行省、江淮行省、福建行省。元朝中期之后,在中书省基础上分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将陕西四川行省分为陕西和四川两省;撤销江淮、福建行省,新设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
四、从省界上看,省域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
例如江淮行省跨越黄河以北、淮河以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长江以南等多个地理单元;陕西四川行省跨越河套、关中、汉中、四川盆地等多个地理单元,即使陕西、四川分省之后,陕西行省依然管辖秦岭以南的传统蜀地。
五、在行省以下偏远地区设立“土司”制度。
由于元朝的行省面积广大,对偏远地区特别是边少地区时常感到鞭长莫及。因此在远离行省中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由当地土人首领担任官职,因此称为土司。
六、在青藏地区设立宣政院。
元朝在原吐蕃政权地区设立宣政院,作为与行省并列的一级行政区划,其职能包括军事管理、任命官员、管理驿站等,将青藏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七、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后改江浙行省)泉州府同安县,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宜,从那时,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管理的一部分。
以上!
元朝行政区划
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代中叶,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作“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并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刘伯温在元朝任什么官刘伯温在元朝任县丞。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在元至顺间中举进士,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1375年5月16日,刘基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伯温在23岁那年中了进士,然后做了县丞,但为官之路不顺畅,做了5年就辞官归乡了,之后被元政府召回,但是当了一年的御史之后,他又辞职了。
元朝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区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由于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初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行中书省”概念其后发展成为省级地方政府。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阇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管理中原事务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李璮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真中书令。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
元朝的武官等级制度是什么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元朝的武官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管领军队多少区分军官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万户、副万户、千户、百户。其中千户又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为上下两等。
以后侍卫亲军军官大多有禄米,各地军官则只有俸禄。 进入元朝之后,民官不再持有符牌,只有军官才能佩符牌。牌与符是一回事,分为虎 头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