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元朝有什么关于交通的文献史料
- 请列出五位以上古代珠算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 十大著名书法家
- 许衡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 河曲历史上出过名人吗
- 元朝授时历是谁编的
- 关于元朝的历史记录
元代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的建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元代与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交往频繁。
海路交通情况上,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普遍使用,人们普遍掌握了潮讯、信风、气象规律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海上交通异常发达。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通往亚洲各国,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沿岸。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条路以南海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请列出五位以上古代珠算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古代珠算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清代梅文鼎著《方田通法》、《古算器考》。
明朝王文素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
明朝吴敬著《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 。
元朝安止斋著《详明算法》。
元朝贾亨著《算法全能集》 。
元朝朱世杰著《算学启蒙》、《四元玉鉴》。
宋朝秦九韶著《数书九章》。
宋朝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术》、《杨辉算法》。
宋朝沈括著《梦溪笔谈》。
唐代王孝通著《辑古算经》。
魏晋刘徽著《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
东汉徐岳著《数术记遗》。
十大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的丰碑深远影响着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太宗独爱之,《快雪时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爱。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TOP2、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其“颜体”在书坛巍然屹立。
代表作: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TOP3、唐代著名书法家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
欧阳询为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代表作: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的楷模,亦是历代书法初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TOP4、唐代书法家
“草圣”——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张旭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肚痛帖》
张旭肚子痛,一时有感,发于笔端,随手写下一个字条,竟成了千古名帖《肚痛帖》。全帖六行30字,文日:“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从第四字开始,便每行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渲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
TOP5、北宋书法家、画家
“宋四家”之一——米芾
他是“宋四书法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颠”之称。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米芾《清和帖》
米芾《岁丰帖》
TOP6、唐代著名书法家
“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柳公权的字,字形比颜字稍长,笔画也稍细。总的特征是筋骨外露,笔画富有弹性,无论横、竖、撇、捺,笔势都向四面伸展。其代表作品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
柳公权《神策军碑》
TOP7、北宋书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苏轼擅长行、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东武帖》
TOP8、元代著名书画家
“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
赵孟頫不仅绘画创一代新风,书法更是元代第一人,如元代书法名家鲜于枢所评:“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今第一。”赵氏所创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后人称之为“赵体”。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
赵孟頫《子建采神图》
TOP9、三国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楷书鼻祖——钟繇
钟繇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楷,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写得最好的是楷书,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其代表作有《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TOP10、明代著名书画家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征明三大小楷代表作有《琴赋》《草堂十志》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是王羲之,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米芾,苏轼,欧阳洵,赵孟頫,钟繇和文徵明。
除此之外,我认为著名的书法家不止10位,还有黄庭坚、孙过庭、王献之、智永、董其昌、怀素等也很著名。
许衡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许衡
许衡(公元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元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1]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主要成就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
许衡画像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涌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世祖即位后,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立朝仪”、“定官制”,[7] 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恂、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1281年—1644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道:“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
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他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瑄则称其为“朱之后一人”。
个人作品
据《四库全书》所录,许衡的专著有六种:《鲁斋集》·六卷(含书简)、《鲁斋心法》[8] 、《授时历经》(与郭守敬合著)、《读易私言》、《鲁斋遗书》(又名《鲁斋全书》)及《许文正公遗书》。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初与当时知名与学者姚枢、窦默等人一道讲授程朱理学,后忽必烈(即元世祖)入王秦中,被如为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元世祖继位后,官到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等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卒,终年七十三岁。大德元年(1297),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诏从祀孔子庙廷。延祜初(1314),又诏立书院京兆以祀衡,给田奉祠事,名鲁斋书院。鲁,是许衡在魏时所主持的书馆名字。有《鲁斋遗书》遗世。
对于许衡在元代历史上的地区及其当时社会的贡献,史书载记大致有三方面:
一、兴教育、抓教化。许衡自幼聪颖,非同常人。他七岁入学,开始接受诗书教育,一天,他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考取功名嘛。”许衡又问:“仅此而已吗?”老师大为惊奇。后来老师渐渐感到力不能支,只好辞职。如此这样三易其师。许衡稍稍长大之后,更是“嗜学如饥渴”,家贫无书就到别人家抄回来读。后来又师从当时知名学者柳城人姚枢苦读不辍;举家搬往辉州(现河南辉县市)苏门山,与姚枢、窦默相互讲习程朱理义,“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甲寅(1254),元世祖任秦中王,任命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当时元世祖由于刚刚涉足中原,所从人员大都是“马上将军”、粗鲁不化,他就想用当时中国的教化、礼义训蒙秦国人,于是就把许衡任命为京兆提学,也就是主管京城教育的官。当时,“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河内),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二十五史·元史·许衡传》)许衡所推行的教育方法、制度在当时大受欢迎。
后来,许衡官到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也就是国家的大儒,主持国学教育的最高长官。他深受元世祖的信任和赏识,所参所奏几于言听计从。主持元初国学,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对汉、蒙文化融汇和交流,起过一定的作用。
二、制定朝仪官制。原来,元世祖是承继成吉思汗帝业而登基的。开业之初,由于成吉思汗起自朔方,大业草创,且蒙人又属于迁徙性的游牧性部落,官制甚为简略,斯文之气全无,如最重要的叫做断事官,兼掌政刑;统兵官叫做万户。后来又仿照金朝官制设立行省、才增设了元帅、宣抚等官职。“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元世祖继位之后,马上下发诏:重修官制、廓订朝仪。六年(1269年),他让中书左丞许衡与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不久,朝仪制成,“帝临观,甚悦”。接着,又诏许衡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定官制,“衡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去其权摄增置冗长侧置者,凡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籓、百司所联属统制,定为图。”(《二十五史·元史·许衡传》)朝仪,即人臣朝君之礼义;官制,即各级官署、官员的职责、权限及有关制度。许衡还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提出“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否则心疑目眩,变易分更,未见其可也。”积极推行汉法,向元世祖进言从教育入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而化之,以达到蒙汉文化的交融汇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制订《授时历》。元朝自从建国之后,都是沿用金《大明历》。然而自金大定(1161)年间校正之后已愈近百年,气朔变化较大,已经不准。当时元皇帝认为已经统一了天下,应当“协时正日”。于是就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颁诏由王恂主持制定新历。王恂以为历家可以推算考证历数而不能考究历理,应该让许衡主领这件事,元世祖就下诏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接诏后,许衡就马上从老家河内去到了到京城(燕京,即今北京市),面承王命。许衡认为:冬至是历的根本,而探求历的根本者在于勘验气数。而勘验气数根本在于重新制造有关天文仪器仪表,就与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并据实进行校正凭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书成新历,如实测取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一年的1/24为一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等精确数据,上奏皇上,赐名曰《授时历》,颁之天下。
许衡参与制订的《授时历》,所定数据全凭实测,该历法后来一直延续沿用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是我国历法史上第四次在改革的产物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史学家。其中,许衡就是元朝刚建国时候的一个有名的大臣,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有学问的人,许衡看到元朝建国后,百姓生活的非常的贫苦,然后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的不安定。所以许衡就向忽必烈建议,让忽必烈下旨要重视百姓农作物这一块,并且大力的发展教育,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汉族来让忽必烈更好的管理元朝。许衡为了说服忽必烈,这么对忽必烈说:“从以前到现在的历史上面,有许多的国家,虽然每个国家不可能都一样。但是要国家安稳的话,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得到百姓的心和百信的支持。从以前的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在北方很多的国家中,只要建国之后,必然会实行汉族的法律,这才是能够让国家长久安定的条件。因为魏国、辽国和金国就用了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存在的时间是最长的。而其他没有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都很快的在战争中灭亡。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出来。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史学家。其中,许衡就是元朝刚建国时候的一个有名的大臣,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有学问的人,许衡看到元朝建国后,百姓生活的非常的贫苦,然后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的不安定。所以许衡就向忽必烈建议,让忽必烈下旨要重视百姓农作物这一块,并且大力的发展教育,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汉族来让忽必烈更好的管理元朝。许衡为了说服忽必烈,这么对忽必烈说:“从以前到现在的历史上面,有许多的国家,虽然每个国家不可能都一样。但是要国家安稳的话,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得到百姓的心和百信的支持。从以前的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在北方很多的国家中,只要建国之后,必然会实行汉族的法律,这才是能够让国家长久安定的条件。因为魏国、辽国和金国就用了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存在的时间是最长的。而其他没有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都很快的在战争中灭亡。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出来。”
从这句话就能够看出,许衡大力支持忽必烈实行儒家的思想,用仁政来治理国家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百姓的心中所向。而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要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由于忽必烈赞同了许衡向他提出的意见,并且非常重视。所以中原地区内的百姓的经济和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上升,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安定。
许衡在元朝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任命当国子监祭酒,这份职位的只要职责就是主持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承担了宣扬宗教的事情。而且许衡在做这几件事情的时候非常的卖力。许衡用“非常喜欢培养人才,并且能亲自的指导”这一个为教育的宗旨,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所以许衡的门下有很多的汉族而来的学生,也有很多蒙族的人。到了一二七一年的时候,许衡受到了忽必烈的命令,让他尽心的培养出一批蒙古族中贵族的孩子,在许衡非常卖力的指导和教育下,这些蒙古族中的贵族子弟从一开始并不懂汉族的文化,到后来的优秀的儒家思想的学生。
许衡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不光在教他们学习的时候非常的关心,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非常的关心他们。而且许衡对自己非常的严格,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教育他的学生们。所以,许衡的学生们在许衡非常细心和关心下,经过了很多年的指导后,后来这些学生都成为了非常有学问的人。所以,许衡在传播文化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汉族人和蒙古族人之间的融合和学术之间的交流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许衡对天文和历算非常的有研究,在一二七六年的时候,忽必烈不想再用以前的历年的称号,想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历年。所以就下令派许衡领着太史院的人,去负责这一项事情。并且和王恂、郭守敬一起商议这件事。经过他们三个多次讨论后,到了一二百零年才完成了这项任务。在这段时间内,许衡当时已经七十多了,但是还依旧亲自去研究,并且经历了很多次的尝试。终于创立了简仪和仰仪等其他的用来观测天文的仪器,并且在元朝各地一共建造了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高台。并且许衡还一个一个的去当地进行测试。许衡经过了多次的努力,终于创出了近代截元法。并且用近代截元法代替了以前的上元积年法。并且许衡在当时还算出了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天是一年,许衡计算出的这个数字,只跟现在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差了二十六秒。可见许衡在天文上面的水平非常的高!
许衡对于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焦虑,还有朱理学的传播和朱陆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许衡对于程朱理学有很大的研究,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提出了“命”和“义”这两个说法。许衡虽然对朱理学非常的精通,但是并不死板。所以自己在后来提出了非常出名的“治生论”。许衡是元朝时期儒家的最主要的继承人,而且在儒家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衡在哲学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的好,而且许衡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称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有自己单独的生存之道。并且还认为道中能生太极。许衡还对太极有一套自己特有的理论,许衡认为,太极就是这个世界上面的理。还说先有了理然后才会有的世界上的万物。而且在说到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的时候,认为天地间的事物都分为阳和阴两个类型,无论哪一个类型的事物丢失了都不可以。
而且天下的事物都会有阴柔的一面,也会有阳刚的一面,并且还分为动和静。而且这些相对的东西都能够对双方起到很好的作用。许衡从这些事情上,也看出了天下的道理,认为天下争霸的时候,都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在以前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许衡认为,这些相对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停止在没有对手,静止的这种状态,许衡的这种说法又表现出了许衡形而上学的思想。
许衡在哲学和天文这方面的造诣对当时的元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衡的哲学思想对当时的元朝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建议,而许衡对于儒家的思想也大力的宣传。这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许衡在年迈的时候,还创建了新历,对元朝和以后的历史记载起了帮助,而创造了观测天文的工具,对当时的元朝在天文这一方面的成就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上面的天文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的作用。总体来说,许衡为了元朝的发展和进步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忽必烈培养了那么多的蒙古族的人才,为元朝和以后朝代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朝国子学的创办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此在此主说一下许衡的弟子们。
在许衡作国子祭酒的时候,对学生们“躬行以表率之,设法以教养之,因其气质之淳,就乎规矩之正。本诸国朝之宪章,招于古先之典礼。其后成德达材布列中外,大而宰辅卿士,小则郡牧邑令。辅成国家之政治者大抵多成均之弟子也。”由此可见,许衡兴儒学为元朝基业的兴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正因为他的弟子们才能著,有了他们的辅助,元朝的统治才得以稳定发展。他们沿着许衡的政治思想,主张儒治,提倡“汉法政治”。他们在政坛上的形象大都是刚正不阿、正义廉洁,心系人民、不畏权贵所折服的。下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
畅诗文所到任职之处,首先打击犯罪,为人民洗刷冤情,振兴学风,祛除陋习弊端,推举人才,人民都被他的公允正直所折服,地区风貌为之一变。他敢于纠幼权贵,以此来严肃宪法纲纪,维护人民的利益。王都中一生担任过数职,在任上多次处理过因各种原因无法判决而积攒下来的案件,面对这种案件时,王都中仔细分析卷犊,找出案件的缘由,不论犯罪之人是何背景,皆依法处置。徐毅在各个地方任职,他尽量不打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为当地人伸张正义,处理冤假错案,为人民做主,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圣明的人。
刘容处理诉讼的时候溯其根源,把累积下来的无法判决的有争议案件断清,使案件双方都信服。董士珍在任枢密院事时处理诉讼,老官员都称其断案贤明。面对政事恭敬谨慎,以宽厚之心对待,在担任上都留守司事时府中人称其为长者。吕端善是极力争取和平的。在宋朝的襄、汉两地刚归顺的时候,民情未按,极不稳定,军队还未撤出。而吕子开在宋朝时曾在襄阳做官,对两地民情等事颇为了解,且可能是吕端善的叔父,若是他肯归顺,对两地的稳定很重要。
吕域听说后主动请旨前去说服吕子开入元,在吕域的努力下,吕子开对他说了安抚襄、汉两地的办法,不用一兵一卒便成功的稳定了两地,对元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刘宣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担任行省郎中的时候跟随压相伯言、平章阿术平定江南,取瓜州,立行省,所到之处他命令士兵禁止掠夺杀人,各地方百姓生活如故,军粮供给充足,使百姓最大限度不受战争的侵害,这一系列举动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在江南平定后,他还奉命精简当地官员,改变官员冗杂的现象,去除不安定因素,对江南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畅诗文为官清廉,不为钱财所动。至元十四年(1277年)跟随承相伯言下江南平定宋朝归来时,船上只放置着书籍,除此之外无一物。在他为渔川路治中时,正好官府进行修建,从地下挖出五十锭银子,同僚要分给他十锭,被他婉言谢绝,把他们充公或修建学堂和宿舍。在担任太平路总管的时候,由于天气干早,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产,畅诗文便率先捐出傣禄以供求雨祈祷之用。刘宣面对悍决纵悠的忙古台,在御史台官员都因为害怕他去巴结他,唯独刘宣屹然不动,遭到了忙古台的嫉恨,陷害刘宣入狱,刘宣义不受辱,在押运的船上自裁,他的忠义节操被当世人所敬仰。王都中做官数十年不曾增加过一亩田,房屋也未曾大规模修葺。
遇到学堂破败不堪时先带头捐募,以修建学舍。初为官时才十七岁,群臣看他年幼便轻视他,王都中对此心平气和不急不躁,遇事冷静分析,究其缘由,久而久之,众人便不敢欺瞒于他。刘容为官忠厚正直至元十五年(1278年)出使江西安抚当地人民,有人劝说他接受一些当地人民官员赠送的东西,回去贿赂权贵,可抬高自己的地位,享受尊荣。刘容拒绝道“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他回朝的时候,仅仅带了几车书籍,以此献给皇太子。其清正廉洁至此,受到百姓的爱戴。董士珍所辖仓库出入严格按照规定,不借职务之便进行敛财。他既不多征收百姓粮食,也不克扣军用粮食,以此保证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安定。其所任官之处民风淳朴,官员皆无贪污腐败迹象。
从许衡弟子们与元朝政治的关系不难看出他们在元朝政坛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许衡的领导与影响下,他们以先秦儒学“仁政”为元朝的立国根本,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元朝崇尚战争、一味掠夺的民族特性。他们不畏权势,处理诉讼公正不阿,为民做主,缓和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的矛盾,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们善于纳言劝谏,且大多数人参与或领导修建国史,不仅有利于当时的政权建设,促进了元朝政治的发展,而且为后世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
河曲历史上出过名人吗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苗朝阳(1544—1629),字应葵,别号慎斋。世居山西省河曲县旧县城东苗家沟柏园村。明代官吏。 其父苗凤,业儒不就,以善疮疗闻名。万历四年(1576)三十二岁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成进士,授河南新葵令,又调繁杞。后选取黄门给事,升兵科给谏,累迁太仆寺少卿,调应天府府丞。因不满朝政,于万历二十一年辞官告归,时年五十。先生生平直方磊落,最疾谄谀之士,酷好图书,著有《元白草家训之》存笥。尤其以编篆县志,为历史一大贡献,河曲县志明代以前史料,全赖慎斋得之。崇祯元年暮春竟左胯痛不能行,卧不能起,卒年八十有四。
黄宅中(1796 - 1863年) 字惺斋,山西省河曲旧县城人,高祖以下世为县学生。家有田百亩,以耕读为业。承庭训,七岁授毛诗,15岁六经四子书皆成诵,并学作诗文。20岁为禀生,尢喜读宋五子书。23岁为举人,27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内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丧归,三年后父又丧。道光二十年起,用为湖南永顺府古丈坪同知,后权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顺府、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贵州大定府知府。1851(咸丰辛亥年),护理贵四道。时年57岁,左腿痛于风湿,陈请病归未准。1852年(壬子)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1853年(癸丑)夏四月,行次陕西长安县,疾益剧,奏请开缺,回籍调理。获准归里后,杜门谢客,专事著述,自号“农庄病叟”。其历史功绩史书多有记载。
赵渊(1857—1913)
元朝授时历是谁编的由许衡、王询、郭守敬三人共同编订。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着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授时历》,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
《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
元朝初年沿用过去金国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历法是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修正颁行的。行用了几十年后,误差积累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发生了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了。
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占有了南宋都城临安。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并且采纳已死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修订历法,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
于是,元朝廷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修订历法。这件工作名义上以张文谦为首脑,但实际负责历局事务和具体编算工作的是精通天文、数学的王恂。当时,王恂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他长于制器和通晓天文。
因此,郭守敬就由王恂的推荐,参加修历,奉命制造仪器,进行实际观测。从此,在郭守敬的科学活动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章,他在天文学领域里发挥了高度的才能。
郭守敬首先检查了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这些仪器都是过去金国的遗物。其中浑仪还是北宋时代的东西,是当年金国占有北宋的京城汴京以后,从那里搬运到金国中都来的。
当初,一共搬来了三架浑仪。因为汴京的纬度和金中都相差约四度,不能直接使用。金国的天文官曾经改装了其中的一架。这架改装的仪器在元初也已经毁坏了。郭守敬就把余下的另一架加以改造,暂时使用。
另外,天文台所用的圭表也因年深日久而变得歪斜不正。郭守敬立即着手修理,把它扶置到准确的位置。这些仪器终究是太古老了,虽经修整,但在天文观测必须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仍然显得不相适应。
郭守敬不得不创制一套更精密的仪器,为修历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历法的制定工作中所必须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两类。
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确切时刻;用的仪器是圭表。
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应用的主要工具是浑仪。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看起来极简单,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重大的困难。
首先是表影边缘并不清晰。阴影越靠近边缘越淡,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影子的尽头,这条界线很难划分清楚。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量不准确。
使用圭表时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测量影长的技术不够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千年来的传统方法,测定冬至时表影的长,如果量错一分,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有半个至一个时辰的出入。(一个至两个小时)这是很大的误差。
还有,旧圭表只能观测日影。星、月的光弱,旧圭表就不能观测星影和月影。所以为了修订历法,元朝廷修建了观星台,并且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学实际测量的工作,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
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天文测量,并且在南宋《成天历》的基础上,郭守敬等杰出的科学家终于克服了修订历法中的种种困难,非常成功的精确制订完成了《授时历》这部卓越的历法。
关于元朝的历史记录元朝,本来就是蒙古族对汉民族的压迫,这是一部血泪史。所以,一些历史学家眼中,元朝这个朝代是不存在的,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元朝奉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
元朝历史短,统一了不到百年就被打败了
《元史》
《元朝史料笔记》
元只有97年的历史
它不接受汉文化,民族冲突严重。战争从来没停止过。它不像清朝那样用汉人制汉人,使政权稳固。反而激化矛盾,不久就被赶出去了,留不下什么东西,就算有也给朱元璋这种喜欢斩草除根的人清干净了。。
蒙古秘史
新元史
史集中的蒙古史部分
蒙古源流
蒙古史纲
细说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