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明朝什么时间夺取河西走廊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哪部小说
- 秦朝渠修了多少年
- 西夏什么时候灭亡
- 土木堡大败以后明朝何时恢复国力
- 甘肃省的建立开始于哪个朝代
自洪武五年(1372)冯胜攻占河西走廊到明朝灭亡,明朝控制河西走廊长达270多年。仅就实际控制河西走廊的时间而言,明朝远远超过了以前诸朝。明朝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河西走廊,就在于其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创新河西走廊的管控模式,形成多层次的防卫体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哪部小说最早出自于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出自于《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胜似一年。 ”
(2)”莫欺少年穷“出自于《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白话释义:宁可看不起没钱的白头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贫穷的年轻人,因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迟早有天会飞黄腾达的,就不相信一辈子总是穿着有破洞的裤子。
这句话出自于明朝小说《三言》的《韩湘子·断案惊奇》一则故事中。小说讲述了韩湘子助理判案的故事,引用了这句话表达了“人生无常,境遇难料”的道理。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常用的谚语。
秦朝渠修了多少年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耗时十年,终于修建成功,关中平原得以灌溉,有利保证了秦400万士兵的粮食供应。后期,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事情,很多水利,都是基于郑国渠这条工程,可谓造福百姓。
修了5年,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4年。
秦朝修的渠是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徒河,兴安长河。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8年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的,历时四年
西夏什么时候灭亡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了一个王朝。这个国家存续了189年,共10位皇帝。
公元1227年西夏沦陷,西夏灭亡。但是当时有一部分西夏人离开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建立了小政权,直到康熙才被彻底消灭。走向灭亡漠北的克烈部与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后来蒙古部在铁木真的领导下兼并不少部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铁木真并吞,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
两年后,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认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夏国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
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
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颜永济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史书称为状元皇帝。
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公元1216年因为西夏因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
公元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夏献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公元1224年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
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甘肃酒泉北)。
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但在围攻甘州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49] 。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李德任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青海循化)、西宁(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
西夏只剩中兴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睍。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
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兴府为宁夏路,宁夏者,夏地安宁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当蒙古铁骑进侵西夏,大肆蹂躏的时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们向着中国而去,经过数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
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
公元1038年,党项族在中国西部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立国190年,传10代帝王,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1227年西夏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所灭,其典籍、文书付之一炬,文物、古迹毁坏殆尽。
西夏1227年灭亡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土木堡大败以后明朝何时恢复国力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由于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创伤,促使明朝得以成为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大一统王朝。
说到明朝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土木堡之变了,正是因为这场事变,间接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为了血洗瓦剌,保护祖宗的基业,亲率50万大军。后来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遭遇失败。明英宗被俘。
一方面君王被俘,是一个国家多大的耻辱,可能会引起朝廷动荡,四分五裂,这是相当危险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朱祁镇之母孙皇后,力挽狂澜,对于她来说明英宗被俘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大明王朝,不能在她的手里就这么毁掉了,这样的话,她就成了历史罪人了。在之后孙皇后推选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玉为替代者,这样朱祁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使得明王朝能够苟延残喘,在面千疮百孔的同时。
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明朝受到了极大的重创,但是有生力量仍然存在,当时朝廷的中流砥柱大臣于谦,冒死进谏,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孙皇后给予的权力,严明律己,克己奉公。在后期通过重整军队,又一次出征,打败了瓦拉的军队,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根基。明英宗在被瓦剌俘虏了以后,在蒙古彻底的经受一系列的磨练,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后明英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他顺利的回到了明朝,此时看到他的弟弟当着皇帝,心中肯定些许不爽。
在初期,他甘愿为无名皇帝与他的弟弟朱祁玉称兄道弟,共同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可是一个国家怎么会有两个君王,明英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其弟弟朱祁玉在他的恐吓下,最终而亡。历史究竟是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大臣于谦的重整,使得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明英宗的在次即位。明朝看着表面强大,实质上已经走向下坡路了,因为一个国家大规模的有生力量被损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朱祁镇因情报失灵兵败瓦剌的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袭扰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
当然,双方没能展开正面交战。但是,明朝大军返回的过程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先有吴克忠部后拒被歼灭,后朱勇率领大军约四、五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于谦等人全力防守,击退了瓦剌对于明朝都城的进攻。不过,不管怎么样,明朝初期组建的精锐力量,都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了。并且,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朱祁镇争夺皇位所引发的内乱,同样加剧了明朝国力的衰落。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位中兴之主出现的话,明朝的灭亡时间将会明显提前。当然,在这个关键时刻,明朝迎来了一位中兴之主,此人励精图治,总算让明朝再次强盛,这也是明朝能够存在276年才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
首先,明朝的这位中兴之主,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明宪宗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明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对于古代历史上的贤明皇帝,勤政无疑是一个共同特征了。在勤政的基础上,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
明孝宗即位之初,就对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毫不手软地做了处理,将内阁首辅万安罢官,将梁芳下狱,将李孜省流放,同时,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所以,史学家对他的此举多有称赞。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朱元璋、朱棣、朱高煦、朱瞻基等皇帝在位时,明朝的朝堂之上,还是以贤臣居多的。但是,在朱祁镇冤杀于谦之后,明朝朝堂之上不乏奸邪小人。现在,明孝宗为了能够恢复明朝国力,第一步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二
在用人准则上,明孝宗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这样,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这是他可以开创“弘治中兴”这一盛世的重要基础。在明孝宗之前,不管是王振还是曹吉祥等宦官,都对明朝朝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宦官王振,更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孝宗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职,因而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见的现象。
在举贤任能的基础上,明孝宗在位时,可谓名臣辈出,其中谢朝宣、李韶、陈金、沐昆等人皆是有明一代最具远见的边臣能吏。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除了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
三
除了文治之外,明孝宗的武功,也能够在明朝皇帝中排名靠前。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南征北战,奠定了明朝强盛的基础。不过,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因为精锐力量上的损失殆尽,不得不收缩防御。但是,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占据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
对此,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是,朱祐樘这位皇帝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因此,虽然没能重现朱元璋、朱棣时期的辉煌,不过,明孝宗在位时,明朝在对外作战上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
最后,在个人生活上,明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百姓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正统、成化年间,各地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起义。众所周知,对于明朝的灭亡,不仅有清朝在辽东一带的进攻和消耗,也和李自成等起义大军存在直接的关系。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及了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别无其他妃嫔。在历史上,明孝宗确实可以说是最深情的皇帝了。对于明孝宗来说,将皇后宠上了天,为她散尽后宫,天下无妃。在古代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因此,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个皇后,确实堪称一个另类了。
总的来说,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由于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创伤,促使明朝得以成为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大一统王朝。对于明朝的这一盛世,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甘肃省的建立开始于哪个朝代甘肃行省最早设立于元朝,明朝撤销了这一建制,将其并入陕西布政使司(也就是陕西省),今甘肃东南部被纳入府、县民事管理体系,河西走廊一带因地处极边,明朝的管理方式与东南部不同---在此地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实施军事化管理,其管辖范围内只设立卫、所。明朝对甘肃的管辖并不完整,今嘉峪关以西仅由当地土著部落作为边关前哨,嘉靖年间因吐鲁番汗国不断进犯,明朝彻底放弃了嘉峪关以西土地,今甘肃西北部的玉门、瓜州、敦煌等地成为吐鲁番的领土。
甘肃省的建立开始于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行省制度的朝代,省级行政区,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行政区划。以前叫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中书省是朝廷的管理机构,行中书省,故名思义就是朝廷在地方的代为管理机构。后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最终只称省,这就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省”的由来。
元朝时建甘肃行中书省,驻甘州(今甘肃武威)。管辖范围约有甘肃省除东南部、宁夏、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包头以西。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东边是陕西省,南边是四川省、青海省,西边是新疆,北边是内蒙古、宁夏,全省总面积45.4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47.43万人。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先秦时期,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凉州,旧称雍凉之地。
商朝时期,周朝的祖先周部落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密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据主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秦昭王时,设置陇西郡、北地郡。
秦朝时期,甘肃地区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今甘南东南隅之一部属汉中郡。
西汉时期,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酒泉郡、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甘肃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行政区划大体上是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隋朝时期,省内共设16郡,76县,公元617年,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归附于东突厥。
唐朝时期,李轨被李渊所灭,甘肃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公元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北宋时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朝时期,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朝时期,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朝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其行政区域大体与今相同。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
分别为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