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请问这是谁写的?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 隋唐时期古体诗
- 隋唐英雄传杨广的诗
- 表达自己要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古诗词有哪些
- 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称为
- 隋唐征高句丽诗词
- 胡曾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看法怎样
- 单田芳隋唐演义中的诗词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这句话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篇尾诗 。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隋唐时期古体诗隋唐五代诗:隋唐五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唐诗篇什繁富,仅据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录存的作品已达48900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在这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的出现,给时代增添了光辉,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的愈益齐备和全面定型,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隋唐英雄传杨广的诗有凤艒歌
作者:杨广
三月三日向红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垂钩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杨广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于是爱好梁陈宫体。尽管他的诗歌有的比较粗糙,有的还有宫体轻艳之嫌
表达自己要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古诗词有哪些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兵家:
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牧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古诗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山再起时。浅滩卧龙终得水,倒海翻江立乾坤。
“卷土重来”出自杜牧《题乌江亭》,原诗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楚汉相争之时,最后刘邦取得了胜利,他包围了项羽,虽楚霸王后来突围,但只剩下了二十八名残兵败将,逃到了乌江边,想当年,楚霸王率领江东子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今却是兵败如山倒。自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乌江自刎。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也也有诗词称赞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而空留遗憾。
作者杜牧也感叹若项羽当年没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称为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我们都说唐诗宋词,唐朝就是把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发展到了巅峰。不过,当时很有名的还有汉乐府。乐府诗也是很有名的,而且也比较讲究音韵格律,主要是当时都是把这些当成歌曲和表演节目来用的。
隋唐征高句丽诗词高句丽(唐 李白)
高句丽①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25岁起离蜀,在各地漫游。天宝元年(742)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不到二年被赐金还乡。安史之乱中,受牵坐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至寻阳。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此诗摘自《全唐诗》,因涉池南史事,故录。
[注释]
①《高句丽》一诗,以简洁、生动的笔墨取胜,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李白作此诗,比北周王褒作《高句丽》晚了大约二百年,距唐王朝摧毁高句丽政权也将近百年,但他笔下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人的形象,为我国古代多民族的历史生活画卷增添了栩栩如生的一笔。由此可以想见,李白是与高句丽后人有过直接接触的。唐代有大批高句丽人移居到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南。盖苏文之子泉男生及泉男生之子泉献诚、泉男生之曾孙泉毖的墓葬,2005年6月7日被张福有在河南洛阳东山岭头村发现并考定。泉男产的墓葬,同日也在洛阳刘坡村发现并考定(详见《东北史地》2005年第4期)。这些移居中原的高句丽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持着他们独特的民族风习,因而再现于李白诗笔之下,当然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②据《魏略》记叙:“高丽好歌舞,其人自喜跪拜。……大加主著帻,帻无后;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又据梁元帝《职贡图》云:“高丽妇人衣白,而男子衣缬锦,饰以金银。贵者冠帻,而后以金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所以,《翰苑》中说高句丽族“插金羽以明贵贱”。折风是一种像汉族人所戴的帽子,本来是高句丽中的“贱者”所用,不加金饰。李白诗中却说“金花折风帽”,显然他所见是帽上加金饰的“贵者”了。
③“海东”,主要指渤海以东的辽东之地。
胡曾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看法怎样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劳役徭役,加重人民负担,破坏农业生产,这是农民起义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所以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实际上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是南北交通大动脉。
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作品原文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译文:千里运河像是一天就冒出来的一样,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得反隋的农民起义来了,隋炀帝南游龙船的锦色帆还没有落下,各地的起义如火如荼。不禁惆怅起来,龙舟什么时候才会再回到长安?
从前两句诗可以看出胡曾认为千里的运河带来的是亡隋的波浪。后面更是在批评运河上出游的锦帆带来动乱。
扩展资料
胡曾为军官多年。历览古代兴废陈迹,辄慷慨悲歌。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10卷,今佚;《咏史诗》150首,皆七绝,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历史小说者所引用。
汴河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坐龙舟到江都去游览南国风光,结果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的龙舟开到扬州之后,农民起义爆发,他被部下杀死,龙舟就再也回不来了。
单田芳隋唐演义中的诗词走遍天涯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长流。
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
庭前背後言长短,恩来无义反成仇。
只知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
我记得好像是:“心中可恼西魏王,玉玺换来箫媚娘;瓦冈山上众将散,江山一统归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