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

努尔哈赤-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努尔哈赤-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


关于满族的起源,我没有深入研究。曾经想,如果将过去的原始记载,一部书一部书地分析,找出各书结论,然后合起来比较研究,汰疑存同;这样做,是不是比凭主观考虑,分别向各书略取需要的材料,所得结论,更能和事实真象接近?今天就先尝试一下[1]。
为什么先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以下称《武录》)着手?一是由于它在1636年成书[2],是清初用汉文写的第一部官书,时代较早;二是由于它的取材都是满洲初期的资料,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等,没有经过企图符合后来发展的润色;三是保存了一些原始历史资料,如《满洲源流》、《诸部世系》之类;四是由于它有自己的实践,不是抄录旧书,如它说,长白山之上“有一潭,名‘他们’”(卷一,一页)。“他们”为满语Tamun对音,后来写作闼门湖。这是当时的《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皇舆考》等书所没有的。不经过实践不可能知道。
《武录》没有说满洲名称的由来,只说满洲这个民族名称,在努尔哈赤以前,汉文和其他文字的记载,无论直接间接,都未见过,可知它是满族人的自称,而不是族外的他称。在努尔哈赤以后,满汉文的名称记载也从未说明它的来源,《武录》也一样,可知这个名称不是固有的,而是努尔哈赤新创的。但它是怎样构成的,却众说纷纭。
最近,我从王文郁的文章里得到启发。他认为,女真或许是满语复合词niru(披箭)jan(哨箭)的汉字对音,汉语意译就是“箭”,因此女真族就是箭族。我想,满洲(manju)这个努尔哈赤创立的名称,可能也是从这个线索考虑出来的。
过去孟森曾经设想,“满洲”语源可能是由“马法”来的,满族自称他们的首长为“马法”(汉语长老、首长、祖父),其意汉人不懂,见他们常说“马法”,以为是他们的国名,辗转传达,变成了满洲。孟森这种想法,是由同声字头——M启示的。满语majan(长披箭),滋乳为Mangga(硬,善射,才勇出群人),为Manggasa(好汉,Mang—8a的复数)。可能满洲一词语源就是从这里设想出来。当然,这是猜想。请懂满文的同志加以指正。我总想,从各族语音考求他们的历史文化,这是可用的方法之一。可惜我不懂满文。
《武录》说:“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东北之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尔湖里”(卷一,一页)。布库里山的所在,也是清史上争论问题之一。最近张璇如认为,布尔湖里(布勒瑚里)满语作Bulhuri(见《满洲实录》)和蒙语Bolgori(包勒果里)一样,都是“水清澈”之意,演变为名词Buleku(镜子),所以布尔湖里就是今日的镜泊湖。这就给满族沿牡丹江南迁的说法,提供了一个深入钻研的新证据。
《武录》在布库里英雄(布库里雍顺)建国时记述说:“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卷一,一页),并加注说:“南朝误名建州”,又记载说:“时各部环满洲国扰乱者”(卷一,三页上)。说明《武录》认为满洲是地名,是国名,而且就是明代的建州。我们看到,《武录》记载
中,称蒙古胡笼(扈伦,卷一,三页下)均为国。《武录》称之为国的有大明国(卷二,四页上)、蒙古国(卷三,八页下)、胡笼(扈伦)国(卷一,一页),这些国都代表不同的民族。另外称国的还有兀喇(乌喇)、哈达、夜黑(叶赫)、辉发等,同时也称它们为部,并指出它们是自称为汗(卷一,三页上)、为国(卷一,四页上),说明它们虽自称为国,但不是一独立民族。我们还看到《武录》于辛卯年(万历十九年,1591)朱舍里、内阴(讷殷)二部联结夜黑(叶赫)抢劫叶臣洞寨时,记载努尔哈赤的话说,“朱舍里、内阴(讷殷)是我同国,乃敢远附异国之夜黑(叶赫),劫掠我寨,盖水必下流,朱舍里、内阴(讷殷)二部终为我有矣”(卷一,十页上)。这时朱舍里、内阴(讷殷)二部并不在努尔哈赤统治之下,而称之为“同国”,可知《武录》里所谓“国”(自称的除外)实际意味着是“族”。就是后来的民族。在《武录》记载里,更多的体例是种族之下不加国字,如蒙古胯儿胯(喀尔喀)部(卷二,二页下),东海兀吉(渥集,又称窝稽)部(卷二,三页下),等等。当然关于族的概念,在满洲是先后不同的。
《武录》自注说,明朝误满洲为建州。建州是明代东北少数族最着名、最兴盛、最持久的居住地,知名人物很多。从满汉语言考察,“建”同“满”没有可以通转的迹象,可见不是误名,而是有意创立的新名。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把各族周知的“建州”改为新创的“满洲”,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这一支系在建州女真的地位。努尔哈赤自叙他的世系,自都督孟特木(孟特穆)至他本人凡七代,只第一代和第四代有都督之称,而这两个都督,在《高皇帝实录》说是“讳”而不是官。(据王氏《东华录》)第五、第六代,就是他的祖和父,虽然替李成梁工作并没有什么官职。《老档》存录的明代敕书,也未见他们家的。这都说明他家在建州女真不是显赫的一家,甚至是无名的。这是当时少数族所重视的。努尔哈赤在攻破尼堪外兰之后,常以所得明廷赏赐宣耀于众,可以想见(《武录》卷一,九页下)。他这一家族在建州既无名望,另立新名,可以自称首长,这本是部族分裂的惯例。
努尔哈赤对于满洲的概念,经过几个不同阶段。最初是以满洲代替建州三卫,所以《武录》在努尔哈赤初生时记载说:“时各部环满洲国扰乱者,有苏苏河部、浑河部”(卷一,三页上)。苏苏河部、浑河部在明代本属建州女真,而《武录》认为是在满洲国以外。其后1591年的记载,已用以代替建州女真,上面引的朱舍里条是其一例。还有《武录》辛卯年(万历十九年,1591)记载说,夜黑(叶赫)派人告努尔哈赤:“兀喇、哈达、夜黑、辉发、满洲,总一国也,岂有五王之理?”努尔哈赤答说:“我乃满洲,尔乃虎伦(前称胡笼,即扈伦)”(卷一,九页上)。扈伦四部明称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有别。关于这段记载,在《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是这样写的:叶赫说,“乌喇、哈达、叶赫、辉发、满洲,言语相通,势同一国,岂有五主分建之理”,加了“言语相通”一条理由,不知是否叶赫确有此语,还是《高录》追加的,还是《武录》漏掉的。但这个同一民族言语相通的概念,一直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乐道(《武录》卷三,页八下),成为他们要求统一满族的依据。
《武录》没有关于满洲族以前的历史记载,但几次透露出和金朝的关系。天命三年(1618)征明,取抚顺所,“是晚,帝将先朝金史讲与恩格得里(恩格德尔)厄夫(额驸)”(卷二,十一页下);天命四年破明杨镐进兵后,给朝鲜将领信提到“先朝大金帝”(卷三,四页下);又说到“昔先金大定帝时”一段故事;在天命六年攻下辽阳,生擒张铨,皇太极劝他投降时说:“昔宋徽、钦二帝为先金天会皇帝所擒,尚尔曲膝叩见”(卷三,十四页上,此条劝降语,《太祖实录》卷七同,而《东华录》不载),都说明当时自认为满洲就是女真,但未举其名。其后,皇太极于1629年军围北京,并命阿巴泰、萨哈连往祭金陵(其后明曾派人发掘金墓)。清初宣传之盛可知。但努尔哈赤两实录都不载他建国号曰金的事,似乎又有所避讳,值得探讨。
《武录》记载还有可注意的两事:
一、诸部世系“夜黑国始祖蒙古人,姓土墨忒(土默特),所居地名曰张,灭胡笼国(扈伦)内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纳喇,后移居夜黑河(叶赫河),故名夜黑”(卷一,三页下)。说明叶赫是从蒙古土默特移来,灭纳喇氏袭用其姓(《高录》所记大体相同)。
二、“辉发国本姓益革得里(伊克得里),原系沙哈梁兀喇江(黑龙江)尼马谄部(尼马察部)人。始祖胜古力(《高录》作昂)移居渣鲁(渣鲁扎)后投纳喇姓哈羊干(噶扬噶)秃墨兔(图墨土)--人,杀七牛祭天,遂改姓纳喇”(卷一,三页下),说明辉发是从黑龙江尼马察部移来,投纳喇氏以七牛祭天,改姓纳喇。
这两条都说明满族的氏族常有外族移入,只从氏族判断部落是不够的。
注 释
[1] 本文原为(1980年)长春开会作,临时有事未参加。
[2]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乾隆重修本,改大王、二王为大贝勒、二贝勒,见1936年《故宫文献论丛》李德启文。现行本仍作大王、二王,是出于祟德原本之证。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