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学,智慧大成之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史学,智慧大成之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史学,智慧大成之学
九十年代人文学科研究一大变化,就是学术成果走向平民化,许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思考的课题。在众多的热点问题中,有一个课题具有永恒的价值,那就是怎样开发智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聪明人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能够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这种对事物认知、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智慧,人类正是恃有这大千世界独一无二的智慧和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才成为大千世界的万物之灵。
当社会文明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智慧就作为信仰溶进了宗教意识。穆斯林祈求真主的祷词是:"赐我智慧";佛教推崇的佛法无边又称"智慧海";基督教的《圣经》赞美:"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源泉。"虽然他们追求的是超脱的智慧,天惠的知识,具有理性和神性的双重色彩,然而无可置疑的是,不论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把智慧视为生命的一体,须臾不可分离。
出世者是如此,搏击生活潮头的思想家们对智慧的追求更是气概飞扬。古希腊的一代哲人明确宣告:"我们是爱智者!"我国古代最具盛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又说:"器分有限,智用无涯。"这些意味隽永的名言,凝聚着多少哲人先贤的人生经验。生命对于个人来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怎样得到无穷的智慧,以一人的耕耘享用千万人的智力成果,对人类具有永远的魅力。
中国尤多智慧的大家,孔子的一部《论语》享誉古今中外,已被世界所公认。一部两千年前的旧典,何以倾倒千秋万代? 正是因为它历经大浪淘沙,积淀下有关人类生存、发展、处世、为人的智慧,这是历经岁月磨砺,放之四海皆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所以它能超越时代和国界,为不同肤色的人们享用不竭。
古人对智慧这种超凡入圣的力量,早有精邃的见解。众所周知,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着名论断; 殊不知中国的王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论衡》一书中就提出"知为力"的卓见,虽然这有知识伦理化的倾向,但却表现了对知识的推崇。难得可贵的是,我们的祖先尤其重视群体智慧的力量。淮南子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只要富集众人之智就能所向披靡,无所不成,这是对智慧何等热情的讴歌!
如果说在古代,文化知识被少数人垄断,对智慧的认识还局限在文化人范围,到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已经走出精英阶层,成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智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估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把人的智力活动作为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的第一动力,这是人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进而完善自己的一大飞跃。与此相媲美的是,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有的提出"人才资本论",这是因为资金的运转,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人的运作,资金和资源犹有尽时,人的才能却生生不息,用之不竭,所以人才是比货币和资源更为宝贵的财富。人才又以智力的开发加以评判的,所人才资本实际上是智力资本,人才的竞争又是智能的竞争,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智慧潜力,这是未来社会智能竞争的最大特色。
历史典籍是智慧储集的宝库,不论是笔录、叙事、记言、述理,归根到底是记人,不论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聪明灵秀的文士、鬼斧神工的巧匠还是狡诈猥琐的奸邪,都有可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斑斑足迹。可以说,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积累的全部行程和经验都是历史知识。不问哪门学问,只要它在一定的时间中演进,就要留下它的发展轨迹,从而进入历史的视野,正是因为史学荟萃了人类一切智慧的言行和功业,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美国历史学家乔治. 伊格斯说: "既然历史是以过去这个广漠无垠的领域为对象的,它就存在于一切人文科学中,因此它就是一个综合者,一个管弦乐队的指挥。"这样一个包罗万象,总括万殊,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学科,毫无疑义,也是培育新知最肥美的土壤。
中国史学在传统文化中是一门最辉煌的学问,天文地理、文治武功、士农工商、文采风流、生产经济、物性事理、风俗民情、修身节操,无不罗列其间。它不仅以浩如海的资料为外国史家所称羡,更以巨细无遗的求实精神独步世界史坛。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创世纪诗》都以耳传口授的神话传说作为史学的发端,可信而不可全信。中国却以实实在在的文字记录开其史学的滥觞。历数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埃及、巴比伦、印度、玛雅都以灿烂的文化令后人叹为观止,然而他们古老的文化传统又无一例外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转移、中断、殒落、消失,留下千古不解之谜。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战乱颠沛,历朝兴亡,绵延不绝,处处有史可证。中华民族就以这样清明的头脑和笃实的态度认识自身的历程,在史学中表现出理性的早启,这是民族智慧成熟的表现。
中国古史少有浪漫的神话,并没有减弱它的神圣性,相反,却以至高的地位为其他学问所不及。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以历史教育家的角色登上文化舞台的,他写的一部鲁国历史《春秋》,在汉代被奉为至高无上的法典。在中国学术史上争议二千年之久的的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究其源端,就是用古代蝌蚪文和用汉代隶书抄写古史《尚书》不同版本之争。近代思想家郑观应说: "千古纲常名教,经济学问皆从经史而出,悉数义所生。"史学着作被尊为经典,受到人们的崇拜,左右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传统学术是以经学为代表,这无异说是以史学为代表。早在清代章学诚就以"六经皆史"说揭示了这一实质。所以古代中国在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发达,史学在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如果说古希腊以哲学为智慧的最高成就的话,那么说中国史学是古代智慧集大成之学,不为过誉之词。这样丰富的积累为我们留下举世无双的智慧宝藏,所以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智慧蕴藏最富有的大国。
历代治国安邦的能人志士,都重视运用历史经验创功立业。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执政的周公就教诲年幼的成王以史为鉴。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即命陆费阐述古今成败之由。后赵的创建者石勒目不识丁,但他深知学史的重要,还在戎马生涯中就令左右熟读《汉书》。宋太祖出身行伍,读书不多,但他强调宰相必须是读书人,以通晓史书优选人才。唐太宗酷爱读史,声称史书使他"神交千祀之外","大矣哉! 盖史籍之为用也。"中国史书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教科书,它也是哺育民族智慧的教本。古代的启蒙读物《蒙求》、《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影》等等,都用三言或四言的韵文,把列朝盛衰的典故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给少年粗知历史的教育。历史虽然属于过去的时态,历史记述的是发生在往日的事件和言行,又对现实和未来有所启示和引导,从而又超越过去的时限,溶进现实生活的浩浩长流。我们的先人就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所以中国历史不是一潭死水,它一代一代被人们重新认识,不断深化和更新历史见解,源源不断地前滋养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如果把这样爱好读史的风气看成仅仅是统治者的提倡,那就小看了历史对民族生存发展所起的向心作用。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说: "一个国家的成就只有通过共同的历史意识来鉴定。这是各个国家仅有的经验,也是他们唯一能从自身学习到的经验。历史就是国家的回忆。"所以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历史情感的表现。重视历史是民族的自信,这方面只要看看建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美国是怎样珍贵先行者的遗迹,就可知道不论是小农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只要有民族的生聚就有共同的回忆,历史是不可替代的使万众凝聚的同心圆,众志成城的火种。在民族危难之秋,同舟共济的历史情感会燃起救亡图存的火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历史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又会成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诚然,二十世纪的中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速,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史学也不断分化,所为众多学科中的一员,琳琅满目的信息,使人们对史学的兴趣也有所淡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满足多姿多彩的人生追求,这是科学事业在前进的表现。
但是,史学又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它运用特定的社会记忆(历史资料),把已经消失的人物和社会现象再现出来,发掘潜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联系。人类社会本是层层相因的有机整体,某些带有实质性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所以古今异时,环境有别的社会现象又具有某种共性,使今人有所参照。所谓鉴往知来,就是通过对往事的鉴别、筛选、提炼、概括,抽象成规律性的认识,以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现实,科学地预测未来,这是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所以一些国家或企业的领导班子往往有熟悉历史的智囊人物参与战略研究,使决策具有驾驭势态的历史威力。
历史智慧对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思维训练。聪明睿智的特辑就在于,只需要看到或听到一点,就能长远的考虑和更多的理解,这种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来自历史知识培育的历史感。任何现象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具有进退、延伸、变异的连续性,被我们耳闻目睹,所感所知的只是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历史感不仅要求把具体问题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志分析,还向人们提供从长远、宏观的视角对这一事态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考察,从而见微知着,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运思千里,见人之所未见,从而有所突破和前进。
历史智慧也是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中国历史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人生理想,史书尤以立德为先,德高才能望重,身为平民的爱国志士、高风亮节的楷模都能在青史留名。那种蕴藏在历史智慧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急功好义、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古今推崇,有这皆碑。凡是具有这些盛德嘉誉的清官、良相、巧匠、农夫又几乎都是德才兼备的历史人物。人们也是按照智者也是贤人来神化自己的崇拜者,诸葛亮、包青天他们料事如神的智慧,洞察秋毫的眼力,公正无私的品格,典型地表现了历史智慧与道德精神的完美的一。充溢史书的大量人物不是神而是人,以实实在在的智慧言行体现道德崇尚,这是中华民族内在传续的精神力量。神游在这样的智慧氛围中,益智增德,如沫春风。所以历史智慧可以净化心灵,有助于真善美的追求。
先人们那些超越常人的见解,出奇制胜的创造,机敏应对的韬略,解颐醒世的良言,闪耀智慧之光,朗照历史的穹宇,采撷这火种,烛照在案头,千古之智就会奔涌在眼前,源源不断地激活你的思绪和才情。为了荟萃群星的光华,中华智慧集萃丛书,选择了人生最关切的的主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风格,娓娓道出历代俊杰那些动人的睿智风采。
俗话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把历史智慧变成你自己的智慧,那就在我们的心中升起了不灭的长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