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辞赋家冯衍评价韩信的一生: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在平定齐国以后,项羽就非常害怕,他派武涉去劝说韩信,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武涉劝说失败后,齐人蒯通明白,天下大局现在在韩信的手里,于是用相人劝说韩信。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会有网友问了:如果韩信听从了武涉和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他真的能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吗?
答案是,不可能三足鼎立
首先,韩信只是单枪匹马,没有自己的团队
中国封建2132年的历史,你去看一下这些开国皇帝,身边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团队,也就是文武大将。韩信这一点就和刘邦没法相比,刘邦身边的人才太多了。
比如功臣第一的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张良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将还有曹参、周勃、樊哙等。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看战斗双方,谁的后援力量强大。当时韩信带着大军东征的时候,他之所以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那是因为萧何在巴蜀,为大军筹集军饷、粮草、辎重等。
假如韩信真听了蒯通的,韩信的身边就一个蒯通,司马迁评价蒯通:“甚矣削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也就是说蒯通的优点就是:“善于陈说利害”,然而刘邦身边的陈平,就把蒯通给摆平了。看看西晋文学家陆机对陈平的评价:“曲逆宏达,好谋能深”。
其次,刘邦和项羽都有根据地韩信却没有
项羽当时占据江东,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河南东部、安徽东部。而刘邦占据巴蜀和汉中,运河是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韩信在汉四年(前203年)平定齐国,虽然平定了齐国,当时的人心不稳,齐人也不可能向着韩信,真要形成形成鼎足之势,韩信绝对不是刘邦的对手。
刘邦都不用派张良、萧何出手,只要派郦食其、陆贾去,就能把韩信的名声搞臭。韩信只是一个武将,面对玩政治的刘邦,还是差点火候。
最后,韩信如果背叛刘邦,就会被上忘恩负义的帽子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先投靠的是项梁,在部队里面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又投奔了项羽。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刘邦入蜀以后,韩信又投奔了刘邦。刚开始在刘邦的阵营中,也是不被刘邦重用。最后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才重用了韩信。有了刘邦的重用,韩信才有了后面的辉煌。
就连韩信也承认这一点,“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的话,无疑就要背上一个忘恩负义的帽子。对于一个要称王,鼎立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天下人可能没有多少投奔韩信的。
所以,韩信只有将才而没有帅才。韩信缺少的是人脉、资源、地盘;一个人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韩信真的自立为王,他的下场会很悲惨,有可能会死在项羽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