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真正身世如何?为什么他的母亲不愿提起呢?

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礼节来教化人民,但相当多的人还是生活在野蛮未开化的状态下,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路思想流派开始涌现,人们的行为才开始逐渐受到约束,现代伦理道德观念也初具规模,而这些众多的思想流派中,最为闪耀,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的,当属孔子的儒家学派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封为正统治后,他就一直被奉为“圣人”、“素王”,倍受推崇。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然而孔子的身世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历来说法颇多:有说他出生于屠夫之家的;有说他父亲是鲁国小官吏的;更有人说他根本没有父亲,他是母亲郊游时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应而孕才得以出生的。总之,随着孔子由普通人变成“圣人”,他的身世也逐渐变得高贵起来。

然而,目前较为正统的观点是孔子系“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野合”指男女关系者,即“野外交合”之意。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云。”“圩”乃是凹陷之意;“丘”则是小山、土堆,是凸起之地,两字含义恰恰相反。

尼丘即是颜氏与叔梁纥的野合之地,因此颜氏求子去尼丘祈祷,生子也取名尼、丘。这似乎可以作为“野外交合”说的一个佐证。但是既然孔子父母是夫妻,那么他们必然有自己的家,何必跑到野外的尼丘山的荒地去“野合”呢,有关这个问题,倒有不少说法。

孔子的真正身世如何?为什么他的母亲不愿提起呢?

据《孔子家语》记载,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没有儿子是备受歧视的。于是叔梁纥又纳了一名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孟皮。但是孟皮的腿残废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然而老夫少妻,在春秋时期是不合礼仪的婚配,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年老而母亲颜征年少,故两人结合不合礼仪。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没有办法,他们二人虽然是夫妻,只能去“野外交合”。

张守节《史记正义》这样解释《史记》的“野合”之说:“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颜征在与叔梁纥结婚时,叔梁纥已在六十四岁以上,而颜征在还年轻,因为岁数不相当,所以叫“野合”。

在古代,“野合”并非像现在这样被人嗤之以鼻,相反,它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所以在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有“野合图”。野合之风沿袭甚久,《后汉书·鲜卑传》载:“此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此处“婚配”即性交。

所以,当年幼的孔子问自己的父亲所葬之地时,颜氏很可能笼统地告诉他在城东的防山。所谓“母讳之也”的“讳”,应是指对孔子问题的一种含糊其词式的回答,而并不是有意要隐瞒事实。至于郑玄的论断,很可能是根据司马迁的话以意发挥,增加了“征在耻焉,不告”这句话。

这样”就把“野合”的含义有可能接近了强奸的意思。但是有人曾以孔子生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推知孔母受孕之时在冬季,这时野外天寒地冻,绝不会有野合之事,更不用说强奸了。尽管冬天发生的强奸案也并不罕见,但是真正的理由很简单:若颜氏是被强奸,那她肯定是希望不会致孕的,怎么还会去尼山祈祷求子呢?

孔子的真正身世如何?为什么他的母亲不愿提起呢?

也许,“野合”真正的解释就是二者私通。春秋战国时代的两性关系以及女性的贞操观念,都与后代、特别是宋代以后大不一样。尽管当时孔子主张“男女行者别于涂”,孟子亦曾主张“男女授受不亲”,但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并未为社会普遍接受。

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男女自由结合的例子。此外,《周礼·地官·媒氏》更明确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见,当时从风俗到制度,从宫庭到民间,男女关系都是相当开放的,野合私通不足为奇。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因为孔子的祖先是贵族,但到他父亲时已大不如前,而并非由于他是私生子的缘故。

在古代寡妇与宋代以后相比是非常高的。《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在丈夫死了不久,曾对刘秀说:“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要求改嫁宋弘。刘秀就把宋弘请来商量,并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听。所以我们现代人没有道理用血统论去指责孔子是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