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

建筑-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建筑-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

城垣为中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是传统城市景观中的防御性设施和代表性建筑。它最初的出现是由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即保境安民的功能,从这种功能衍生出作为统治和权力象征的意义。广义的城垣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等建筑。
国内最早的城墙遗址距今约6000—4800年,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组成,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又陆续出现,包括着名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古城址,中国各地城市绝大多数在古代都建有城墙。在城门和城墙转角处,墙体经常加厚,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
城墙外一般围有 “城濠”,也称“护城河”,书面用语中的“城池”一词, 就是城墙和护城河的合称。早期的城墙多用土夯筑,汉代的筑城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城墙上增加敌台,城门外加筑“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砖城墙,宋元时由于火炮的应用,逐渐在全部城垣外表包砖,明代各大小城市均普遍包砖,而且城墙上女墙、垛口、敌台、马面、敌楼、角台、角楼十分完备,形制达到成熟。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所画箭道城,已表现了城楼、角楼和马面。敦煌莫高窟壁画由北朝至唐宋,都画有大量城垣形象。现存比较完整的城垣为西安和南京,均建于明初。
城墙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军事防御,防范洪水也是城墙的重要功能,更是权力中心的物化象征,体现着尊卑有别的礼制原则。西周实行分封制度, 诸侯取得封地后都是首先筑城,城墙的长度和高度等也因“城”的政治等级高低而不同,且不得逾越。到清代仍延续这种规制,各级城市的城墙规模由大到小均有定制,城市的行政等级可以由城墙的长度、高度以及其空间规模体现出来。城墙的整体形状多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体现着“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而南方等地的城墙修成圆形或椭圆形,更多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影响。一个城市可能并非一重城墙,像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北京等曾为古都的大城市,其城墙建筑都多在三重以上,即外城和内城,在内城中还建有皇城,皇城中再建宫城, 这以明代所建的南京和北京最为典型,内部的城墙是对不同内容的城市生活领域进行划分与聚合的手段。城墙作为传统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对于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城市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城墙的出入口,城门是古代城市对外交通的唯一通道,构成了守卫城池的重要建筑屏障。完备的城门包括一系列附属建筑,城门之上的建筑称为“城楼”,城楼的大小与城墙的规模成正比,并有城楼、箭楼之分以及将两者连接的瓮城, 城门前有吊桥与闸楼。城楼高耸于城墙以上,不仅有军事防御意义,也构成了城门和城墙的装饰建筑,是城垣重点艺术处理部位,以其高大体量打破了大段平直城墙的单调,并与砖土砌筑的城墙形成了形象、色彩、材料和处理手法的丰富对比,成为城内外周围环境的构图中心和大街的对景,具有丰富的审美韵味。城门洞的形制在南北朝以前主要是方首,用单层木过梁,防火性较差;唐宋至元代洞顶呈中平边斜的三折形,木过梁为上下两层,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宋代卷轴画,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明清以后门洞普遍用砖砌筑,成为半圆拱形门道。古代主要城门常有3个门洞,唐长安城南墙正门明德门则有5个门洞,由于门洞数的加多,城台和城楼也随之加大加高,从而更加雄伟。传统城市的城门大都在四门以上,并且不论城墙的形状,均按照先南北后东西的顺序设于四个方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四方观念。城门的多寡及其规模,一般反映着传统城市的等级序列,具有深刻的礼制内涵。在城门形制中,等级最高的是宫城正门,唐代为承天门、北宋为宣德门、明清为午门,因其重要地位而成为历代刻意经营之处。北宋的宣德门由主城门、两朵楼及两阙组成,平面布局改为“凹”字形,这种形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明清时期的午门建于13.5米高的“凹”字形城台上,正楼为九间五进重檐庑殿顶殿宇,左右为深阔各五间的方亭,向南各以十三间廊庑(俗称“雁翅楼”)与南端方亭连接,乾隆朝后在城台左右两阙下分置嘉量、日晷,城台正中辟三门阙,为过梁式方门,城台左右拐弯处有两座掖门。皇城、宫城的城门,不仅是显示皇权至上之礼制建筑,还是朝廷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唐宋时期表演“君民同乐”的重要舞台。古代的重要城市,依据城墙的设置则有多重城门,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门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有宫城城门四座、皇城城门四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城墙使城市内外界限分明,城门的控制成为政府控制城市的重要手段,各城门均朝开夕闭、夜间上锁,这种严格的门禁制度一直沿续了数千年。
晚清以后,城墙又被视为故步自封的标志,成为旧政权、旧时代的一个象征,拆除旧城城墙、城门而建设大街通衢成为国内的普遍现象,仅有少部分古都城市或内地城市的城墙被完整保存下来,并转而成为中国城市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