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高技术-城市史研究的新尝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评介

军事高技术-城市史研究的新尝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评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军事高技术-城市史研究的新尝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评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城市史研究的新尝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评介

【摘要】高技术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最先形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专着,是此领域的探径之作。了解世界科技强国的高技术成长道路,从中寻求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处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发展模式美国史
韩宇的《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专着,与以往关于美国城市的研究有所不同。作者以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城市为研究重点,在充分吸收美国学术界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美国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深化了我国的美国史研究。
综合考察美国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状况
选题上,作者并没有就美国城市泛泛而谈,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在后工业化时代对美国经济最具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对美国高技术城市在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状况做了综合考察。时间上,高技术产业在二战的烽火硝烟中逐渐开始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发展和壮大,并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高潮。作者选取20世纪后半期这一历史时段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符合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实际,客观体现了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形成背景。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已经完整体现了这一城市发展模式的全貌。目前,相关的着作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涵盖90年代的整体状况。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技术城市也取得了十分显着的增长,而其“新经济奇迹”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高技术产业带动下产生的结果。没有对这一高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做深入全面的研究,就不足以准确客观地反映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全貌。提纲挈领和意蕴深厚的标题反映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把握和巧妙构思。
借助图片等手段更直观地展示内容
从内容上看,该书的一大突出特色是运用了众多精心挑选的表格、地图、人物和建筑图片,形象地对文字进行了补充,增进了对内容的直观理解和把握。例如,作者在“美国大都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一章中,运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表格和统计数据,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重要时期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所用数据均来自美国着名的权威研究机构,这为作者结论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单凭从对这些有重要分量数据的搜索上而言,就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作者对其它图片的处理同样是恰到好处。书中众多大学的图片,体现了作者对智力资源在高技术城市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充分重视。而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有关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图片。“在城市史研究中,不少论着仅仅关注城市的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城市与其居民生活的关系,人文色彩比较淡薄……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并以人为中心,才能找到城市史在整个史学中的确切位置。”①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这一课题落入类似技术研究报告的窠臼,十分注重历史人物的作用。
借助于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作者得出了“美国高技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第109页)这一该书的突出论点。经过对美国着名研究机构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作者发现高技术规模领先的几乎全部是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这一结论对于认识高技术城市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一方面从宏观上总结了美国高技术产业部门地区分布的规律,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具体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部门在大都市区内差异悬殊的就业比重。两相观照,美国大都市区内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清晰呈现于读者眼前。关于高技术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对重要的理论问题做了系统梳理,使实证研究建立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还原历史真相,纠正认识误差
关于美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者根据事实数据,对阳光带和冰雪带大都市区在高技术领域的地位给予了重新定位。他指出,“美国学术界曾有所谓的阳光带和冰雪带的严格划分,认为高技术活动是阳光带所特有的。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80年代以前,东北部和中西部所在的冰雪带的大型大都市区高技术就业的绝对数量曾领先于西部和南部。同时必须指出的是,随着西部和南部大都市区的高速发展,到80年代末,阳光带的大都市区高技术就业已经超过了冰雪带。90年代,西部和南部的大都市区的增长速度仍然保持领先,阳光带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第362页)显然,韩着在此方面澄清了以往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理解上的偏差,还原了事实本来面目。
提及高技术城市,多数人自然会联想到硅谷,似乎硅谷就是所有高技术城市的缩影和唯一代表。通过事实陈述,作者阐明了硅谷并不是美国唯一的高技术成长模式。高技术城市不同的成长道路是全书的重点内容。六个城市尽管成长道路各异,却共同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做了精彩的诠释,这是作者的另一个贡献。
美国高技术城市众多,作者为何单单选取这六个城市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这些城市在美国众多以高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城市中可谓廖若星辰,选取这些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成功代表了美国高技术城市发展的不同轨迹。作为美国高技术城市的缩影,通过它们,可理解美国高技术城市整体的发展状况。这些典型案例选取得如此恰当,颇给人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感。作者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整体考察,对其它高技术城市做进一步的研究铺筑了坚实的基础。
探秘高技术城市的成功秘诀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探索高技术城市的成功秘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重点考察的高技术城市成长道路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优势。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基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着。美国着名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的重要中心资源。”②因此,大学如欲在高技术城市中确立核心地位,就必须走出象牙塔,与企业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提升大学的社会地位。这也许是国内大学亟待改进的目标。
除智力条件之外,官产学合作③也是美国高技术城市成长的重要环节。联邦政府的军事采购或资助研发在不同的高技术城市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可联邦政府制定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则为所有高技术城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此方面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给予企业的间接支持比直接扶持更能发挥长远的效用,也更为符合美国的实际。北卡州政府在这方面无疑起到了表率作用。在美国这一崇尚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政府轻易不会干预经济生活。北卡州政府打破常规,有选择性地在高科技领域投下巨资,发展经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作者将北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称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实践证明,北卡的经验值得推广。冷战结束之后,甚至联邦政府也对长久以来的科技政策进行了修正。对于试图努力发展高科技以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政府而言,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采取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是最为迫切的任务。书中值得推敲之处
该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系统考察的专着,也有不乏值得推敲之处。首先,作者在对美国高技术城市成功因素的分析中,只涉及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作用,而对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的作用没有专门论述,只在对奥斯汀和圣迭戈两个高技术城市的成功因素的分析中稍加提及。此外,作者只是强调了高技术城市集中在大型大都市区,而并没有对大都市区内的中心城市和郊区在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做进一步地具体分析,似乎不失为一个缺憾。其次,既然是高技术产业,就具有所谓的高风险性,但是当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有所下降时,则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的境地,这就要求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同时要警惕因信息产业过度扩张产生的“网络泡沫”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作者在描述高技术城市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如若能对高技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潜在风险单辟一章并作简要梳理,将使全书的内容显得更加完备。最后,世界上快速成长的工业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发生一些通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劳动力和生活费用昂贵,以及人口密集而带来的诸多其他社会问题。在美国这个多种族的特殊国家,这些问题显得似乎更为明显。高技术城市越来越多地分布在郊区,就更加剧了种族和经济的隔离。高技术城市如果想要继续保持生机和活力,似乎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作者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虑在内,则显得更为全面客观。(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
注释
①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1页。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③这里指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