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之战(徐州下邳土山之战,关羽青龙偃月刀下,曹营三谋士三大将高下立判)

下邳之战(徐州下邳土山之战,关羽青龙偃月刀下,曹营三谋士三大将高下立判)

徐州下邳土山之上,关公与张辽约定三事后降曹,曹操当然知道关羽的“降汉不降曹”是在给自己找台阶:“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

细心的读者肯定早已发现,关羽约定的第一件事本身就有问题,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如果关羽和刘备不曾背叛汉帝或曾与汉帝为敌,又何来“降汉”一说?

聪明人看破不说破,曹操已经把关羽视为囊中之物,自然不怕实话实说,他身边的大将,也只认曹不认汉,咋说都没问题。

话说当年曹操连夜取了小沛,随即进兵攻徐州打得糜竺、简雍弃城而走,陈登陈元龙大开城门迎接,曹操安民已毕就召开了前线参谋部会议,商量怎么拿下关羽镇守的下邳。

作为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当然首先从战略角度发言:“云长保护玄德妻小,死守此城。若不速取,恐为袁绍所窃。”

曹操早在几年前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就对关羽印象深刻,后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来依附,也打了不少交道,关张二人还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客串了一把“樊哙”

眼看曹操又要把一位猛将收入麾下,人品不太好的郭嘉说话了:“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

荀彧讲战略,郭嘉泼冷水,最后想出解决办法的是大胡子程昱:“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

谋士动动嘴,武将跑断腿,有人运筹帷幄之中,还得有人决胜千里之外。张辽劝降关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得把关羽困得无路可走。

张辽因为要充好人,是不可以跟关羽大打出手的,于是围困关羽的重任,就落在了夏侯惇、许褚和徐晃三员大将身上。

从诱敌深入的过程来看,无论是曹操程昱,还是夏侯惇本人,都认为这位独目将军有能力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下全身而退:“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

关羽已经被夏侯惇骂得动了真怒——自从吕布挂在白门楼上,天下还有谁敢对关羽不客气?

别人不敢,夏侯惇敢,而且关羽还真拿他没办法:“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余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

夏侯惇那个年代当然是没有墨镜的,半壶老酒怕这位独目将军吓着大家,就送了他一副。

关羽在下邳之战时还没有赤兔马,十多个回合砍不掉夏侯惇,那匹寻常战马估计已经累得够呛,所以夏侯惇且战且走,关羽只能徒唤奈何。

夏侯惇完成了任务,该徐晃和许褚这两员大将出马了:“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

徐晃许褚以逸待劳,居然拦不住已经被夏侯惇消耗大量体力的关羽,反而被青龙偃月刀砍跑了,最后还得夏侯惇收拾残局:“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

要不是夏侯惇死缠烂打,关羽突出重围回到下邳,这仗可就不好打了,如果真像荀彧担忧的那样,关羽带着两位嫂夫人跑到袁绍那里去找刘备,曹操的麻烦可就大了。

荀彧提出问题,程昱解决问题,郭嘉负责敲边鼓,读者诸君肯定已经看出了这三位谋士在曹营的位置和作用,陈寿在《三国志·卷十》中将荀彧、荀攸、贾诩合为一传,又在《三国志·卷十四》中把程昱放在郭嘉前面,这肯定是有一定依据的。

至于在下邳土山之战中参与诱敌深入和围追堵截的三员大将,武功高下好像也是一目了然:夏侯惇单挑关羽不败,许褚徐晃联手出击却被打跑,包围圈也被关羽撕开了一个口子——如果真让关羽跑掉,曹操肯定会军棍伺候。

徐晃和许褚应该感谢夏侯惇,关羽则会问候夏侯惇的祖宗十九代,看完《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的读者诸君肯定也有话要说:在您看来,荀彧、程昱、郭嘉这三位谋士,谁的见识更高明?夏侯惇、许褚、徐晃这三员大将,哪一个更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