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是否真的亲密无间?白帝城的托孤是真心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诸葛亮一篇《出师表》永传千古,时至今日,在我国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系统里,《出师表》赫然其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大多数民众对诸葛亮的印象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定性的。但往往,编剧为了电视剧的观感,会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将某些特别的人物塑造成特别的艺术形象。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就是被美化过的。虽然这么说,但我完全认同民众对他的一些评价,例如,智慧无双、运筹帷幄、赤胆忠心。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一下,诸葛亮实际上在蜀汉的遭遇。

诸葛亮的身世

诸葛亮出身于名门世家,先祖是西汉诸葛丰。先祖诸葛丰在在朝为官时,时常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与佞臣奸臣的势不两立,并痛斥那些只顾中饱私囊、拉帮结派、蝇营狗苟之徒。虽然得罪了朝中重臣,但他的这种气节和人品对诸葛世家影响深远,诸葛亮的性格也许就是受这种代代相传的人格魅力影响。

刘备和诸葛亮是否真的亲密无间?白帝城的托孤是真心的吗?

功高则盖主,盖主必生疑

很多人看来,诸葛亮的形象可谓是潇洒至极。无论遇到什么事,那结果都是事先预料到的。计谋也很现成,甚至早就写好了,只需装在一个袋子里,到了执行的时候再拆开看即可。

自己既不用亲自上阵杀敌,又不必操心费神,只要戴个大头巾,摇把鹅毛扇,摆个围棋盘,泡壶菊花茶,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潇洒!

事实上,在诸葛亮的心中存在着莫大的压力。我们纵观整个历史,试问,哪朝哪代逃脱得了治世能臣有好下场的历史?

做个臣子不容易,做个有才能的臣子更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是庸人,能而不忠是小人,所以两者缺一都不可。要得到贤主的认可还不够,还要众大臣都承认你的才能和为人不可。这一条是最为困难的,因为妒才是世人的通病。可诸葛亮硬是“赢得身前身后名”,可见诸葛亮真可谓千古奇人。但你能说,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真的是亲密无间吗?

白帝城托孤,看似信任,实则震慑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猜忌与防范一点不比其他人少。有一个世人皆知的例子。

223年,刘备病危。诸葛亮得到刘备的召唤,留太子刘禅守成都,带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内。诸葛亮进入永安城,看到岌岌可危的刘备,慌忙跪倒在刘备床前,刘备将他唤到床边,一边抚着诸葛亮的肩,一边语重心长的托付重任:“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看起来双方是信任到了极点,其实他们是猜忌不动声色。刘备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刘禅的无能,可谓“司马昭之心”,那是人人皆知的。所以这无非是因为诸葛亮的才能举世无双,自己的儿子又一无是处,遂有意将话说到死处,将他一军,使他不敢以下犯上,做出伤害他儿子的事来。

刘备和诸葛亮是否真的亲密无间?白帝城的托孤是真心的吗?

再者说,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负上一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不论是在政治、舆论、民心中,还是悠悠青史上,他都将背负“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会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因此这话完全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先发制人,是明明显显的帝王心术。

诸葛亮自然听出了刘备的意思。既然当初受了刘备的知遇重用,他也不能做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何况诸葛家族的传承也不允许他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他立即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帝王心术:相互掣肘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李严。

蜀汉政权的根基是由三个主要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

益州集团自刘璋时期就没有占据太多主导地位,在三大集团中可以说是陪衬的存在。荆楚集团在之前荆州的丢失,关、张的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事件中大受损失,此时的刘备也随时有撒手人寰的可能。

刘备和诸葛亮是否真的亲密无间?白帝城的托孤是真心的吗?

为了制衡诸葛亮的权力,刘备早已不动声色地将李严提拔为尚书令,使他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于是他下了这么一个明智的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诸葛亮依旧行丞相之事,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相互制衡,以免任何一方做大。

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力机构的构成、与实力分配的角度来看,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备要防止一方独大的绝非是李严。

在为期很短的一年内将李严从地方长官升至尚书令,并借助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人为地将李严制造成为实际的东州集团代表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刘备对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并非防备。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力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他“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话来,显然表达出自己要防备、制衡的对象无疑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