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霭-韶景秋荣——张若霭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考析

张若霭-韶景秋荣——张若霭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考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若霭-韶景秋荣——张若霭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考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韶景秋荣——张若霭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考析


赵晓燕[1] 徐卉风[2]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幅《画高宗御笔秋花诗》,为清代宫廷画家张若霭所绘。画中所绘为御园中某处景致。其中的亭台楼阁以界画绘制,极具西洋透视感。画中前部突出了花卉的写生,较真实比例略大,应为强调群芳争妍的盛况而做此安排。其中鸡冠、秋葵、雁来红、菊、红蓼、凤仙等怒放,一片缤纷灿烂,展现了御园的明媚秋色。本文从此画的地点和时间入手 ,并就画中的花卉品种进行辨识与赏析。
一、张若霭生平与所画地点探讨
张若霭字晴岚,安徽桐城人。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均为雍正、乾隆朝大学士。雍正十一年(1723)癸丑科殿试金榜中二甲一名进士,未几散馆特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曾参与《石渠宝笈》的编辑工作,乾隆十一年(1746)随乾隆帝西巡五台,因病回京,不久卒。谥文僖。张若霭善丹青,花草禽虫尤是其擅长,深得王糓祥、周之冕笔意。在宫廷画家中有较高地位。赵振经先生旧藏《画圆明园四十景诗》的稿本便出自其手,对于研究圆明园的布局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为一立轴,此画右上端有高宗御制诗一首,诗后高宗落款题云“右种秋花一首,因命以诗并为图,丙寅初秋御笔”。显然此画是皇帝的“命题作文”。该诗作于乾隆十一年。经查考《高宗御制诗初集》卷23收录全文。题为《种秋花》:
池塘快雨晴,爽籁拂习习。
洒然片刻间,花事聊收拾。
云英带露瀼,烟锄翻地湿。
芬芳蝶竞随,联翩蜂远集。
桃李分应让,画图羞弗及。
纷敷不辩名,一律幽香里。
生意既可观,清赏适以给。
先秋种秋花,秋色侵寻入。
因思为学方,凡事豫则立。
诗中描绘了是年六月中某一天,高宗在御园里指导园吏种植秋花的场景。最后由种花联想到为学之道,这里的“凡事豫则立”出自《礼记•中庸》里的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到了七月初一这一天,各色秋花已次第开放。高宗欣然再赋诗一首,亦见于该年的御制诗集,正好作为对此画的外在精神补充。诗云:
夏日种秋花,秋来花已发。
轻霏池烟榭,澹映楸梧月。
琐碎黄金瓣,丁星紫玉卉。
袅风态犹弱,饮露香欲勃。
谁云金令肃,饶有生意活。
这首诗描绘了金风送爽,秋意临阶。一派秋花竟放,烂漫于阶前篱落的美景。
接下来再来探讨下所画的地点。画中左后方有一座四方亭阁,右侧为一平台房。经比对是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茹古涵今。四方亭阁为着名的韶景轩。此画以描绘花卉为主,张若霭只是截取茹古涵今组群片段作为背景,突出了韶景轩和其左右的一组建筑。前部还可以看到素心堂建筑的一部分。(视角从坦坦荡荡岛南望。)从构图上来说,是中国画以点代面的传统布局。画中的韶景轩比例精准,可能是善于界画楼台的孙祐等人所画,而由张若霭起草主题秋花。这样的合笔在清代宫廷绘画里是比较常见的。
二、画中秋花的品种辨识
画中前部突出了花卉的写生,较真实比例略大,强调了群芳争妍的盛况。其中的品种有鸡冠花、秋葵、雁来红、菊、红蓼、凤仙等。下面就所绘花卉进行辨识:
(一)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苋科青葙属,别名老来红、芦花鸡冠、笔鸡冠、大头鸡冠、凤尾鸡冠,鸡公花。
一年生草本,株高40-100厘米,茎直立粗壮,叶互生,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肉穗状花序顶生,呈扇形、肾形、扁球形等,自然花期夏、秋至霜降。叶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全缘。花序顶生及腋生,扁平鸡冠形。花有白、淡黄、金黄、淡红、火红、紫红、棕红、橙红等色。鸡冠花的品种因花序形态不同,可分为扫帚鸡冠、面鸡冠、鸳鸯鸡冠、缨络鸡冠等。胞果卵形,种子黑色有光泽。
李时珍曰: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才数寸。其叶青柔,颇似白苋菜而窄,梢有赤脉。其茎赤色,或圆、或扁,有筋起。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俨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俨如雄鸡之冠。花大有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与苋实一样。其穗如秕麦状。花最耐久,霜后始蔫。
唐代罗邺诗云:
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
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
宋代赵企诗云:
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
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
宋人钱熙曰:
亭亭高出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未干。
学得京城梳洗样,染罗包却绿云鬟。
(二)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锦葵科秋葵属,别名补肾菜、羊角豆、洋辣椒、咖啡黄葵。
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吸收力强,茎直立分枝,被刚毛,高1一2.0米;叶异型,通常掌状5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钝锯齿,叶柄细长;中空;花大而黄,着生于叶腋;果实为蒴果,似羊角,长8-20厘米,绿色或红色;种子球形,灰黑色。秋葵植株高大,夏、秋开花,花大色艳,适用于篱边、墙角点缀。
(三)雁来红:Amaranthus tricolor
苋科苋属,别名老少年、三色苋、叶鸡冠、老来娇等等,一年生草本,株高60-100cm,茎直立,绿色或红色,单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有长柄。初秋时上部叶片变色,普通品种变为红、黄、绿三色相间,优良品种则呈鲜黄或鲜红色,艳丽,顶生叶尤为鲜红耀眼,观赏期6-10月,其中8-10月为最佳观赏期。穗状花序顶生,花序小而不明显,单性花或两性花,雌雄同株。浆果卵形,成熟期9-10月;种子细小,亮黑色。
在我国栽培历史比较悠久,历代咏雁来红的诗也不少,宋朝杨万里曾作《雁来红》诗云:“开了原无雁,看来不是花。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描绘的平实动人。清朝潘光瀛的《雁来红》词云:“颜色傲江枫,装点秋容。非花非叶写难工。爱与斜阳争晚景,沮渍腮。”雁来红为深秋增色添景,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四)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
菊科翠菊属,别名江西腊、九月菊、蓝菊。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30-90厘米,茎直立,茎有白色糙毛。叶互生,广卵形至三角状卵圆形。头状花序单生枝顶,花径3-15厘米,舌状花色彩丰富,筒状花黄色,花期7-10月。
清代蒋廷锡记载云乙巳秋八月,“圆明园秋花烂漫,目不胜赏,而直庐后轩篱畔石根惟此二种(翠菊和秋海棠)娇艳更甚”。可见翠菊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常见的地栽花卉,并说明了配置方式,常用于点缀墙角、石畔、檐下。
(五)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inn.
蓼科蓼属,别名东方蓼、大蓼子、狗尾巴花、水红花。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米,茎直立,具节、中空。叶两面均有粗毛及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下垂。初秋开淡红色或粉白色小花。瘦果扁圆形,先端尖,黑色,有光泽。野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以沟渠、水边湿地较多。
《群芳谱》曰:“蓼花,其类甚多,皆春苗、夏茂、秋始花。花开蓓蕾而细,长二寸,枝枝下垂,色粉红可观。水边甚多,故又名水葓花。”
关于红蓼的诗句:
宋代宋祁有“花穗迎秋结晚红,园林清淡更西风”。宋高宗题有“所期分度不期香,几穗临波艳夕阳。诗客但知愁塞碛 ,谁知秋景在江乡。”《红楼梦》中宝玉怀人之作也有写道红蓼:“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在清代宫廷绘画里也处处有红蓼的身影,如《雍正行乐图》中可以看到湖边一簇簇红蓼。
(六)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
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别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急性子。一年生草本花卉,茎粗壮直立,株高40-100厘米。叶互生,阔或狭披针形,基部楔形。花期为6-8月,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蒴果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弹裂为5个旋卷的果瓣;种子黑色,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故中医称其为“急性子”。
古人对于花草也有尊贵卑贱之分,曾因凤仙花生命力顽强,随处可见,并不珍惜而把她喻为“菊婢”,意为菊花的婢女。而唐代诗人吴仁壁在《凤仙花》一诗中云:“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诗人已把凤仙花当作凤凰的化身,可见凤仙花在中国花卉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宋代杨万里 也有《凤仙花》云: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
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
(七)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
菊科万寿菊属,别名臭芙蓉、万寿灯、蜂窝菊、臭菊花。一年生草本花卉,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叶羽状分裂,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头状花序单生,径5-8厘米,舌状花黄色或暗橙色,管状花花冠黄色。花期7-9月。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里描述,“万寿菊,金黄色,千叶花,大如杯,开足圆满,一本数十花,光焰夺目”。
三、高宗御制诗和韶景轩
韶景轩位于画中的居后位置。韶景轩成于乾隆四年(1739),是茹古涵今的主体殿堂。袭取古代明堂的样式,为一四方大亭,高宗晚年有《于韶景轩作歌》云:“韶景轩故我题名,由来三十余年矣。”作为成于乾隆初年的宫苑建筑,韶景轩的内部装修高雅,由隔扇分隔成若干小室,空间变化丰富,是一座供后妃起居的所在。
“韶景”指美好的时光,我们常说一个人韶华已逝,就是说最灿烂的年华过去了。“韶景”最能表达古人对春光,对青春的眷恋。高宗命名为韶景轩,就是寓意于此。从高宗御制诗里我们知道韶景轩在乾隆初年是其爱妃慧贤皇贵妃的居所。乾隆十年(1745)二月,慧贤皇贵妃去逝,时年约35岁[3]。高宗对贵妃的感情很深厚,对此甚为伤感,当年就多次写诗遣怀,其一云:
谁道春光最可怜,如斯明媚会年年。
禽音仍唱迦陵偈,花色全标幻海禅。
嫩绿池塘新雨后,软红栏榭晚风前。
芳园迟赏非辜负,无那牵情倍惘然。
面对明媚的春光,伊人已逝。那份无奈和惘然的情怀,牵动着青年天子的诗思。乾隆十四年(1749)填仓日,时隔三年,高宗又赋诗追怀云:
已是伤神日,尤然韶景春。
三年才过忌,周岁又思人。
悲喜何曾定,平生难具陈。
无心饶苑卉,特地更怀新。
圆明园内的韶景轩,慧贤皇贵妃所居也。妃以丙寅年填仓日仙逝,绕逾三年,而孝贤皇后天游,又将浃岁遇节,兴悲亦情之,不能已也。又逢一年复始,百花盛开的春日,对景悼怀,高宗的思念是那样绵长的,在对贵妃的思念之情。不难发现诗中都题到了“花色”、“苑卉”,足见韶景轩内外栽植花卉的繁茂,这也正好是对画中的秋卉竟放的最好补充和佐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全盛时期,园林花木栽植的一些特征:
1、自然式点缀。各色花卉自然式配置,虽然是人为栽植,更像是自然天成,非常强调构图的诗情画意。各色秋花丛砌点缀,自由撒播在湖畔石隙,错落有致,达到了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赏效果。
2、精细化管理。看得这些御园中的花卉有着很好的生长基质,土质肥沃、阳光充足、灌水及时,精细化的养护管理,使花卉生长到了生命的极致,呈现一派怒放的秋花景观。
3、此画中的花卉是理想化和艺术化的呈现。图中尽管都绘的是常见夏秋花卉,但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同时绽放,这种理想化的配置方式在古代绘画中却非常常见,比如“玉棠富贵”的配置,其实就是取其寓意,而将前后开花的花木统一绘制在一张图上,类似于现今园林设计师所绘的效果图。
张若霭是宫廷画家,也是翰林文人,他对花卉同样有着丰富的知识。在画稿中能把秋花的炫烂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写生,尽入丹青妙笔之中。把握好这一由皇帝御制交题的“命题作文”,最后交出了完美的艺术答卷。时隔两百多年后,今日展读此画,我们仍为圆明园当日秋花竟艳的美景而赞叹不已。
[1] 赵晓燕:现任职于颐和园管理处。
[2] 徐卉风:园林文化学者。
[3] 关于慧贤皇贵妃的卒年,御制诗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有《孝贤皇后陵寝酹酒》云:“已是别多时,能无一写悲,七旬忽我逮,百岁任他期,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慭遗,(随皇后殡地宫者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如在世皆年逮七旬,今皆辞世益增怅然。)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通过这首诗注可以看出,慧贤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都是和乾隆皇帝年岁相仿的,而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淑嘉皇贵妃的出生日期是康熙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713年9月13日),也就是说,慧贤皇贵妃的年龄大约与淑嘉皇贵妃相同,或比他小一两岁,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年到五十二年间,去世时约三十五岁左右。感谢灵季提供线索。
(来源:《圆明园研究》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