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军队中为何会有大量蒙古骑兵存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蒙古骑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会发现,在明朝前期,有大量本属于敌对势力的蒙古人为明军服务,朵颜三卫/兀良哈三卫作为精锐骑兵,曾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

其实这并算不上什么稀罕事,在中国古代,周边游牧民族人员投靠中原,其后掉头充当马前卒攻打自己的同族,属于常见操作。

从战国起,归附的游牧民族就已成为中原政权的常备兵种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不仅仅是让赵国人穿胡服、练习骑射,还大量从北边的游牧民族招募现成的熟练骑兵:

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明朝前期,军队中为何会有大量蒙古骑兵存在?

林胡、楼烦、东胡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赵国在征服这些部落后,大量骑射技术精湛战士的加入,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可以与当时的强秦相抗衡。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主动向北方进攻,通过一系列战役,逐渐积累起了一批匈奴战俘和主动投靠的人员。鉴于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汉王朝把他们安顿在边境,“以夷制夷”,这些人调转武器与自己同族、亲戚们浴血厮杀。渐渐的,大量胡人直接加进入汉军的主力部队。例如在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并获得大胜的战斗中,都有匈奴部将建功立业的身影,甚至包括了两个投降汉朝的匈奴小王。

此外,在西汉的八校尉中,长水校尉、胡骑校尉不仅配备了西域及北方草原的战马,其战士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归附汉王朝的匈奴人。这几支部队当属西汉骑兵的精锐,其统帅历来由皇帝的亲信担任。

到了唐代,许多著名将领都来自游牧民族

到了下一个积极拓边的中原王朝——唐朝时,周边游牧民族在中原军队中的角色更加吃重。“天可汗”李世民征服东突厥后,大量突厥人为唐朝效力,其中的优秀者成了名震一时的高级将领,如契苾何力(回纥)、执失思力(突厥贵族)、阿史那设尔(突厥贵族),这三位异族名将为唐王朝四处征战,立下汗马功劳。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出现了下列奇景:

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

明朝前期,军队中为何会有大量蒙古骑兵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禄山是突厥人与杂胡的后代;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而当时唐朝对外用兵的主要对象是谁?头号敌人当然是吐蕃,其他的还有突厥余部、契丹、奚族、南诏以其他部落等,一些名将正是在代表唐王朝打击自己的同族。

除了将领外,基层士兵中游牧民族更是占了很大比例,比如安禄山专门组织了由同罗、奚、契丹投降者组成的精兵,称之谓之“曳落河”。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安禄山的存在,就质疑大部分少数民族将领对唐王朝的忠诚,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等人不仅各守一方,在镇压安史之乱中也尽了自己的全力;讽刺的是,随安禄山造反的将士中,汉族人占了绝大多数。

除了汉唐之外,其他政治稳定、武力强大的中原王朝,少数民族替中原卖命、与自己的同族作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如同题目中提及的,明军中就有大量蒙古人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我们如今看起来类似于“叛徒”的行为?背后自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各取所需

明朝前期,军队中为何会有大量蒙古骑兵存在?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在擅长耕地的百姓中培养大量善于骑射的战士,成本过高,且战损率也是个巨大问题。而相比之下,直接使用那些愿意为自己效力的少数民族战士,利用他们最擅长技能,替中原王朝反击自己的同族,无疑是合适的买卖。

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同样的场景在如今一样不断上演,不过已经转换了领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击败中国的美国奥数队,这些面孔是不是很亲切?

而对于替中原效力的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而言,他们的立场其实也并不难理解。他们有些是被俘后的无奈选择,有些是仰慕中原文明与生活条件主动归附,更有收钱办事、替人卖命的职业打手。他们在本族中所享受的待遇和尊重,远远比不上中原王朝提供的;再加上强盛中原普遍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让这些少数民族战士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平台。

其实说到底,决定上述现象的,都是背后政权实力的支撑。期待咱们能够再度以夷制夷,而非被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