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促使秦国转移拓展方向的一战,没有此战历史也许会有不同的呈现)

秦晋崤之战前的地缘态势。

秦穆公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如果能干掉郑国,就能在中原腹地取得一个战略支撑点。可风险太大了。因为秦国和郑国并不接壤。骞叔在听闻秦王打算攻打郑国之后极力反对,因为秦国与郑国的距离太过遥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晋国远征实属劳师以远。这么远的攻击半径,晋国能不知道吗?从人家国土出发攻击晋国的小弟郑国怎么听都有点二百五。一旦对方有准备,秦国的出征大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结果穆公力排众议,坚持作战计划。可能穆公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晋国也许在忙着国丧和君王的更迭,很可能顾不上秦国。再说作战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才能干。秦穆公发精兵数万,以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奔波千里偷袭郑国。这也许就是原始的闪电战吧。等秦军到达滑国的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国做生意,见到秦军很意外。打听到秦军的目的后,弦高大吃一惊。情急之下,他就以郑国国君名义送上牛皮和牛,犒劳秦军。说我们大王知道你们要过来,命我前来劳军。同时命人赶紧把消息传回国内。秦军一看,既然是偷袭,那就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人家早有准备,这仗还怎么打。

郑国英雄弦高。

气急败坏的秦军顺手灭掉了滑国掠夺了财物以后,不得已踏上了归途。来时容易回去难,秦军太不拿豆包当干粮了。有人说,不是秦晋之好吗?放秦军过去不就完了吗?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晋国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中原地区也就南方的楚国能和晋国抗衡。可楚国是蛮夷之国,在称霸的号召力和大义上有很大的先天缺陷。而秦国是周王室册封的诸侯,一旦势力进入中原就有和晋国争夺霸主的可能。两国关系再好那也是两国,卧榻之旁岂能有他人酣睡。虽然这话到东汉末年才有,但是这个意思作为霸主的晋国会不知道?必须消灭这支秦军,一方面斩断秦国探出的黑手。另一方面也是报复秦国趁晋国国丧之机攻打自己的属国之仇。不为自己的小弟撑腰,以后谁还跟你混。毕竟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新继位的晋襄公以原轸为将联合姜戎一同伐秦。在肴函地区的肴山之间设下埋伏。晋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战,晋军杀气冲天。战斗的过程很简单,秦军在经过崤山的时候毫无防备,被晋军一举消灭,全军覆没。秦军三位大将被俘。

崤之战。

虽然几年后,秦穆公为报此仇再次渡过黄河攻打晋国并获得了胜利,但是秦国的入主中原称霸的战略意图过早的暴露了。这引起了晋国极大的警惕,从此在称霸的百余年间牢牢控制着秦国东出中原的战略通道。秦国只能把拓展的目光转向了西方犬戎、义渠之地。虽然后来秦穆公在西面凭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丰功伟绩也获得了周王室赐予的金鼓完成了秦国的霸业,可秦国东出中原争霸天下晚了足足几百年。晋国同样受制于秦晋之好的破裂,在西、南两个方面受到楚国和秦国的压制。倒是楚国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般,看着两家互相堤防从中渔利。对于秦晋两国俩说,怎么看崤之战从长远来说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