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碑。
烈士墓园。
关隘顶上的凉亭。
关隘上的无名烈士碑。
天岳关,位于平江县与湖北省通城县交界的幕阜山主峰东南麓黄龙山凹,这个地方像是湖南的“后脑勺”一座用长石砌成的古关隘,是湖南与外省陆路连接仅存的标志性关口,也是岳州交通地理中已存不多的地标建筑。
天岳关又名长山砦。
“山砦”,山寨的意思。这里地势险峻,扼湘鄂古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很早就有军队建寨驻守。真正的关隘始建于南唐,虽然修建在下隽县境内,但当时的下隽属巴陵郡管辖,历史上,这就是一个属于岳阳的关隘。清顺治元年为阻止李自成南窜,清咸丰五年,为阻挡太平军北窜,有过两次重修,现在的建筑风格属于清末陈迹。
天岳关为横联石结构,全部用幕阜山出产的花岗岩条石建筑而成,长30米,插入黄龙山两侧山体,宽4米,高5.2米,中部设关门,关门为单孔石。
拱,门额有石匾,阴刻楷书“天岳关”三字,由平江人、清末云南布政使李元度书写。
“山行十日雨沾衣,天岳关前对落晖,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笔中的天岳关。史料还有记载,南宋岳飞剿杨幺曾屯兵此关。元末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曾据守此关。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湖南进攻湖北占领此关。1926年叶挺铁军经此关北伐。
由于地理原因,处于江湖结点上的岳阳,在中国历次战争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百姓才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于是,各地方乡。
绅发动自保,在重要路口设置关隘,平时方便通行,战时阻挡流兵,这在冷兵器时代很有作用。李自成遁兵湖北通山后,岳阳是他继续南窜的必经之地,很多关隘都是在明未清初建成的,这些关隘在后来的清军与吴三桂战争、太平天国战争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古岳州府在明清时期有48关之多,目前存在的与“岳阳关隘”有关的地名有:塔市驿、调关、城陵矶、鸭栏驿、羊楼司、天岳关等等。在岳阳边境地区曾经还有过很多关隘,比如说,岳阳县相思乡与湖北交界处曾经有过一个“雁门关”,这不是山西的雁门关,其实是“掩门关”的变音。除了省际间的关隘,在岳阳,还有一些县际间设置的关隘,比如说在岳阳县月田境内,面对汨罗、平江方向,相继设置有青龙关、保定关、古伦关三处关隘,在今天,青龙关遗迹还保存完好。
这些县与县之间关隘的设置,事实上是当时中国社会“乡绅治理”的产物,由地方绅士出面,当地祠社出资,本地山民出力共同修筑,目的是当战事来临,关闭隘口,逼流兵改道他乡,防止战火入侵,保一方平安。和平时期,这些关隘也由本地大户人家的家丁或乡勇负责值守,关内置备有凉亭,茶水,也向借道通行的外地商客收取一定银两,充当关隘的日常开销,“买路钱”之说最早就是来自这些关隘。
天岳关还演绎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8年秋,武汉沦陷,日军欲跨越幕阜山脉,打通南下长沙通道。据守天岳关的是国民革命军第46军92师。这是一支经过武汉会战后撤退下来的部队,全师仅剩一个团兵力,因为师长梁汉明号“星海”,所以叫“星海部队”1939年夏,为--日军进攻长沙,“星海部队”面对强敌,义愤填膺,人人抱定必死决心,为武汉会战而战死的同胞报仇。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在天岳关展开。将士们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用完了,用刀砍。刀卷了,用石头。没石头了,用拳头揍,用牙齿咬,甚至抱住敌人滚下天岳关。这是一场震撼国人的战斗,其惨烈程度不亚于随后发生的“血战昆仑关”战役。
四连连长孙鸿基,奉命--从天岳关口正面进攻的敌人。全连两挺----打得通红,--也所剩无几,这时,日军组织的第五次冲锋又开始了。孙鸿基盯着蜂拥上来的敌人,突然从战友手中夺过--,冲出掩体,大叫着朝鬼子冲去。日军没料到中国军人有这股“疯”劲,措手不及,一个个连喊带叫滚下山坡,正当孙鸿基打得兴起,一梭--从侧面袭来,孙鸿基壮烈牺牲。
天岳关口,至今还傲立着他的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