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岭之战(寒葱岭伏击战的三点细节)

1939年9月,--南满省委书记兼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和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两人,曾率领抗联部队在敦化寒葱岭中成功地伏击侵华日军“松岛讨伐队”时值陈翰章烈士百年诞辰之际,笔者钩稽国内外档案资料,旨在还原此战的来龙去脉,以念先烈。

设伏1939年4月上旬,抗联部队大举攻击了敦化大蒲柴河日、满伪军。其后在6月8日,日独立守备第八大队大队长助川启尔中佐获知自己的宿敌陈翰章在小蒲河及大甸子地区一带活动的情报,立即命令在敦化的第2中队和伪满军两个中队出动讨伐。6月11日,伪满军经过三道荒沟岭南的一个高地时,遭到抗联第三方面军参谋长朴德范所率第四、五师的伏击。交战两个小时后,伪满军纷纷溃退,抗联部队缴获--24挺、弹药2千余发,助川也被击毙。

9月23日魏拯民陈翰章率领500余人,在腰岔至敦化的大道上,准备袭击--汽车。由于部队出发晚了,在货车通过之后才赶到,无奈地目送了5辆货车和80名护卫队离去。不得已决定在附近宿营,明日再次埋伏袭击车队。9月24日早5点陈翰章率领部队出发,进至敦化通往大蒲柴河之间寒葱岭一带的汽车道附近,在道路的东北部、南端埋伏,以枪声为号突袭敌汽车。

战斗。

前往换防的松岛讨伐队分乘车辆,从敦化出发南进。这支车队于中午,通过马号地区,在下午1点进入路途的最大难所——寒葱岭。

寒葱岭是敦化通往大蒲柴河公路的必经之地,这里灌木丛生,树木蔽日,是打伏击战的好场所。是日天气阴雾,时时小雨。上午,汽车两次北进从魏拯民陈翰章部队的埋伏阵地前通过,第一次两辆汽车满载伪满军六七十人、第二次两辆车载伪警30余人,我方依然隐蔽不动。

而1时30分,当松岛讨伐队车队行驶到距离大蒲柴河8公里左右的一个下坡时,突然山上响起一声清脆的枪响,沿线顿时枪声大作,机关枪全部喷火,抗联展开了大歼灭战。

最前面的前田准尉所乘汽车受到枪击后,立即加速,以最快的速度强行突破了火力封锁线,开至大蒲柴河。原来由于我第八连及警卫第三连的射击迟缓,没有按预定计划进行火力封锁,致使此车逃脱。

松岛讨伐队的第2辆车受到猛烈的枪击而停止,后面的车辆不得以也相继停车,成为抗联部队从山上射击的靶子。日军车队在公路上形成约全长800米的纵列。再加上下雨,日军松岛中队长无法掌握全局指挥,只能命同乘兵员进行反击,在中央的保立小队长也开始指挥下属还击,而在后面的茂木小队没有能抬下机关枪,只能利用--来拼命反击。

抗联部队以交叉火力射击同时我七连警卫连勇敢地突击,第5辆车的日寇集结于一个洞穴以困兽犹斗之势顽固抵抗,半数为我军所歼灭。第6辆车的物资没能夺取到手,第7、8辆车受到我第十三团的迂回包围,及特务班的奋战突击,一小时后被击溃。日军在我勇猛的打击下,全线开始崩溃,不幸的是我第十三团第三连在奋战中,遭致我第一连的误射,受到一定的损害。

在激战告一段落时,附近伪满森林警察队约40余人乘两辆汽车赶到,受到我步哨的猛烈痛射后,敌仓惶弃车溃逃。

战斗小半后,陈翰章预想自大捕柴河的增援队赶来,于是配置李团长统率第八连于离主阵地500米的小山峰上,警戒待机。

本来在大蒲柴河的日军市村中队长在早晨便开始准备和松岛中队的交接,10点左右,突然得到腰岔部落村民的报告:有“--军”500人从腰岔部落东方向寒葱岭方向移动。市村中队长半信半疑:因为现有日、满军300人驻扎此地,难以相信有“大匪团”在此行动。但是为了防备万一,日军随即派遣密探前往侦查,在1点左右密探回来报告没有发现敌影。

脱逃的前田准尉乘车开至大蒲柴河,接到急报后的市村中队长立即集结部队,命令紧急出动,乘坐两辆--卡车向寒葱岭方向驶去。

日军市村中队长在通过腰岔部落1500米左右后,命令全员下车步行,从大道及右侧山脉展开进攻,企图包抄攻入抗日部队主阵地。而这时山谷间回荡着枪声,能看到大道中间的3辆汽车已经燃起黑烟。市村中队田渕小队沿着大道和我第八连部队交战,我部队巧妙地利用地形,从山上用机关枪猛射反击。市村中队长指挥第二小队从抗联阵地后部展开进击,第二分队长乡清三军曹企图突入我阵地时,被我方部队一枪打死。

经过一小时以上的激战,火力弱势的我阵地右翼一角不幸被敌人迂回攻击所攻破,第八连渐渐退去。而第3、4辆汽车残敌登上后方棱线,此时陈翰章预想敌汽车增援部队再次来临,在严重警戒后方的同时开始迂回撤退。撤退中遭遇残敌,被我一鼓荡平,击毙日军茂木曹长,俘获--。我第十三团部队及第五连在日落前撤离战场。

战果。

陈翰章成功地指挥了这场伏击战,发挥了其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抗联也打出了威风。日军松岛讨伐队长、保立中尉等人被击毙,战斗终结时日军死伤46人,共9辆汽车被毁坏,其中满载军需品等军车6辆彻底烧毁。我方俘获--一挺、--两挺、重掷弹筒两个、--12挺、--万余发。可是我英勇的第五军任团长、张连长、时排长等14名将士牺牲殉国。

日军设立的死于寒葱岭战役的“战没者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