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及其影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及其影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及其影响
蓝勇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光明日报, 2008/03/23
中国南方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一般相对较为温暖,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极端寒冷期,甚至遭受大雪冰冻灾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南方地区所遭受的大雪冰冻灾害就十分严重。
一、明清以来南方的大雪冰冻灾害
云贵高原地区在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十分寒冷。顺治九年贵州大雪持续40天之久。康熙五十一年,罗平县冰冻弥月,冰大如柱。四川和重庆地区在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末这个寒冷期不仅气候寒冷,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乾嘉时期四川盆地冬季常常大雪,积雪盈尺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乾隆四十八年,四川省普降大雪,许多地方厚达二尺。嘉庆十四年,三台大雪,温度偏低,室内杯盘都常结冰,水碗冰厚三寸。光绪年间的低温灾害更是明显。如光绪十七年什邡县大雪凝结成冰条、冰块,异常坚硬,家中油罐菜罐冻得如胶漆密封一般,使用时须借火加温方能开启。光绪十八年冬,双流县大寒,冰厚尺余。南川县大雪数日,继以冰冻十余日。光绪十九年冬,万源县河水结冰,河上可以行走。根据相关史料上“冰厚至尺余”、“坚冰数日”、“河冰可渡”、“结冰厚数尺”等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地气候明显比现在寒冷。
湖北地区由于区位因素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更为明显,极易出现冰冻灾害。如顺治十年汉阳县大寒,诸湖封冻可以行走。康熙二十九年,竹谿县雪深五六尺,河水冻冰成梁。康熙三十年冬,房县酷寒,河结冰,人畜冻死很多。道光二十一年冬咸宁县大雪平地数尺,冰坚如石。咸丰十一年冬,大冶县大雪深五尺,湖冰坚厚可通行人。蒲圻县大雪平地深五六尺,湖河皆冰。咸宁县大雪平地深四五尺,行人多冻毙。同治四年春正月,郧阳大雪,汉水结冰。光绪三年冬,襄阳河冻,遍地皆冰。宜城县河冰厚数寸,渡者行冰上。十三年,大雪积深六尺许,府河冰凝数尺许,大小船只不能行,河上车马往来络绎不绝。
湖南地区在清代主要有两个寒冷期,第一个是清初至康熙末年,第二个是嘉庆至光绪年间。如康熙九年冬攸县大雪,河水结冰,人马可渡。宁乡县冬积雪数尺,河水可渡。湘乡县冬大雪,河冻冰坚。衡山县大雪深数尺,江水封冻,厚尺余。耒阳县大雪六十日,大江上人俱履冰而渡。康熙二十九年岳州府大雪积十余日,湖面冻合,人可步行过江。衡阳县大冰,四十余日方解。郴州大雪,冰厚数尺,次年二月始释。康熙五十二年长沙县大冰,河冻。善化县大河封冻可行。乾隆二十五年,池塘皆冻。咸丰十一年,平江大雪深三尺,河水结冰可渡。同治元年武冈雪深二尺余,坚冰厚三寸,池塘可行,逾旬不解。道光二十二年,邵阳大雪,平地积二三尺,冰坚可行。光绪三年耒阳结冰半月余,行人苦之。
清代江西也有两个特别寒冷期,第一时期为康乾时期,第二时期为咸丰末年同治初年。如康熙九年湖口县冬大雪数十日,彭蠡湖梅家洲冰合,可通行人;星子县大雪,江水冻合。临川县大雪,积四十余日,河冰可渡。咸丰十一年武宁县大雪三日,深五六尺,月余始消,修江流水及酒瓮皆冰,水缸为之破裂,以至居民无水可汲,靠融雪为水生活。德安县连日大雪,乌石门河水结冰很厚,可以行车。鄱阳县大雪,河尽冻冰,坚数尺,可行车。万年县大雪,深四五尺,器具凡有水者,悉为水裂,陂塘冰厚盈尺,可行人。同治元年进贤县坚冰厚六七寸,长江大河可过车马,即湍流亦冻。安义县春正月大雪,河水合,通行人,樟树皆枯。余干县正月大冻,河冰坚厚可过车马。安仁县河尽冰,人从冰上行,天晴十日不解。万载县春正月大雪,滴水成冰。
江苏、安徽两省大致以顺康雍乾时期、咸丰末年同治初年、光绪中期为三个寒冷期。如顺治十年桐城大雪十余日,冰封着树,弥月不解。当涂大雪,冰厚数尺,檐冰挂地,木多冻死。顺治十一年冬,东台河冰厚尺余,人行冰上。吴江,冬大寒,太湖冰厚二尺。松江府,泖淀冻合数日,人行冰上。康熙九年望江大雪,城中深数尺,湖池冻冰约六尺。盱眙淮河冻合,车马行冰上,次年二月始解。康熙二十九年冬,舒城、无为奇寒,河冰数尺。吴县严寒大雪,河道结冰断流。乾隆二十三年,太湖结冰一个多月。咸丰十一年冬宿松大雪,冰厚尺许,能通行人。贵池大雪,深七八尺,河水成冰。吴县大雪,平地积四五尺,太湖冰半月乃解。光绪十八年,青浦县吴松江结冰经旬不解。嘉定县河港结冰,河上可以行人。光绪十九年,吴县大雪,太湖结冰厚尺许,虽力士椎凿不能开船。
这一时期,浙江气候也十分寒冷,尤以清前期和清末最为明显。如顺治十一年慈溪县冬寒,江水亦冰,经月不通舟楫。康熙四年,湖州府冬大寒,太湖冰断不通舟楫。康熙二十二年,湖州府太湖冰冻月余,人可履冰而行。康熙二十八年归安县大雪,河冻不通舟楫者数旬。乾隆二十七年,嘉善县冬寒甚,六十余年所未有。乾隆六十年,乌程县大雪深一丈,太湖冻,人行冰上,至次年元宵始解。光绪十七年冬,昌化县大寒,河水积冰,坚数尺,可履人。太平县大雪深尺余,咳吐成冰,河流尽冻不能行舟。海宁州大雪奇寒,河冰可履,舟楫不通者累日。光绪十八年,浙江余姚江水皆冰。太平县大雪,咳吐成冰,河流尽冻,不能行舟。
有研究表明,清代两广地区也同样寒冷,顺治七年至乾隆十一年(1650—1750年)为第一个低温期,道光九年至宣统二年(1830—1910年)为第二低温期,其中康熙二十九年和光绪十八年为两个低温期的峰顶。如光绪十八年,广西陆川雪厚二尺,钦州雪如棉花铺地,广东大埔大雪,赤溪县冰厚三四寸,山中溪涧瀑布冻结。
进入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南方气候开始趋于温暖,体现为前五十年相对温暖,而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一个短暂的寒冷期,1955年达到了这个寒冷期的峰顶,长江中下游出现了摄氏零下14度左右的极端低温,洞庭湖、汉水都出现结冰,太湖部分结冰,而两广地区也出现了零下的绝对最低温记录。
总的来看,近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地区的冬季低温灾害十分严重,在寒冷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普遍大雪时间较长,陆地结冰严重,而且江河湖泊大多结冻,许多河道湖泊冰厚可以过车马行人,不仅人在野外咳吐成冰,而且家中水碗、酒瓮都会结冰,有的厚达三寸,这种低温冰冻状况是近百年不曾有的。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低温冰冻灾害程度相对较弱,但盆地北部一些河流也出现结冰现象,绵阳甚至沸水顷刻成冰,其程度比今年的低温冰冻灾害程度还要严重。在高海拔的云贵高原地区,有时大雪长达40天之久,昆明出现家中盂碗结冰现象,低温程度也超过现代。
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500年气温波动图来看,十五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十七世纪中叶、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后期为四个寒冷期,寒冷周期一般在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之间波动。就近三百多年来看,清前期五六十年和清末五十年是最寒冷的时期,前一个时期的极端峰值年分别在康熙九年(1670年,长江中下游)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后一个时期的峰值年是光绪十七年到十九年(1891—1893年,长江上中下游和岭南)。同时,在这个百年的周期内还有五十年左右的相对极端低温期,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长江上游)、嘉庆十四年(1809年,长江上游)、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元年(1861、1862年,长江中下游)、1955年(长江中下游和岭南)。总体来看,今年我国大雪冰冻灾害的低温程度比不上康熙和光绪年间的两次大雪低温灾害,也不如1955年的低温程度严重,但其灾害的范围之广是少见的,就长江上游和岭南地区而言,至少是五十年一遇的大雪冰冻灾害,而对长江上游来说可谓百年一遇的冬季低温冰冻灾害。
二、大雪冰冻灾害的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背景不同,不同时期的低温冰冻灾害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一)传统时代城乡社会经济运行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可再生燃料维系,清代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城乡都主要靠就近的生物燃料柴薪取暖照明,交通、通讯也主要靠人马传递,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属性明显,所以低温灾害对城乡的基本生存和生产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从传统时代来看,南方低温冰冻灾害一般往往造成“人畜冻死”、“鱼鳖冻死”、“果木枯坏”、“树木尽折”、“压坏房屋无算”、“不通舟楫”等等,但不易使城乡陷入完全瘫痪状况。而现代工业文明是建立在非再生的非生物燃料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种基础往往是依靠大交通、大转运来实现;同时,现代燃料动力交通对道路的要求更高,而现代社会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更频繁,基本生存对交通和燃料动力需求更高。所以,一旦交通受阻,燃料无法通过大交通转运,电力中断,就会使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完全瘫痪,对社会造成的灾害更为明显。
(二)中国南方地区在清代人口密度不如现代,经济开发的强度和范围不如现在,故低温极端气候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客观上有限。特别是清代南方许多地区冬季农业生产规模十分有限,不少土地处于休耕状态。但是随着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激增,现代工业文明进一步深入,大田农作物多熟制推广,特别是大量大棚种植业的发展,低温冰冻灾害对城乡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较之清代就要明显得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古代面对低温冰冻灾害时,虽然客观上受灾规模和程度可能较小,但也正是由于交通、通讯的制约,往往使人们无法及时了解灾区情况,也无法及时进行救灾减灾,所以也经常对民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南方的现代工业经济不过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主要在近五十多年才形成规模,而历史上南方地区这种大范围的极端寒冷的冰冻气候往往是一百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尺度周期,故严格地说中国南方的现代工业文明还没有经历过这种极端低温冰冻灾害的考验。所以,我们不仅缺乏这方面应急的心理和对策准备,而且还缺乏预防这种低温冰冻灾害的建设要求,如建筑屋顶、电力传送、公路铁路交通都没有高湿度下极端低温冰冻的预防技术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南方地区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加强冬季极端冰冻天气的预防研究,建立相应的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