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徽学名家:王振忠

王振忠-徽学名家:王振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振忠-徽学名家:王振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徽学名家:王振忠


翟屯建
王振忠1964年10月生于福州,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曾被评为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1986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生,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春季毕业,留校任教,当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讲师。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时年35岁,是当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和中国古代史专业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王振忠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明清社会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徽学》学术集刊编委、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日本创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员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王振忠研究徽学是从徽商切入的。王振忠的学术背景是历史地理专业,他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两淮盐业与苏北区域历史纽济地理的研究中,接触到不少徽州盐商的史料,自然而然便转入到对两淮盐政与徽州盐商诸问题的探讨。先后发表了《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徽商与两淮盐务“月析”制度初探》、《明清时期徽商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两淮“商籍”何以无徽商》等论文。1996年他将上述论文整理成《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专着,由三联书店出版。
王振忠把徽州盐商的成功同盐政兴废挂钩,认为明代中、后期,从以敕许为强有力后盾的“势要占窝”演化为“盐商占窝”,是徽商大规模“输献”的结果,这对晚明“纲盐”制度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组织与徽州的家族制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还从移民史的角度,提出了徽商从本土到侨寓地的土着化进程。徽州盐商麋集淮、扬,提高了淮、扬城市地位,在当地掺以徽州乡土色彩,最终蕴育出独具特色的扬州城市文化,扬州城市文化是自明代中叶以来东南地区新兴的徽州文化的表征,它以集大成的形式成为闭
关时代东南城市文化发展的顶峰。王振忠的学术思路把徽商研究从经济史层面推进到社会史层面,提高了徽商研究的学术品位,也引导他进入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促使他倾力搜集徽州民间档案文书,导致他的另一部《徽州社全文化史探微》专着的问世。
王振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徽州社会文化研究,发表一系列论文:《徽州“五通(显)”与明清以还福州的“五帝”信仰》、《“徽州朝奉”的俗语考证》、《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等。尤其他不辞劳苦,经常到徽州乡村从事田野调查,搜集收藏了1万余件(册)徽州契约文书,其中不少是民间民俗文书,并以此来从事徽州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他说,“与以往学者对徽州文书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商业、土地关系和诉讼案卷专题不同,笔者力图透过村落文书所展示的基层社会之不同侧面,着眼于徽州社会文化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颇有创获。如方志、族谱中记载徽州妇女“节烈”之风盛行,王振忠的研究则认为,事实上徽州民间存在着多元婚姻习俗。他在《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全面探讨了徽州民间民俗文化,内容涉及生产生活习俗、岁时习俗、人生礼仪、民间娱乐,尤其是对水、旱、瘟疫、虫、兽、火等灾害的预防、祈禳风俗的记述,对种痘及相关习俗的观照,更是发人所未发。
王振忠先生是一位极有才气的学者,不仅学术思维敏捷,文笔也很美。在从事实证性史学研究的同时,自1993年超,另有学术随笔数十篇,分别发表于《读书》、《万象》、《寻根》和《二十一世纪》等杂志,并曾在《读书》月刊开设“日出而作”专栏。他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学术论着《乡土中国•徽州》(三联书店,2000年)、《水岚村纪事:1949年》(三联书店,
2000年)发行量非常大,对扩大徽州学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转引自《徽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