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李岚
《申报》创刊于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1872年4月30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份中文报纸(首份为创办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和民国,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停刊,历时77年零26天,共出版25600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同时也是最先深入到中国民间社会的近代化报纸,被当时人们美誉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在旧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报纸统称为“申报纸”,并成为报纸的代名词。
《申报》最初由英商欧纳斯特•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集资创办,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从创刊之日起,《申报》就强调自己是“新闻纸”,主张“记录一切”,“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可叹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在力争内容全面、丰富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报纸的新闻性,把“确、速、实”作为新闻报道的“三字经”。由于主办者在新闻业务及经营方式上锐意创新,《申报》才办得充满个性,富有特色,并在中国新闻报刊史上开创了多个“之最”。
最早的连续新闻报道 从1873年12月和1874年1月,《申报》分别用6个月和3年多的时间,详尽追踪报道当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杨月楼案”和“杨乃武案”,积极发表各方意见,这是中国报纸早期出现的连续报道和最有影响的社会新闻。
最早的特派记者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申报》都派遣“访员”(即后来的新闻记者)亲临事件第一线采访,发表独家新闻,这是中国报刊最早的特派记者活动。
最早的增刊及白话文报 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
最早的“编者按” 1878年2月19日,《申报》刊登《星使驻英近事》,消息后面加了一段编报人对此事的看法,这种类似“编者按”的言论形式,在中国也是《申报》最早采用的。
最早的新闻画及画报 1875年8月18日,《申报》在报道浙江会党消息时,于新闻中插刊了一幅会党臂章图样,这是同时期报纸上发表的第一幅新闻画。1877年5月,《申报》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申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为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
最早的新闻专电及新闻电报 1881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自天津至上海架设完成,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登的该报记者经由天津发来的一条电报消息,是见于报上的由记者拍发的第一条新闻专电,同时《申报》还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达清廷谕旨、拍发新闻电报,这是中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从而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最早的通讯 1882年9月9日起,《申报》陆续刊载题为《高事近耗》、《高丽形势》的一组报道,这是出现在中文报纸上最早的一批“通讯”。
最早的“号外” 1884年8月6日,《申报》出版了它的第一份“号外”,刊布了由该报驻福州记者发来的专电。
存在时间最久的副刊 1911年8月24日,《申报》副刊《自由谈》问世,以后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报刊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久的副刊。
《申报》初创刊时为双日刊,自第5号起即改为日刊,每期一张,以后逐渐增多。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再加广告,成为《申报》必备的四项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报纸基本的版面模式。
作为“记录一切”以“与华人阅看”的新闻纸,保存在《申报》中的历史资料内容可谓无所不载,形式亦是五花八门,主要有:社评、时评、杂评、星期评论、本市新闻、外埠新闻、评论、消息、谈言、来件、通讯、要讯、日记、书信、杂记、要闻、电稿、谕旨、奏折、告示、批录、计划书、启事、禀、提案、论策、章程、通电、法令、政策、规章、来函、布告、告灾书、歌谣、诗赋、广告、各货价格表、轮船出入日期表等。
为及时传递信息,保持敏锐的新闻触角,《申报》建立了广泛的新闻采集网,在全国各地派驻“访员”,甚至在纽约、伦敦、华盛顿、东京、大阪、横滨、长崎等城市还建立了驻外记者站。为扩大信息来源,《申报》及时转载京报、邸抄、《中国科学》、《经济丛谈》、《中外新闻》、《万国商业报》、《德文新报》、《字林西报》、《中西教会报》、《香港华字日报》、《伦敦新报》、《密勒氏评论报》等报刊刊发的消息。《申报》成为人们了解外界消息最主要的渠道,它使“中国人能阅读到国内和国外发生的事件,成了上海最畅销的报纸”。
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报道新闻外,《申报》亦很重视言论的作用,坚持“言论独立,服务社会”的办报方针。它自认是“民众的喉舌”,是“通民隐、达民情”的工具,所发表的言论是“庶人之清议”,不论对错,政府都应该倾听。作为最早“中国化”的报纸,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报刊有一个传统,就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申报》、《循环日报》开始,经过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一直到辛亥革命,普遍重视言论的作用”。
《申报》的政论、时评从创刊之日起,几乎一天一篇,有时甚至更多,多数置于首页,重大历史时期的重要论说更是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 1872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即《申报》刚诞生第一个月为例,它就发表“论说”70余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令人耳目一新,读者有评:“若过去苏爱斯河(今译苏伊士运河)而东以达亚洲,售报之多以贵馆为首屈一指,往往出一论,纪一事,传于陬澨(zōu shì,山脚水边,此处比喻发行范围广),顷刻风行。”
《申报》开重视言论之先河,迎合了中国士人议论和关心时事的传统。《申报》实行“主笔”(即后来的主编)制,那些酣畅淋漓、尖锐犀利的论说,几乎都是它的“秀才”主笔们所写。极负文名的蒋芷湘、钱昕伯、何桂笙、王韬、蔡尔康等曾先后担任主笔。在他们的主持下,报纸文字平易,“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民族报业家史量才(家修)收购并经营时期(1912-1934)的申报,更是坚持“敢言直书”“服务社会”的办报方针,业务迅速发展。从1912年的发行7000份,以后稳步上升,到1925年突破10万份,1932年更是超过15万份,创造了它的黄金时代,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报,“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为一最有势力之报纸”,它的舆论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报纸是“社会历史的档案”。《申报》记载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反映了中国漫长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申报》的兴衰沉浮既带有传统社会衰败的深深烙印,又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体现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激荡与交汇融合,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沧桑。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离不开《申报》这一不可或缺的参照物。《申报》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报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简介
李岚,1972年生于安徽庐江,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管理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思想史,发表过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
(转引自中华文史网,《清史镜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