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敬铭-阎敬铭与丰图义仓

阎敬铭-阎敬铭与丰图义仓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阎敬铭-阎敬铭与丰图义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阎敬铭与丰图义仓


张维慎
丰图义仓是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俗呼南寨子)的一座民办粮仓。它的修建,与阎敬铭有不解之缘。
阎敬铭,字丹初,号约,道光乙巳进士。他在宦途上较为顺达,由翰林一直累官到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性廉介不谐俗,尚孝友亲睦”(《朝邑乡士志》)。虽然昆弟分家已经很久,但后来他要去京城做官,便毫不犹豫地把家财全部分给了他的侄子们。他对户族子女的学习也非常关心。即使在户族渐渐疏远的情况下,也要拿出费用请先生为户族子女教授功课。他曾经设置义田来赡养族人,规定凡有疾病的老年人,无论男女,只要稍微贫穷,都按年发给生活费用,以免其陷于贫病交加的窘境。如果遇到年荒,他一定亲自筹集数千金来赈恤这些人,不让一人去吃政府的救济。若遇到有关家乡人民疾苦与生计的棘手事,他都要想尽办法给予解决。他在临终前,一再嘱咐其子女,死后丧祭一定要从简办理,不用音乐酒肉,不用浮屠,不收赙仪。阎敬铭身上具有的这种品质,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清官,而且成为一个给家乡父老多办实事、好事,并受人尊敬的人。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关中地区大旱,饿死人不少,朝邑尤为严重。当时身为清户部尚书、以善理财政着称的朝邑人阎敬铭深深感到,要使这种悲惨景况不再重演,发展农业生产固然重要,但修建粮仓,以数乡之众济一乡之众,以数岁之储救一岁之荒,以本地之粮防本地之饥,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力倡修建义仓,以防不测。修建工程从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结束,历时4年,动用白银3万两。粮仓建成后,立即绘制详细图样报知清廷,慈禧太后批为“天下第一仓”。后来,它与苏州的丰备义仓一同驰名全国。
义仓建成后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朝邑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灾荒,丰图义仓开仓赈济饥民,解了燃眉之急。朝邑人民为了纪念倡议义仓的阎敬铭,就在仓西修建了一座“阎公祠”。阎敬铭死后,清廷谥号“文介”,并高度赞扬了他倡议修建义仓的功绩:“尝以烦疴给假,闲居养白傅之年,乃逢旱魃为灾,当路设黔敖之食。”
丰图义仓在今大荔县城东16.2公里处。该仓坐北向南,高约8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总面积11039平方米(约20亩)。“砖彻周垣,垣内周列仓廒五十八洞,倘储粮而满之,市斗可三万余石。”(见《丰图义仓记》)义仓院落宽敞,行车方便,存取粮食,互不扰累。南壁洞开东、西二门,名东仓门和西仓门,二门之间的中部照壁上嵌着楷书“丰图义仓”4个石刻大字。院西南角有一狭长坡形通道,内有台阶,可以上到仓顶。仓顶面系砖铺,微带坡度,排水流畅,晒粮方便。北仓顶上有仓楼。仓上四周筑有栏墙,墙上又有垛口,若遇敌人及土匪来抢粮,便可以进行有效的抵御。仓外又筑城掘壕,加强防御设施。外城门洞上有“以资捍卫”4个大字。
该仓不仅地势高燥,适于储藏粮食,而且规模宏伟,城中有城,固若金汤。登廒顶俯瞰河岳,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尽收眼底,使人顿有心旷神怡之感。对于研究经济、军事以及建筑艺术等,无不具有参考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自《文博》199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