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山海关石河之战始末

山海关-山海关石河之战始末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山海关-山海关石河之战始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山海关石河之战始末


明清之际的甲申年1644年初夏四月,乍暖还寒,以李自成闯王军为一方,吴三桂军和清军为另一方,在山海关、石河爆发持续两天的激战。这是清军入关继承大统的第一战。此战距今虽已三百五十周年,但其影响至为重大。由于李自成军失败,清军长驱直入京师,建立清朝,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全国政权,率领国家不情愿不自觉地加入近代世界历史进程。
关于山海关、石河之战的历史记载很多,但是颇有异同,日期和情节千差万别。鉴于此战的重要性和历史记载的混乱,以前的学者多重视清理史实,考证整个战役真相。今据个人探索所得,并参考各家研究成果,重新整理、阐述于次。
明末的政治情势
山海关、石河之战前夕,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呈现着波诡云谲、风狂火烈的形势。
当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了。但是,明朝立国二百多年,统治根基十分深厚,原来的军事、政治势力依然在各地存在。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设有一个不完备的第二中央政权,是一个能够启用运转的国家机关;而那里是李自成军根本没有到过的地方。明朝宗室、官僚、军队、乡绅则更广泛散布在各地,力量还很强大。他们到处逐杀李自成派去的地方官。四月十二日,崇祯帝死讯传到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庐凤总督马士英、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等迅速集议和行动起来,重建明朝朝廷。各地大股明军除一部分叛降李自成外,大都纷纷向江南靠拢。其中最着名的是,宁南侯左良玉、靖南伯黄得功、东平伯刘泽清、总兵高杰、刘良佐等等,据地自雄,准备待机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
除左良玉等诸将外,平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长期镇守辽东,对清军作战。三月上旬,他奉旨放弃辽东、收缩进关,入卫京师。于是他统率辽东军民入关,与山海关总兵高第汇合,将辽民分驻在昌黎、乐亭、滦州、开平等处。此时,李自成派明朝降将定西伯、居庸关总兵唐通来招降,致书三桂,“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在北京被占、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高第的处境变得险恶起来,他们困在李自成与清兵之间的夹层中,又与江南这一重新集结明朝势力的中心地区隔绝,军事上攻守两难,政治上进退失据,吴三桂痛切地感觉到这一点,说:“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1他们只有一种抉择:非降闯,即降清。在唐通诱降下,他们投降李自成,启行赴京朝觐。这是对李自成有利的重要发展。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唐通接管了山海关。吴三桂率部西行进京,抵达玉田县。他在这裹遇到逃难出京的家人,告以其父吴襄被刑辱、其爱妾陈沅圆圆被掠夺的情况。三桂闻听,为红颜冲冠一怒,断然改弦易辙,起而反对李自成。四月初,吴三桂调转马头,从迁安沙河驿纵掠而东,击溃唐军,重据山海关。唐通率残部逃往山海关东北的一片石。吴三桂扼守山海关,使他控制着关内外通道,处在一种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他在山海关发布檄文,号召“克复神京,奠安宗社”,讨伐李自成。
关外满族贵族早就对中原虎视眈眈。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运循环”,“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的思想2,断定明朝已成无德者,有必亡之兆。明廷放弃辽东,使他们可以不费一兵一矢长驱直抵关门。四月初,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看出这是一个“成丕业以垂休万祀”的时机,上书提议“及今进取中原”,以免“失机会而贻悔将来”3。清廷即决计出师,以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为大将军,率满、蒙、汉八旗军约十四万人启行。降清的原明督师洪承畴在出师后,与范文程在知悉明朝被推翻的消息后,又相继进一步为多尔衮献策,力主高张“灭贼”大旗,收揽人心,实现统治全国的目标。
吴三桂既擂响了对李自成军宣战的战鼓,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备战。他的部下宁远精兵四万,山海关总兵高第标兵数千,在军事上不足与李自成军对抗。他的头等大事是扩充兵力:击溃唐通后接受降卒八千,召募新兵二千,收容塞外散兵游勇一万八千,委派军官与山海关本地乡绅原永平道朱国梓、原许州同知吕鸣章等团练乡勇。总括起来,吴三桂的兵力迅速扩张到约七、八万人。但他仍然感到势弱,很自然地转而决定投降清人。他与满族贵族之间有历史渊源,并且早有热线联络。他的母舅明总兵祖大寿,表兄弟明副将祖泽润、泽洪、可法等,旧好至亲明朝将领张存仁、裴国珍、吴三凤、胡弘先等都已投降清后金人。所以吴三桂能够轻而易举通向清廷。两年前清廷已加紧对他进行政治攻势,不断降敕遗书,劝他幡然归降。这点反映出吴三桂在清人进取中原的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四月中,多尔衮师次翁后,吴三桂派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专程送达的求援信,请求清军选精兵前去,三桂率部同他们会合,直抵京师,灭流寇于宫廷。多尔衮覆书,表示统兵前进,期于灭贼,这点完全与吴三桂一致。但多尔衮要求吴三桂归降。三桂接书后,又遣郭云龙等致书,敦促清军直入山海关,首尾夹攻,并认为京东西可传檄而定。这些书信往来,证明了吴三桂的叛卖行径,完成了他与清人政治、军事上的勾结。
李自成对情势估算的错误
李自成进占北京后的状况很值得注意。他们从进军山西到占领北京,除在太原、宁武关等几处真刀真枪作战外,其余地方明朝守御望风瓦解,便误以为天下传檄可定。因此,他们虽很早就看到山海关的战略价值,却没有准备作战,只派唐通去招降吴三桂。对左良玉、高杰、刘泽清等手握重兵的明朝将领,也只发出招降檄文,告诫他们审时度势,弃暗投明,并派专使带金银去联络招降。
吴三桂在山海关公开抵抗后,李自成仍命吴襄作书招其子,遣使携带黄金千两、白银万两、锦币千端、敕命一通,封吴三桂为侯,幻想将他拉转过去。吴三桂毁书斩使,加以拒绝。李自成至此仍不清醒,当唐通被吴三桂击溃后,只加派降官兵政府侍郎左懋泰去协助唐通。左懋泰心存畏惧,故意拖延不去。三月底,又派降将桃源伯白广恩增援,边报吃紧,虽加调万余人,但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李过等仍留在京师,不上前线。临近四月中旬,讨论东征的军事会议召开后,仍只派降臣兵政府侍郎张若麒兼任山海关防御使,会同左懋泰赴镇。张若麒受命八天,始终逗留在天津西不前进。对山海关这样要害处的军事安排,充分说明李自成等人对明朝官僚与清人的勾结完全缺乏认识。
李自成的部下,文臣忙于“劝进”,攀龙附凤,好做“开国功臣”,高官厚禄;武将忙于“拷饷追脏”,从明勋贵绅富身上逼取财物。山海关的紧急军情,反而没有引起重视。士兵有结婚成家的,有攒钱准备回乡当太平百姓的。李自成把明朝宫女、戚畹妇女发配将士,更加重了这种趋势。进京短短的时间内,一支与明军进行过多次重大较量的军队,军纪和战斗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当时在北方,李自成军是唯一能对抗清军的军队。其状况如此,预示着清军入关将不可阻挡,明清间的激烈角逐将在内地广泛展开。
山海关的形势日益危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四月十三日,他从北京出师。奉调的士兵共六万多人,出京后还有人潜逃,沿途增调兵力,约合十万人。刘宗敏、李过等同行。十九日,李自成军进抵山海关城郊。
石河之战打开了历史的新页
此次战役从二十一日开始。主战场在石河两岸,特别是西岸。山海关关城、一片石等处也有激烈交锋,但规模较小。石河即渝水,在山海关西,是一条南流入渤海的河流。河床布满沙石,河水清澈,春夏水浅,褰裳可涉。下游自北面燕山山脉至渤海约十余里,两岸地势开阔,因而成为主战场。
李自成先期遣轻骑自一片石汇合唐通,东进立营,力图进攻外城,切断吴三桂与清军的联合,阻止三桂东遁。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军向山海关进迫。三桂率部应战,乡勇协助列营排阵,自石河东岸龙王庙至西岸谭家颇罗,鳞次布列,死命拒敌。两军鏖战,连杀数十余阵,双方伤亡惨重。吕鸣章等亲自驰骑入阵,督民饷士。也有乡民附从李自成军作战或供粮。正午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吴军阵西北角渐渐不支。李自成军数千骑直冲吴军薄弱的一环,吴军如波开浪裂。数千骑径奔西罗城北,准备登城破关。吴三桂守城兵一面开炮阻击,一面急调偏将还师夹攻,将他们消灭。缠斗到夜晚,两军主力相拒于河西红花店。
这一天,清军进到关外距山海关十里处。吴三桂哨骑向多尔衮通报李自成军出边立营情况。多尔衮随命诸王等各率精兵迎击,前锋败唐通兵马数百人。
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石河两岸续战。清军抵达关外二里处的欢喜岭。吴三桂、吕鸣章等五人出关迎接,在威远城谒见摄政睿亲王,立刻剃发结辫,以示归降。多尔衮命吴三桂军加紧剃发,来不及的用白布斜束项背,作为标识。这时,北翼城吴三桂守军力屈,投降李自成。多尔衮闻讯,知道形势危急,间不容发,于是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分兵三路快速进关参战。
清军后来奏报此役经过说:李自成率马步兵二十余万,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以待,即列成一字长蛇阵势准备开战。清军则向渤海对李自成阵尾布列,吴三桂军摆在右翼之末。这种奏报,一是夸大敌情,既虚报李军人数,又把对手描述成生力军,刚准备鸣鼓而攻;二是清军在敌阵尾布列,严重违背军事常识,因为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清军专对敌阵尾布列是不能进攻的;三是完全抹杀吴三桂的力战。所以这一奏报歪曲了战争真相。实际情况是,多尔衮统三万骑从中路进山海关;英王阿济格统万骑为左路,从西水关入;豫王多铎统万骑为右路,从东水关入。吴三桂率所部精锐为前锋,多尔衮三万骑随后,飞驰石河战场,正面冲击李自成军主力。李军连营而进,极力抵抗。李军首先三面包围吴军,吴军东驰西突,李军左萦右拂,反复交锋,围开复合。金鼓大震,声闻百里,战斗极其残酷、激烈。但是,吴军后面的清军主力骑兵的冲击锐不可当,左右翼清军又包抄李军后队,如风驰电掣,排山倒海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拐子马,是正规骑兵常用的最凶狠的战术。李自成见到辫子兵后惊呼:“此必北兵也!三桂真挟北兵来耶?”4这说明,清军参战给了李自成军的战斗意志一个沉重的打击。
清军五万骑生力军参战,又使李军对吴军的数量优势转为对吴、清两军的数量劣势。李自成既对清军参战的预先认识不足,又缺少临敌应变的后备力量。疲乏、军纪散弛、士气衰退等不利因素集中发生作用,使李自成军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完全陷于被动,很快溃不成军。清军、吴军在红花店一带肆行屠杀,数万人牺牲。石河之战以李自成军的惨败而结束。
李自成率余部仓皇撤退回京。几天后他们又从北京退回陕西。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师进入朝阳门,占领北京。从此,清朝定鼎燕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石河之战的直接结局。
约1994年5月完成于北京。
注释:
1、彭孙贻:《流寇志》卷十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页177。
2、《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七、三十。
3、《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甲申四月辛酉。
4、文秉:《烈皇小识》卷八。
(资料来源:《五库斋清史丛稿》,学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