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
《成之闻之》中的“远”字
王鹏远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中“远”字凡四见:
故君子所复之不多,所求之不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察反诸己而可以知人。(郭·成·19)
朝廷之位,让而处贱,所宅不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矣。(郭·成·34)
是以知而求之不疾,其去人弗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矣。(郭·成·21)
唯君子道可近求而可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向也。(郭·成·37)
第三例和第四例里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释作“远”殆无疑议。这个字形的“远”在战国文字中十分常见。唯前两例中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和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字,学者各有分歧。裘锡圭先生认为二字都是“远”字误写[1]。赵平安先生认为第一例和第三例接近,系一人手笔,区别却十分明显,似乎说明误写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在我们所见到的楚文字中,从无把远字写作a形的(即第一例)”。他根据《秦代陶文》中做“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形的“陵”字,把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隶定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刘信芳把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隶定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读为“徵”,义为“徵验” [2]。
我们认为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确实和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的右旁比较接近,但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的右旁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却和它有所差别。刘信芳的看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的下半部分似乎也不是升。其次,我们认为讨论战国文字的构型问题,应该以战国文字的材料来分析战国文字。拿秦代陶文中相似的字形来分析战国文字,似欠妥当。我们认同裘锡圭先生的看法,认为这两个字都是“远”的误写。所谓误写,应该是写了错字而非讹字。魏宜辉在《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里区分了“错字”和“讹字”的概念:
“错字”和“讹字”是一对非常相似却又不同的概念。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书写过程中产生了错误。不同之处在于:错字的产生是偶然的,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一时的书写错误在文本中被保存下来;而讹字的产生则是具有普遍性的,甚至有的讹变是有规律可循的。[3]
错字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因此每个错字都有他自己独特的错误形式。我们认为虽然第一例和第三例字形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但并不排除第一例是第三例的误写。错字的产生是偶然的,所以一个错字的特点不会在这个字其他字形中普遍存在;错字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因此我们依然可以探究它写错的原因,进而确定它究竟为何字的误写。
远字从辵袁声。袁为“擐”字的初文,本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合集18165),象人穿衣。后来 “又”又讹作“止”,字形讹变成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合集31774)。战国文字的“远”常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包2.28),其中的声符就是承袭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形而来的。甲骨文中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字有时加声符“○”,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合集27756)。战国简帛文字中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字声符承袭的就是这种写法[4]。“远”字中 “衣”下半部分的右侧通常不出头,但偶尔也会出头,比如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包2.89),其中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的右下侧出头。《郭店老子甲》中有“远”字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其特点是不但“衣”的右下侧出头,而且“衣”有半侧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部分被省去。为什么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会被省去呢?
《吕氏春秋·察传》有这样的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战国文字中“己”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三”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为什么子夏说“己与三相近”呢?战国竹简是用较细的竹条编成的,竹条的左右间距有限,边缘处的笔画常被省去或由于残泐而缺失。如果我们把矩形当做竹简,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留在矩形内的部分确实和三相近。不难推测,正是由于“己”字两侧被省简,或由于残泐而缺失,才造成己和三相混。这样的现象在战国文字中应该不在少数。我们推测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字的右侧本来也是应该有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但它被有意省去或由于残泐而缺失了。类似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上(2).子.5正)右侧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也缺失了。
在古文字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偏旁部件移位的现象[5]。我们认为第二例中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字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衣”的左下部整体向右移,佔据中间的位置,因此“衣”的右半部分只好随之向右移。超出竹简的部分缺失,因此形成了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这样的字形。仔细观察,袁的中间部分依然保持着“○”的形体。在这之后发生了偏旁部件的粘连[6],“○”和靠近它的“衣”字左上部分、“衣”字左下部分粘连,形成类似于“タ”的“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偏旁部件粘连的现象在简帛文字中并不罕见,比如“就”字本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师克盨)”,但在简帛中常作“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郭.五.21)”,这是由于亯(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和京(
王鹏远:《成之闻之》中的“远”字)发生了粘连(当然,这里还有借笔的因素)。经过这样的一番变化,“远”字已经和它的本来面貌大不相同了。
简文第一例“故君子所复之不多,所求之不远,察反诸己而可以知人”中,“复”与“求”互文,“多”和“远”互文,“复”可训为察,读为“覆”。《尔雅·释诂》:“覆、察,审也。”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所以君子需要考求的不在于多,也不在于远。考求自己就可以了解他人了”。传世文献中多见“不远求”的表达,比如《诗经》中“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孔颖达正义:“便以其所愿乎上交乎下,以其所愿乎下事乎上,不远求也。”“不远求”稍微变化句式,便是“所求之不远”了。简文第二例“朝廷之位,让而处贱,所宅不远矣”,联繫上文 “《大禹》曰:‘余在兹宅天心’,盖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是故君子簟席之上,让而援幼;朝廷之位,让而处贱,所宅不远矣”可知,这里是对《大禹》中“余在兹宅天心”的阐释。君子礼让弱者,主动居于低贱的位置,那么他离天心就不远了。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第一篇关于古文字的习作。写作过程中魏宜辉老师为我提供了不少资料,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网友西风先生和枣庄电视台的王宁先生在文意的理解、通顺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致谢。王宁先生认为文中第一例、第二例的字形中相当于“袁”的部分下部当是从“夊”,这两个字形可能是把“远”误写成“还”的异体。和本文观点不同,但可备一说。
注释
[1] 参见荆门市博物馆 编着·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 169页。
[2] 参见詹鄞鑫主编 陈剑纂辑,战国楚简集释长编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华东师範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6,第28——31页。
[3] 魏宜辉着,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第3页。该书待版。
[4]裘锡圭着,裘锡圭学术文集01,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169——171页。
[5] 魏宜辉着,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第119页。
[6] 魏宜辉着,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