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成语典故是什么?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之一。根据史书记载,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成语典故是“围魏救赵”,典故意思是通过围攻魏国来救援赵国。

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大国,其中秦国和赵国是两个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发生在秦赵两国的边境地区,秦国的名将白起率领秦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以削弱赵国的实力。而赵国则请求其他国家的支援,其中魏国同意派兵援助。

当时,赵国的首相廉颇和白起是两位非常出色的将领,被誉为战国时期的“兵家二圣”。廉颇率领赵军抵挡了秦军的进攻,而白起则率领秦军围攻了赵国的边境城市鄢郢。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请求支援,希望魏国能迅速派兵救援赵国。

此时,魏国的国君魏昭王正面临着秦国的威胁,他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应该派兵救援赵国。而魏国的大臣公孙衍则提出了一个计策,他建议魏昭王先围攻秦国的都城咸阳,以迫使秦军撤退,然后再救援赵国。魏昭王接受了公孙衍的建议,派遣军队进攻咸阳。

秦国的国君秦昭王得知魏军围攻咸阳,立即撤回了白起的部队,以应对魏军的威胁。白起得知秦军即将撤退,立即发动了攻势,全力攻击赵军。最终,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赵国的边境城市鄢郢被攻破,赵军大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典故“围魏救赵”意味着通过围攻魏国来救援赵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采用变通的策略,以达到最终目的。它也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来解决问题。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它标志着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同时,这场战役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精髓,让后世留下了“围魏救赵”这个典故,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