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

清朝-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告子》)皇帝出巡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清朝前期,皇帝出巡的次数非常之多,一劝文教,一励武功;或谒陵拜祖,或教养蒙古;或考察吏治,或省方问俗。至后期,因国势衰微,出巡活动渐少,直至停止。

顺治帝在位18年(1644—1661)。他曾出巡蒙古1次,去南苑20次,猎于近郊2次,到南台射箭2次。南苑也称南海子,位于北京永定门外20里处,在清代是皇帝的御园,行围阅军的重要场所。顺治九年十二月,五世达赖喇嘛到京师,顺治帝即在南苑初次会见。
康熙帝在位61年(1662—1722)。他曾108次巡视京畿地区,其中包括33次去南苑,12次去汤泉,2次去玉泉山,33次出巡京郊,1次去保定,27次谒孝陵(顺治帝陵寝,在河北省遵化县西70里昌瑞山麓)。此外,他还3次东巡盛京,40次北狩塞外,4次西巡五台山,1次出巡西安,6次南巡到江浙地区。
雍正帝在位只有13年(1723—1735),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顿吏治和财政改革,一直不曾远行,可以算作出巡的只有谒东陵(孝陵和康熙帝景陵)7次。
乾隆帝在位60年(1736—1795),又当太上皇3年多(1796—1799)。他曾80次巡视京畿,其中包括44次拜谒东、西陵(清代皇家在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太平峪的陵寝被称为西陵,最早是雍正帝的泰陵),17次到南苑行围,13次登盘山,6次出巡天津。此外,他1次到河南,5次去山东祭孔祀岱,6次西巡五台山,4次东巡盛京,52次北狩,6次南巡江浙。
嘉庆帝在位25年(1796—1820)。他48次巡幸京畿地区,包括11次去西陵,24次去东陵,2次去明陵(这里指明成祖、宣宗、孝宗陵),10次去南苑,1次去盘山,1次去天津。此外,还有19次北狩,2次东去盛京,1次西去五台山。
道光帝在位30年(1821—1850)。他15次赴西陵,9次去东陵,12次到南苑,1次去明陵,1次东去盛京。
康熙、乾隆两帝出巡的次数最多,所到地方也最远,应与当时清朝国势强盛,亦即人们所称“康乾盛世”有关。嘉庆帝以后再无南巡,此时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清朝割地赔款,国势愈衰,经济上缺乏支撑,社会环境也缺乏保障,皇帝再没有出巡,特别是远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了。

清代皇帝出巡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机构。皇帝出巡需要进行认真筹备,清代设置专门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如乾隆帝一般在事前指定亲王一人担任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负责全面筹划安排出巡活动。
二是仪仗。清代皇帝出巡所使用的骑驾卤簿,具体由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銮仪卫负责。该机构同时负责皇帝出巡的安全保卫。
三是御道。康熙帝对出巡道路没有太多要求,但地方官通常会采取措施进行修整、维护。从乾隆帝开始,对御道的要求严格起来,一般要取直,少走弯路,还要碾压坚实,让道路尽量平坦,并多备水缸,随时洒泼道路。
四是行宫。行宫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场所。一般都分左中右三宫院,又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最大的行宫当属承德避暑山庄,用了80多年时间才最后建成,占地面积8400余亩。
五是行在。皇帝出巡所在的地方称行在,亦指皇帝出巡时对政务的处理。清代皇帝出巡,京师各中央机构都要派员随行,在出巡过程中协助皇帝处理有关事务。
六是谒陵。清代皇帝的陵寝主要分三处。一处在关外盛京,由作为祖陵的永陵和努尔哈赤福陵、皇太极昭陵组成。另两处则是上文提到的东陵和西陵。按清朝规制,皇帝谒陵有固定程序,包括行谒见礼、大祭礼、大飨礼、三跪九叩礼等。
七是祭祀。清朝规定,皇帝出巡时所经过的名山要亲自祭祀,不能亲自去的,也要派遣大臣前去祭祀。途经的帝王陵寝、圣贤忠烈及名臣祠墓,凡在30里地以内的,也要派官祭祀。
八是礼佛。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共11次西巡五台山礼佛,以实际行动表明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态度。
九是行围。清朝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多次去南苑行围。康熙二十年(1681),设立木兰围场,开始举行秋狝大典,行围规制更加详密。乾隆帝时,木兰秋狝达到高潮。
十是阅兵。这一制度始自顺治十三年(1656),地点在京城南苑,时间是3年一次。康熙帝时,不再限于南苑一地,时间上也不再以3年为限。阅兵内容包括列队、鸣枪发号、骑射、赏赐等。
十一是回避。回避是皇帝出巡时一般百姓要遵守的制度。清朝皇帝虽然要求臣下执行这一制度,但同时也希望接触百姓,显示天子威仪,所以通常都谕示有关官员,要尽可能地让百姓在路旁岸边跪伏观瞻,不可过多阻止。
十二是颁赏与进献。清朝皇帝出巡时一般都要蠲免所经地方的地丁钱粮,赏赐兵士银两,对各级官员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赏赐物品。另一方面,各级官员给皇帝的进献不但量大,而且质高,从《乾隆南巡御档》来看,包括名帖、名画、珍珠、玉器、瓷器、书籍、古砚、西洋珐琅刀、西洋自鸣钟表等。

首先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拉拢汉族地主阶级以及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维系了江南汉族士民对清廷的向心力。减免赋税照顾到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拥护。通过行围阅兵加强威慑,显示了清廷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力量,对于加速统一西北边疆起到重要作用。西巡礼佛,有利于蒙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南巡在治河和修筑浙江海塘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促进了江南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扬州、苏州、江宁、杭州等城市也日益繁荣。通过东巡,在东北地区鼓励垦荒,剔除过重的差徭,有利于东北边疆的生产发展。在盛京等地区执行奖励文教的措施,还推动了当地文教事业的进步。
第三,融洽了民族关系。清朝皇帝北狩,在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的活动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参加。如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蒙古各部首领和六世班禅喇嘛,使满洲贵族和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的关系更为融洽。
第四,抵御外来侵略。如康熙帝出巡东北过程中,加强水师建设,充实水陆军事力量,为最终反击俄国入侵做了政治和军事准备,也为赢得雅克萨之战创造了条件。
当然,清代皇帝的出巡活动也有不少负作用,如靡费钱财,扰害百姓,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贪污腐败。乾隆帝退位后,曾对臣下说过这样的话:“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清史稿》卷三五七)
作者简介
赵云田,1943年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着有《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等,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北疆通史》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165.html

以上是关于清朝-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