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读《李绂与〈陆子学谱〉》

李绂-读《李绂与〈陆子学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绂-读《李绂与〈陆子学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李绂与〈陆子学谱〉》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呈现出康乾盛世的繁荣,而且也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初,统治者把朱子学确立为官方哲学,致使清前期陆王心学思想中理性思维的光辉逐渐暗淡无光。但陆王学术并没有成为绝学,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继续发展。
在清代陆王学术的发展过程中,着名思想家李绂[1]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绂一生极力彰显陆王学术,其代表作《陆子学谱》以朱陆之争为背景,阐明陆学宗旨,梳理陆学统绪,从而达到了树立陆学正统地位的目的。
然而,对于李绂这样一个清代学术发展过程的关键人物,前辈和同辈学者梁启超、钱穆、徐世昌、杨向奎、黄进兴、冯尔康、杨珍、汪学群、高翔等先生,虽对李绂及其学术思想做过一些梳理,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而言,在整个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对于李绂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陆子学谱》一书,则学术界几乎无人研究。这与李绂在学术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
有鉴于此,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朝亮博士,在着名思想史家陈祖武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多的精心研讨,终于写成了《李绂与〈陆子学谱〉》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
《李绂与〈陆子学谱〉》一书分导言、正文四章、结语、附录、参考文献五部分,24万余字,比较全面地揭示出李绂及其学术思想的本来面目,同时又通过考证和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颇为值得重视的看法。
第一,通过对李绂生平学行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和考证,搞清了李绂的学术渊源和为学历程。
朝亮博士在本书的第一章“李绂生平学行的几个问题”中论述如下:
关于李绂的生卒年问题。李绂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学界似无疑义。但关于李绂的生年,学界则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二为康熙十三年,三为康熙十四年。杨朝亮博士依据《穆堂初稿》和《穆堂别稿》,对李绂生年作了考论,得出结论说,李绂生年“确应为康熙十四年”,“享年应该是七十有六”。
关于李绂为学之源渊。朝亮博士依据官私着述,认为在李绂自入学至跻身仕途这段时间里,结交过许多长辈,诸如吴迂斋、游十洲、胡渭、张大受、陈震和李光地等,他们大多为醇儒,或总揽经史,罗络百氏,或发为诗古文,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特别是李光地更是一个对陆王学术有深入研究,且与李绂过从甚密,这些都为李绂日后从事陆王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关于《穆堂初稿》版刻名称。《穆堂初稿》乾隆五年(1740)一书版刻名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该书刊本为无恕轩刻本,二说为无怒轩刻本。杨朝亮博士仔细研究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穆堂初稿》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朱子晚年全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陆子学谱》,以及谢国桢先生所藏《陆子学谱》四书版本后,认为《穆堂初稿》乾隆五年的刻版应为“无怒轩”刻本。他还指出,“无怒”乃是李绂自警自励的一种心态,无怒轩则是其用以修身养性的自省之所;而所谓“无恕轩”者,“盖因‘怒’、‘恕’字形相近疏忽而致”。对于出现“无恕轩”刻本的说法,杨博士进一步解释说,“最早出现疏忽的应是孙殿起,后来的两书可以说是疏于考证,而轻易地信从了《贩书偶记》的说法,以至于出现了这一误称版本的状况”。
杨朝亮博士还就《类稿》、《别稿》与《杂着》的关系,以及《朱子晚年全论》的篇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备一说。
关于李绂的一生,朝亮博士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年(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中进士)以前致力于词章;此后,一直到雍正五年(1727)被劾罢官,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则主要精力放在仕宦政务;在雍正五年以后的岁月里,一度集中精力于学术的撰述上。这种划分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第二,本书运用社会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学术思想本身逻辑发展的角度,将李绂及其代表作《陆子学谱》放在明清学术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把学术变化与社会变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通过《陆子学谱》的撰述,从较深层次上透视出有清一代学术变化。
杨朝亮博士在本书第二章“《陆子学谱》之撰述背景及经过”中指出,明朝末叶,陆王学术盛极而衰。着名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出于对王学末流的不满,试图重振没落的理学,以挽救明朝的命运。但这已无济于事,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不可逆转。入清以后,清人考论宋明理学,每每把陆王与程朱对立,过分强调了两派之间学术主张的差异,王学的“空谈误国”成为当时学者舆论的主流。于是朱学最终压倒王学而占据主导地位。而清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最终使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朱子学的正统地位树立起来。尽管如此,陆王学术并没有成为绝学,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继续向前发展。康熙年间,王学大儒孙奇逢着《理学宗传》,黄宗羲着《明儒学案》,为王学争正统的目的正逐步实现,但由于黄的《宋元学案》的未及完成,于是为陆学争正统的任务便历史地留给了陆王后学。
李绂早年就已经向往陆王学术。他的儒学根底,再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奠定自己一生的学术地位,成为“王学最后一位健将也”。
朝亮博士认为,李绂《陆子学谱》一书的刊刻时间是在雍正十三年底到乾隆元年初的这段时间里。
朝亮博士在本书第三章“《陆子学谱》之架构与旨趣”指出,《陆子学谱》作为一部理学史着述,是李绂用五年时间为宋代着名理学家陆九渊编纂学谱的形式,爬梳文献,考证辨析,以卫护陆学。全书以朱陆之争为其背景,指出陆九渊不仅仅继承了孔孟之学,成为其当然传人,而且还把孔孟之学继续传衍下去,使之得以不绝。陆九渊不只是一个道统传人,而且是一个道统传承功臣,其功劳不可磨灭。这样既阐明了陆学宗旨,梳理出了陆学统绪,达到了树立陆学正统地位的目的,同时又表明陆王学术发展到李绂的时代,并没有成为绝学,而是又一次经过李绂的修正之后,依然是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向前发展。李绂的功劳同样不可磨灭。
第三,本书论及了《陆子学谱》撰述的重要意义。
朝亮博士在本书第四章“李绂与《陆子学谱》之检讨”中指出,《陆子学谱》一书的撰作,充分体现了李绂的学术取向,是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积极回应。具体而言,就是在当时清统治下的尊朱排陆的情势下,世人对陆王学术的攻击不遗余力之时,李绂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朱就陆,极力为陆王学术争正统。
《陆子学谱》撰述的重要意义就是:1.《陆子学谱》是陆九渊学术的总结性着述。就彰显陆王学术而言,李绂完成了孙奇逢、黄宗羲等人的未竟之作。其后,又经过彭绍升、尧祖韶、江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努力,陆王学术继续向前发展。由此,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绂在学术思想转型期和清代陆王学术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2. 《陆子学谱》的编纂以详尽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李绂继承清初的务实学风,注重文献和对于问题的考证,体现了一时学术由清初的经世之学向乾嘉考据之学发展的趋势。尽管他对于问题的考证还不那么系统而深入,在为陆九渊立传时为“宣传自己的观点而带有门户之见”,但这也恰恰说明了《陆子学谱》一书,正处于学术由理学向考证之学发展的转折时期,体现了一时学术发展之趋势。3.《陆子学谱》以黄宗羲《象山学案》稿为基础,充实增订,独立成编,在学案体史籍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由上所述,我认为,《李绂与〈陆子学谱〉》一书的出版在清代学术思想领域,乃至在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填补空白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必将推动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
[1] 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他一生经历了康、雍、乾三朝,一身兼有文人、官吏、学者三重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124.html

以上是关于李绂-读《李绂与〈陆子学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