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史研究书籍提要



早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求学时期,笔者受牟润孙教授启发,对明代史事深感兴趣,并开始标点《明史》。后虽致力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但仍阅读了一些明史着作,每得一书,即写成提要。其时有一心愿,希望能编为《明史研究书籍提要》一册,就二十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作概括而全面的介绍。无奈诸事繁扰,加以有关明史的新书出版日多,未能持之以恆,徒增唏歔。事隔二十年,而仍以此为念。近日偶然翻阅旧稿,敝帚自珍,略加整理,共成九十九条目。因初稿写于一九七○年代末期,所介绍之书,仅至一九七○年代而止,遗漏固然不少,基本上则可反映当时学界的情形。但愿今后继续搜求和补充,并加入一九七○年代以来面世的着作,为明史研究尽一分心力,为学界提供多少方便。
这些书目提要,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类:(一)目录、史料,001-005;(二)明史通论,006-013;(三)明史论集,014-022;(四)政治、内事,023-031;(五)军政、制度,032-036;(六)社会、经济,037-050;(七)对外关係,051-061;(八)人物、思想,062-99。
【001】朱希祖:《明季史料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146页)
记载明朝尤其是南明历史的书籍,在清朝屡经焚燬和窜改,本书着者多方搜求,每得一书,即详加校勘和考证,并指出其中经过后人删补窜改的痕迹。本书收录书跋八十二篇,其中关于明季史籍的佔六十二篇,大多数曾发表于《北大图书部月刊》、《图书月刊》(重庆版)、《文史杂誌》等期刊,部分则为未刊稿及从日记中摘抄出来的,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002】谢国桢编着:《明清笔记谈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香港:华夏出版社重印本,1967年。(370页)
明清两代的笔记,种类繁多,虽良莠不齐,价值不同,但确实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供后人治史时参考。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为「明清笔记谈丛」,包括《草木子》、《菽围杂记》、《濯缨亭笔记》、《见闻纪训》、《见闻杂记》、《三家 老委谈》等书提要凡四十八篇,扼要介绍各书内容及使用价值等,并叙述书中有关作者生平、社会风俗、科技发明等比较生动而有意义的事蹟;或连类并举一些其他笔记等类的书籍,综合比较,互相贯通印证。此外,作者还批判了以往拿笔记稗乘作为茶余酒后「谈助」的不正确看法。后半收录〈明清史料研究〉、〈明代边防史乘十种跋〉、〈丛书刊刻源流法考〉、〈三省矿防考跋〉、〈彭茗斋着述考〉、〈陈则云事辑〉、〈张南垣父子事辑〉、〈关于全祖望鲒埼亭集之题跋〉、〈平景孙事辑〉等文章,或为史料评述,或为书籍题跋。总之,谢氏此书对于明清笔记等资料的介绍,扼要明白,是很值得注重的参考书。
【003】蒋考瑀编:《明史艺文志史部补》,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9年。(143页)
清代思想箝制甚严,明人着作多遭忌讳而不行于世,清修《明史》时亦多略而不载。本书以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为主,再採用姚觐元《清代禁燬书目》及近人所编专题目录如谢国桢的《晚明史籍考》、吴玉年的《明代倭寇史籍志目》、朱士嘉的《明代四裔书目》和《中国地方志综录》等十数种资料,增补《明史》〈艺文志〉史部未予收入的书籍凡四千余种,为数相当可观,其编排次序悉依《明史》分类:(一)正史类、(二)杂史类、(三)史钞类、(四)故事类、(五)职官类、(六)仪注类、(七)刑法类、(八)传记类、(九)地理类、(十)谱牒类,另增附(十一)目录类。〈后记〉指出《明史》〈艺文志〉所载史部书籍与《明史稿》〈艺文志〉的内容仅有少数差异之处,但若干记录则与其他书目不同。
【004】王崇武:《明本纪校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7],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年;香港:龙门书店影印本,1967年。(135页)
《明本纪》原称《皇朝本纪》,一卷,不着撰人名氏,记明太祖事蹟,起自濠州从军,迄于洪武五年(1372),分年编排,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资料。该书内容大致与《太祖实录》相同,所以王崇武取今本《实录》互相校对,间採他书注其本末,而成《明本纪校注》一册。〈序〉中论考《皇明本纪》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等,指出「此书与《实录》关係綦密,而成书则在今本之前,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钞自《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实录》矣。」正文则校勘不同版本间的正误,于每段之后附《实录》文字以兹比较,再加按语考其异同,精闢见解颇多,实为用心用力之作。
【005】《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人传记索引》(IndexofBiographiesoftheMingPeriodin“Ku-chinT’uShuChiCh’eng”),香港,1963年。(222页)[缺编纂者及出版者资料]
本索引根据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关明代传记部分,即:明伦彙编之皇极、官常、氏族;博物彙编之艺术、神异;理学彙编之学行、文学、字学诸典编成。目录部分附有姓氏的英文拼音,依字母次序排列。
【006】吴:《读史劄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358页)
本书选录1931至1948年间作者所撰的劄记式论文共十一篇,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除〈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投下考〉及〈元代之钞法〉外,以下各篇都是有关明史的:(一)〈金瓶梅的着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考证《金瓶梅》一书的时代,认为大约是万曆十年至三十年(1582-1602)间写成的作品,退一步说,最早也不会早过隆庆二年(1568),最迟亦不能后于万曆三十四年(1606),并扼要论述其时代背景。(二)〈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是以《李朝实录》中的记载为中心,探讨建州史前期着名领袖李满住的家世、住地及建州左卫的西徙,明与朝鲜两属下的李满住及其灭亡的经过。(三)〈明代的军兵〉记明代的军与兵、卫所制度、京军、卫军的废弛、募兵、军饷与国家财政等军事上的问题。(四)〈记明实录〉摘录《明实录》中资料百数十则,分成五类,辑为长编,「《实录》价值,言人人殊,记『评骘』第一;採录纂修,史官之职,记『史官』第二;椒园焚稿,史宬尊藏,记『仪制』第三;高、光着录,数经改修,记『掌故』第四;内廷录副,士夫争传,记『传布』第五。」(五)〈明教与大明帝国〉论证明之国号出于明教(摩尼教),对明太祖与红军、大明帝国与明教的关係加以探究。明教自唐代输入,至南宋而益盛,穷流溯源,因并及之;明教又与自出佛教之弥勒教传说及白莲社合,故亦连带叙述。(六)〈记大明通行宝钞〉申述明太祖印造大明宝钞和历朝流通的情况,兼及户口、食盐、钞、关、商税及俸给、赎法等与钞法有关的事项。(七)〈明初的学校〉记明代初期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认为「研究明代学校和政治的关係,洪武一朝是最有代表性的时期。」(八)〈「社会贤达」钱牧斋〉指责钱谦益(牧斋)对明朝失节、出卖祖国人民,在清朝则名列《贰臣传》,羞辱至极。最后两篇文章中的一些说话,是针对着写作时的环境和人物而发的,多少含有影射的成分,详见〈后记〉所述。本书内容,虽如作者所称「只是若干专题史料的彙集」,但它除了整理和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料给读者参考外,还有不少精闢的见解。
【007】孟森:《明代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392页)
本书原稿是孟森在北京大学讲授明清史时,由北大出版组铅印发给学生的讲义,经劳贞一校对,杨联陞作〈序〉,重新出版。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两章,论《明史》在史学上之地位及《明史》体例。第二编「各论」共有七章:第一章〈开国〉述太祖建国及洪武年间大事;第二章〈靖难〉记建文朝事之得失,靖难之变及其后明运之隆替,仁宗、宣宗两朝大事等;第三章〈夺门〉述英宗正统初政,土木之变,景帝即位后的措施,夺门之变,宪宗、孝宗朝的政局和诸朝学术;第四章〈议礼〉论武宗之失道,世宗时的议礼及其影响,穆宗朝的政治、学术;第五章〈万曆之怠荒〉分沖幼之朝、醉梦之期、决裂之期叙述神宗在位四十余年的朝政,附光宗在位一月的经过;第六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鑒〉论天启朝之阉祸,崇祯致亡之癡结,流贼及建州兵事;第七章〈南明之颠沛〉载弘光朝、隆武朝、永曆朝及鲁王监国事蹟。本书论述明代大事与制度、学术等,简明扼要,实为近人研究明史的早期代表着作之一。
【008】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32页)
本书原是作者在天津师範学院讲授明清史课程讲稿的一部分,经过修改和补充而成,概略地阐述明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历史。全书八章的内容如下:(一)明帝国的建立,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二)永乐、宣德间封建政权的巩固与对外扩张;(三)正统至正德时期明帝国统治的危机;(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沿海倭寇的侵扰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盗商人的东来;(五)嘉靖至天启时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党派纷争、封建掠夺的加深和阶级斗争的新发展;(六)满族的兴起和建国,明朝「辽事」的失败与明末农民大起义;(七)清军入关和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八)明朝的文化。
【009】黎杰:《明史》,香港:海侨出版社,1962年;台北:大新书局,1964年;[缺出版地]:九思出版社,1978年。(650页)
本书分门别类,概述明代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第一篇〈明代政治述略〉分明初、明代中叶、明代末叶及南明四个时代记叙重要史事;第二篇〈明代法制述略〉分成四章讨论职官制度、兵制与刑制、考选制度、财政制度;第三篇〈明代学术思想述略〉阐述:(一)思想概略,(二)文学概略,(三)晚明三本名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与西洋学术之输入,(四)艺术概略;第四篇〈明代的交通、都市与人口〉详列有关记录;第五篇〈明代的社会状况〉略论明代的农工商业、风气与宗教。书末附〈明代大事表〉。
【010】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香港:文昌书局翻印本。(261页)
本书原为作者讲授明清史的讲稿,是一册概论式的着作。〈绪论〉讨论明清时期的历史及分期、史料与史学等问题,以下共有九章。作者将明代历史发展分成五个阶段来叙述:(一)反元民族斗争的胜利与封建帝国的建立,1368-1402;(二)十五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1403-1435;(三)十五、十六世纪顷明帝国的危机,1436-1521;(四)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继续发展与资本主义关係的萌芽,1522-1596;(五)清的建国与明帝国在农民起义浪潮冲击下的灭亡,1596-1644。第六章以后属清史範围。
【011】沈明璋:《明代政治史》,台北:自印本,1967年。(294页)
这是一册概略叙述明代史事的着作,分成十章:(一)大明帝国的创建〉;(二)〈明初的政局〉;(三)〈明初的对外〉;(四)(五)〈明室的中衰〉;(六)〈明代的外患〉;(七)〈张居正的相业〉;(八)〈明季的秕政〉;(九)〈明室的覆亡〉;(十)〈明代的制度〉。纲目清楚,内容则多引用《明史》文字。
【012】姜公韬:《明清史》,台北:长桥出版社,1979年。(167页)
本书是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共八册)中的一部,用语体文撰写,通畅易读,採录图片颇多,史事的叙述则较简略。第一章〈元明之际〉交代元末社会、民族意识与白莲教的兴起,风云际会的草泽群英,朱元璋早年的发展、平陈友谅与张士诚、北伐与统一的经过等。第二章〈明太祖的开国规模〉记叙明太祖定都、封王和藏富于民的财经措施,明代的学校与选举,太祖一朝严刑峻罚的事蹟,并对政府组织和卫所制度一加探讨。第三章〈制度的更张与势力的发扬〉概述靖难之变后国家的内外发展:通漕与都城的北徙,宦官势力和阁权的递进,削藩与边防的始坏,明初与蒙古、女真的关係,郑和下「西洋」,西南开发与安南内属。第四章〈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介绍明代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败坏的情形:土木之役与朝事的反覆,成化、弘治之间的政治与军事,藩王之变,议礼与奉道,南倭北虏,政潮迭起的内阁和张居正的政绩。第五章〈明清之际〉依次说明党议与阉祸,努尔哈赤的龙兴大业,明朝的守御,流寇亡国与清人入关,南朝恢复的失败和清统一的告成。第六章〈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七章〈五百年社会文化的掠影〉综述明清两代人口发展与土地利用,商业与工艺,社会流动,书吏、幕友、乡绅,王学的风靡与反动,从「经学即理学」到「六经皆史」,文学与书画。
【013】邓明炎:《明代之建国及其兴亡》,台北:天山出版社,1976年。(167页)
本书是一册概述性的着作,就明代建国及有关兴衰的史事摘要分述,并藉此阐明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道理。全书分为下列九章:第一章〈明太祖之开国〉,述元帝国崩溃、群雄竞起和明太祖创业的经过,认为太祖成功的原因在于以民族主义号召天下、以仁义取得人心及见识过人。第二章〈明太祖的政治措施〉,从政治上的革新和严酷的统刑两方面对明太祖的措施加以探讨,指出一切制度都力矫元时之枉失,但太祖得国后不免猜忌,故其设施实在得失互见。第三章〈明成祖时代〉,记靖难之变及其后的杀戮,综述成祖的事业与其功过。第四章〈仁宣的盛世〉,述仁宗、宣宗的继立及两朝治绩,认为主要应该归功于辅佐得人,如蹇义、夏原吉和三杨等。第五章〈明代的中央政府制度〉,讨论初期的宰相制度、内阁的形成、阁臣的任用、内阁的职权、票拟与批红。第六章〈明代中期的忧患〉,就宦官专权、土木之变、景泰御虏、夺门之变、宪宗与孝宗时代的政治、武宗之昏乱、世宗的迷信等史实,说出明代中期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情形。第七章〈晚明政治的败坏〉,从张居正的革新说到神宗的弊政、光宗熹宗的荒乱、平倭与援朝、东林党祸及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第八章〈明室之覆亡〉,叙满洲兴起、宁远之捷、流寇猖獗与崇祯亡国,并分析明室倾覆的主要原因。第九章〈南明之复国运动〉,记弘光之消沉、隆武之简朴、永曆之颠沛及鲁王监国,而以郑成功的光复事业作为尾声。各章内容,多取材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及孟森《明代史》诸书。末后附〈明代帝系表〉、〈大事年表〉、〈明代职官表〉。
【014】存萃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明代社会经济史论集》(第一至三集),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220页;344页;373页)
本书选辑1936-1967年间王崇武、吴、梁方仲、王毓铨、李光璧等学者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禹贡半月刊》、《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及《史学月刊》等学报上发表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史的论文共四十九篇之多,照原版影印而成,极便利治明史者参考。第一集十四篇,计有:王崇武〈明代之屯垦政策与井田说〉、〈明代民屯之组织〉、〈明代的商屯制度〉;赖家度〈明代农民的垦荒运动〉;陈诗启〈明代的工匠制度〉;吴〈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白寿彝、王毓铨〈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係〉;全汉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清水泰次着、王崇武译〈明代之漕运〉;童书业〈重论「郑和下西洋」事件之贸易性质〉;贾敬颜〈明代瓷器的海外贸易〉;李光璧〈明代西茶易马考〉;刘炎〈明末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初期市民运动〉。第二集收录十六篇,依次为:郭厚安〈略谈明初的屯田〉;方楫〈明代的军屯〉;王毓铨〈明代军屯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明代的王府庄田〉、〈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杨国宜〈晚明土地佔有关係的演变〉;傅玉璋〈谈谈李自成的均田〉;王守义〈明末农民军「均田」口号质疑〉;刘重日〈「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陈鸣钟〈试论明建国初年土地田亩户口赋役诸制度〉;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王毓铨〈明代的军户〉;何维凝〈明代之盐户〉;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第三集收有论文十九篇:洪焕椿〈关于明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问题〉;柯建中〈试论明代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係〉;方楫〈明代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史宏达〈明代丝织生产力初探〉;彭泽益〈从明代官营织造的经营方式看江南丝织业生产的性质〉;郑天挺〈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梁方仲〈明代「两税」税目〉、〈一条鞭法〉、〈释一条鞭法〉、〈明代十段锦法〉、〈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方楫〈明代治河和通漕的关係〉;吴缉华〈明代的海陆兼运及运河的濬通〉;方楫〈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陈得芝〈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两重任务〉;田静〈明代辽东的马市贸易〉;傅玉璋〈李自成起义军的商业措施〉;赵俪生〈论明末大农民军对货币财源的积累〉。
【015】黄开华:《明史论集》,香港:诚明出版社,1972年。(681页)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年间所写的七篇论文,凡数十万言,其中有关南京政制者两篇,分析晚明政治社会的有两篇,讨论黄梨洲的也有两篇,而字数最多、最为可观的,则是关于明代土司制度设施与西南开发的专论。各篇内容大略如下:(一)〈明政制上并设南京部院之特色〉考据有关资料,指出成祖迁都燕京以后并留南京部院,成为明代政制上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历史上所仅见,其存在亦自有实际之需要。(二)〈补明史南京七卿表〉补正史之所未备,按《明史.七卿表》所列,尽属北都七卿,本表则详列南京七卿的更替,据此亦有助于观察中枢人事的动向。(三)〈明代土司制度设施与西南开发〉探讨明代统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制度与政策,按土司制度是奠定开发西南少数民族的基础,此文资料丰富,整理排比,用功非浅,相信是目前研究有关问题最详尽的着作。(四)〈晚明寙政促致社会经济崩溃之剖析〉讨论明室败亡的关键所在。(五)〈晚明科举与士风颓败之探讨〉指出晚明的科举制度非特无助于学术政治,转成败坏人才之具。(六)〈读《明夷待访录》书后〉就《明夷待访录》一书,综述黄梨洲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思想、科举取士等各方面的意见。(七)〈明遗老黄梨洲之史学〉专论黄梨洲治史的成就及其影响编修《明史》的大概。
【016】李光涛:《明清史论集》(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748页)
本书辑录作者二十年间在《学术季刊》、《东方杂誌》、《大陆杂誌》等杂誌上所发表的论文凡五十二篇,内容主要关于两方面:一是明代与朝鲜的关係,作者利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资料,就个别的问题加以考证;另一是明清之际的史事,因明代覆亡、清朝代兴的关键原因,官书向无纪录,而汉满民族的交涉,官书隐而不载、或载而不实者,所在多有,作者引用内阁档案资料,究明若干史事的真相。引文中不乏贵重资料,考证亦详。作者对明清两代档案文献之研究,用功颇勤,凡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均尽量予以摘录。
【017】孟森:《明清史论着集刊》(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34页)[另台北世界书局有翻印本]
本书收录论文四十四篇,大约可分为两类:一为历史事实的论述,一为文献资料的考订,主要集中于满清入关前后事蹟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曾在报刊上发表,或曾收于《心史丛刊》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少数则为未刊稿。属于明史範围的,有〈建文逊国事考〉、〈万季野明史稿辨诬〉、〈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明烈皇殉国后纪〉、〈任民育〉、〈南明永曆帝致吴三桂书跋〉、〈后明韩主〉、〈三朝辽事实录评〉、〈崇祯存实疏钞跋〉、〈传钞本黄景昉国史唯疑跋〉、〈书明史钞略〉、〈书樵史通俗演义〉、〈重明遗民传序〉等十余篇。书首有商鸿逵的〈编辑说明〉,指出「着者是一个旧型的历史学者,其在学术工作上的成就,受了他的立场、观点和治史方法的很大的限制。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他在若干具体事情的看法上也自有其精到的、敏锐的地方。」编辑本书时,除了考虑文章的内容对现今的研究工作有无参考价值外,还特别注意暴露政治压迫和对封建统治者内部矛盾的着作。台北世界书局翻印本合订为一册,对〈编辑说明〉有所删改,着者所撰其他有关历史的文章附目亦削去后半。
【018】苏同炳:《明史偶笔》[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125页)
本书辑录有关明史的论文四篇,佔全书主要篇幅的,一是〈明代相权问题研究〉,阐述洪武初年的君权与相权、内阁、票拟与批红、相业与相体、明代宰辅职权的演变等等;另一是〈明代的邸报与其相关诸问题〉,记明清两代的邸报,评述《万曆邸报》并对其作者问题提出商榷。此外,还有〈论台湾外记中的郑芝龙史事〉和〈沈光文的出身考〉两篇短文。
【019】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655页)
作者此书收录有关明清两代史事、政制及史料考证的文章共二十余篇,凡数十万字,分作五卷:卷一以论述明代制度为主,计有〈论《祖训录》所记明初宦官制度〉、〈论《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论明初的四辅官──并论明初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及东宫官属之平驳诸司启事〉、〈读皇明典礼〉、〈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诸篇。卷二探讨明律,有〈《大明律诰》考〉、〈律解辩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三篇。卷三论考明代史料:〈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附〈今存明神宗实录为初修本说〉、〈明末实录书成腾写四份说〉、〈明外史考〉及〈续记〉、〈读明史王艮传〉、〈《明史考证逸》纠谬〉。此外,卷四〈论明初北元君主世系〉、〈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等篇讨论满清史事,卷五则辨析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史事。
【020】李光璧编:《明清史论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94页)
本书辑录探讨明清两代政治、社会、经济各面的论文十八篇,有关明代及明清之际史事的约佔三分之二,内容围绕着以下几个重心:(一)明代土地及田赋制度──赖家度的〈明代土地佔有关係和赋税制度的演变〉综论明初民田和官田的性质、明代皇庄庄田扩张的影响和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述要〉说明粮长制设立的目的,粮长的职责及其所享有的特权,制度的演变等。(二)明代的手工业生产──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概述明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丝织和棉织技术的提高,烧造和矿冶的进展,造纸和印刷业上的成就;贾敬颜的〈明代景德镇的瓷器和松江的棉织业〉则就瓷器及棉织业的代表性产地加以探究。(三)明末农民起义问题──李光璧的〈明代农民大起义〉略述农民起义的扩大和发展,李自成颠覆朱明王朝的经过,张献忠的建国和失败等;董玉瑛的〈有关明末农民起义流动作战的一些问题〉剖析流动作战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它本身所具备和创造了的条件,其表现及缺点等;马少侨的〈明末武冈人民的反藩役斗争〉记叙崇祯末叶武冈人民反对岷王企修建王城之役而掀起的武装事件。(四)明清民族关係及抗清运动──李文治的〈晚明统治阶级的投降清朝及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斗争〉强调吴三桂的投敌给满清打开侵略之门,文武汉奸的投靠对清朝统治中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以前农民军坚持反封建压迫的斗争是正义的,而华北及中原广大地区沦陷后他们把斗争目标转向清朝,是符合广大汉族人民要求的;李光璧、赖家度的〈清朝建国及天崇时期的侵明战争〉探讨明朝和女真各部族的关係,努尔哈赤的建国和明廷对「辽事」的失败;而记述满清入关前后各地人民抗清情形的,有赖家度〈一六四五年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杨宽〈一六四五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五)明代科技问题──燕羽的〈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两篇分别讨论明代两位科学先驱者的生平及他们的代表作。
【021】包遵彭编:《明史论丛》(十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
这套关于明史研究的丛书共有十册,各册标题依次为:一、《明史编纂考》;二、《明史考证抉微》;三、《明史考证逸》;四、《明代政治》;五、《明代土司制度》;六、《明代边防》;七、《明代国际关係》;八、《明代经济》;九、《明代国际贸易》;十、《明代宗教》。除了第三册全本及其他各册中少数文章是清人所撰之外,收录的多是近数十年来较为出色的论文,每册并有编者的简要〈导论〉。在明史研究的範畴中,这套网罗了近百篇专论的大规模论文集,是很方便参考的。不过,内容的编排和论文的选择等,似未经过严格的考虑,例如部分作品的撰写年代过于久远,或者所论过于琐细,以致整套丛书予人参差不齐的印象;而且,编者若能有效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比较,则更能说明出所选论文的价值所在。详细内容,可参阅各册的提要。
【022】赵令扬:《明史论集》,香港:史学研究会,1975年。(88+34页)
本书是作者把发表在各学报上有关明史研究的论文,照原版影印辑录而成,共收论文七篇:(一)〈论明代之宦祸〉综论明代宦官为祸政事的经过,指出自太祖、建文之严御宦官至成祖宠任宦官,为明政一大转捩点。至英宗时终发展为一代之祸。明之衰亡,乃宦祸所致;而宦祸之兴,则为士大夫与宦官勾结及党争所促成。(二)〈论南明弘光朝之党祸〉记述崇祯殉国后,南下诸臣不思合力救国,反而继续加强党争的情形。(三)〈记明时中国人在东南亚之势力〉概括明代华侨活跃于东南亚的状况,认为明初至宣德是全盛时期,正统至正德期间是奋斗时期,嘉靖至崇祯则是与欧人对抗的时期。(四)〈明宪宗朱见深之婚变〉考查宪宗因宠爱万贵妃而废后一事的经过,并反映宦官专横的情形。(五)〈记明代会同馆〉分析明代会同馆(招待外国国王、王族和使节的机构)的职务及对外交、贸易、文化等活动的影响。(六)〈论明太祖政权下之知识分子〉探讨明太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七)〈李贽之史学〉阐述李贽所撰《藏书》、《续藏书》及其「六经皆史」的观点。
【023】李文治:《晚明民变》[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之23],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225页)[香港远东图书公司翻印本]
关于晚明民变问题有不少研究成果,本书是较早期的着作之一,其内容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是着眼于民变之兴衰演变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影响等,「力避前人之隐讳,据实直陈。」作者认为,晚明民变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天启七年(1627)至崇祯六年(1633),是初起时期;(二)崇祯六年(1633)冬至十七年(1644)春,是极盛时期;(三)崇祯十七年(1644)夏以后,是渐衰时期;(四)隆武(1645-1646)、永曆(1647-1661)两朝,是转变为民族斗争的时期。书中各章亦依此分期编排:第一章〈晚明社会〉交代当时的背景,第二章〈民变初起时期〉,第三至第五章〈民变极盛时期〉分述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的史事,第六章〈民变渐衰时期〉,第七章〈转变为民族斗争时期──归明御清〉。此外有附录十一则。
【024】赖家度、李光璧:《明朝对瓦剌的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58页)
明代到了正统年间(1436-1449),政治日趋黑暗,军队也腐败起来,边防鬆懈。正当这时,在阿尔泰山山麓的瓦剌部,以武力兼併了蒙古高原上的许多部族,成为元朝以后最强大的蒙古帝国。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纠合诸部大举犯边,大败明朝军队于土木堡,并俘掳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之变」。瓦剌随又进兵包围明朝的京师(北京),以于谦为首的明朝抗战派官吏,在新皇帝(景帝朱祁钰)的信任及人民的支持下积极抗敌,终于翌年(景泰元年,1450)获得胜利,瓦剌送还英宗,并要求恢复「通贡」及「互市」的外交关係。本书叙述瓦剌进攻明朝、及明朝抗战的经过。第一节〈绪论〉、第二节〈明朝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节〈明朝北方边防大势〉、第四节〈瓦剌的兴起和南侵〉,对明初内外局势有明白的介绍。第五章〈土木之变〉记英宗亲征被掳、明师溃败的情形。第六节〈于谦的保卫京师〉、第七节〈明朝对瓦剌斗争的胜利〉记述爱国主义者动员救国的经过。最后第八节〈简短的结论〉指出「土木之变」暴露了明朝统治者的腐朽与昏庸,而「京师保卫战」则表现出明朝军民的爱国热诚。全书约三万五千字,文笔浅易,是一册普及性的读物。
【025】赖家度:《明代勛阳农民起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5页)
本书阐述明代中叶湖北勛阳一带地区农民两次反抗残暴统治的运动,书分六章:(一)〈明代土地的高度集中〉;(二)〈农民离乡往哪裏去〉;(三)〈关津和禁山政策〉;(四)〈勛阳农民第一次起义〉;(五)〈勛阳农民第二次起义〉;(六)〈广大山区的开发〉。前三章分析其时代背景,后三章论述其经过及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026】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160页)
本书的中心要旨,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首述由于先有外贼之煽乱,次述内贼之因势而起,终之则是所谓『流贼又为清人造时势』,而明季中国之亡,即亡于此。」全书分成三编:上编〈流贼的来源〉,分述〈流贼因辽事而起的远因〉及〈流贼蜂起的原因〉(白莲教、逃丁、边兵、驿卒、矿徒、饑民);中编〈流贼的燎原〉,分为〈贿赂公行〉、〈权奸误国〉、〈兵不成兵〉(冒饷、纵贼、害民)、〈乡兵〉和〈内外交讧〉五章;下编〈流贼的灭亡〉,分述〈李自成之陷都〉、〈多尔衮入关后对李自成的战争〉、〈张献忠史事〉及〈李定国之誓扶明室〉。徵引资料详尽,惟分析则嫌薄弱。
【027】方宏孝:《明末流寇纪实》,台北:文景出版社,1970年。(122页)
作者综合前代所撰正史野史及日记笔记诸书中有关记载,编着而成本书,旨在反对「把明末流寇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之流,写成所谓正统的民族英雄。」内容分为三篇,即〈明末流寇崛起经过〉、〈流寇张献忠作乱纪实〉及〈流寇李自成祸国纪实〉。
【028】张天佑:《宋明史研究论集──宋明衰亡时期》,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212页)
本书收录的五篇论文,都是有关宋明衰亡时期的研究,属明史範围的有两篇:(一)〈明末流寇兴起原因的研究〉分别从远因(国内外用兵的消耗、明末的政治、明末的社会、流寇的渊薮──陕西)及近因(流寇因辽事而起、流寇蜂起的几个来源)两方面加以探讨;(二)〈论流寇的炽盛与明的覆亡〉阐述政治恶化、崇祯帝处置失当及明廷因招抚、攻伐(催战致败)和政策纷歧(剿抚无方)以致亡国的情形。
【029】胡秋原:《复社及其人物》[中华杂誌丛刊],台北:学术出版社,1968年。(166页)
复社是崇祯元年(1628)张溥等结合各地文社而成的一个复兴学术和救国团体,企图通过舆论和科举考试制度以改革政治,与明末清初的学术和政治有重大关係。本书是作者对于复社的两个研究之一,讨论复社的政治运动。第一章〈明代政治:帝权、八股、闭关、太监〉、第二章〈明代学术思想:王阳明前后〉及第三章〈东林、阉党、经世之学、西学〉,旨在说明明朝专制政治之恶化与王阳明的自由思想运动,在万曆初期已经形成剧烈的冲突。作者把复社的救国运动分成三期:(一)是以文人从事政治救国时期;(二)明亡后,复社诸人首先以烈士的热血从事军事救国;(三)热血既尽,则以遗民的心血从事学术救国,与及深入民间的运动。第四章〈复社之起及其政治救国运动〉,第五、六章〈复社与南明诸王朝之抗清运动〉(上、下),第七章〈复社与清代学术及反清活动〉,即依此分期予以阐述。第八章〈十七世纪前后之中国与世界〉综论当时中国政治发展与世界局势的关係。附记:本书下篇题名《明清之际七大思想家》,论复社诸人的学术活动,无法觅得,未知已出版否?兹录其目次于下:(一)〈黄梨洲〉,(二)〈顾亭林〉,(三)〈王船山〉,(四)〈胡石庄〉,(五)〈方密之〉,(六)〈唐铸万〉,(七)〈颜习斋〉,(八)〈十七世纪中西学术之比较〉,〈跋:评章太炎梁启超二先生之所说〉。
【030】毛一波:《南明史谈》[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224页)
本书收录作者于1950-1964年间所撰写的论文十一篇,顺次如下:(一)〈浙闽公案与南澳公案〉;(二)〈鲁王抗清与明郑关係〉;(三)〈皇明监国鲁王圹誌考释〉;(四)〈南明大统曆〉;(五)〈南明武臣郑彩的事迹〉;(六)〈几件南明史实的研究〉;(七)〈郑成功的早年事迹〉;(八)〈郑清和议之经纬〉;(九)〈郑成功封王考略〉;(十)〈郑成功复台的历史意义〉;(十一)〈关于郑成功事迹的探讨〉。要之,其主旨係以郑成功反清复明之革命史迹为研究中心,而旁及有关各方面。
【031】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38页)
崇祯殉国、清兵入关后,明朝宗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建立了南明政权,领导抗清战争。虽然祇有短短的十余年间,但因有关记载极为紊乱,错综複杂,要对南明史事作出全盘的系统研究,是不容易的,本书就是这方面很难得的一部着作。谢国桢是研究晚明历史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根据他多年来搜集得的资料,用深入浅出的笔法写出,颇值得重视。
全书编排如下:(一)〈明季社会背景〉;(二)〈农民大起义与清兵的入关〉;(三)〈人民扶持下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四)〈大江南北的义师〉;(五)〈冀鲁豫义军的兴起〉(六)〈浙中的义师与鲁王监国于绍兴〉;(七)〈长江中游的义师与闽中建立的隆武王朝〉;(八)(九)〈西南建立的永曆王朝〉;(十)〈郑成功、张煌言所领导的义师,及郑成功攻克台湾〉;(十一)〈全国人民继续不断地展开反清运动〉。最后〈结束语〉指出南明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外族入侵,各地人民包括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都参加了抗清战争,主力是农民军,而地主阶级组织的义军也发挥了一定的力量;第二,南明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三,但在封建社会内,有英勇的人民群众,也有腐朽的统治阶级,二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第四,明朝的宗室藩王,无论弘光帝、永曆帝和鲁王,都属于明朝统治阶级中腐朽阶层中的人物,不信任群众及开明的官僚仕绅,因之南明政权得不到中兴,恢复的事业终归于失败。书末并附〈大事年表〉。
【032】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42页)
本书分为两编:上编〈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叙述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拔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的组织、管理监督及作用等。下编〈明代军屯上的生产关係及军屯的破坏〉主要讨论的内容有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的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以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作者认为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佔夺等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全书最后以军屯演变的必然归宿──军田的「民田」化而告终。徵引资料颇为翔实,惜分析尚嫌不足。
【033】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244+200页)
本书是沈任远执笔编写,而由陶希圣指导与校阅。上编〈明朝政治制度〉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略论明代兴起及衰亡的经过和因由,概述明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演变与得失;第二章〈中央政府〉,第三章〈地方政府〉,第四章〈仕途〉,第五章〈文官制度〉,分立条目予以阐述,举凡有关政治制度者,均有涉及。是书所引用的资料不少,纲目清楚,颇可参考。下编〈清朝政治制度〉因属清史範围,介绍从略。
【034】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324页)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太祖废相后,自然演变而成的制度。内阁初时本为一秘书性质的机关,以后渐掌大权,至清代更成为法定的中枢机构。本书是探讨这一问题的专论,共分七章:(一)〈绪言〉为全书纲领;(二)〈内阁制度之起源、演变及其影响〉综述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认为废相虽基于明太祖一己之意图,而内阁却产生于事实之要求;(三)〈内阁机关〉说明其组织及地位;(四)〈内阁之职责〉指出最初的规定和其后的事实并不一致,而且职责种类虽多,最后取决于皇帝的作风则一,故着重实际演变加以分析;(五)〈内阁职责之分析〉研究内阁与君主、六部及阁臣之间的权力关係;(六)〈内阁与宦官〉探讨宦官对内阁的影响;(七)〈结论〉检讨内阁制度之得失;书末附录〈明帝世系表〉及〈内阁大学士年表〉等。
【035】Hucker,CharlesO.,TheCensorialSystemofMing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66.(406pp.)
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一书专就有明一代的监察制度作系统性的研究,而特别注重明初及明末两个时期:第一期由永乐二十二年(1424)至宣德九年(1434),即仁宗、宣宗在位期间;第二期由泰昌元年(1620)至天启七年(1627)。作者认为,前者是监察制度活动的平静时期,而后者则是监察制度的动荡时期。全书分为七章,虽属专题研究,但对于明朝政治、党争、内忧、外患等,均有清楚的叙述。附:此书有赵令扬撰书评,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卷1期(1969年9月)。
【036】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岫庐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246页)
明代专制,甚于前代,本书从明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探讨,剖析明代兴衰之本源。〈绪论〉指出政治多由因袭与演变而成,因袭是继承前代遗制,演变则为配合本朝需要。且演变之趋势,在人的方面,莫不由近臣变;在组织方面,莫不由幕僚单位变为国家机关。明代亦大抵如是。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统治主体〉首述皇帝的位号,对国家和宗室后宫的大权,以及在天子身边的辅弼(三公、三孤、尚宝司、翰林院);次述太子监国及辅佐太子的机构。第二章〈政务机构〉主要阐论内阁的组织、权责及任免,内阁与天子、部臣、翰林院的关係;对六部、六科给事中及「廷议」亦详加说明。按:明代辅天子决大政之机关,「草诏」者有翰林学士,「拟旨」者有内阁,「抄驳」者有「科臣」(六科给事中),而「议覆」机关则为六部。第三章〈监察机关──都察院〉分析明代监察机关的组织及权限,人选与陞迁等问题,并略予评述。第四章〈业务机关〉(附文教部门)条录宗人府、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僕寺、鸿胪寺、太医院、钦天监、国子监的组织和职掌等项目。第五章〈侍卫机关〉列出「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司)与「女官六局」、「宿卫」诸制,兼及宦官专权之因由。最后,作者在〈结论〉中认为明代的政制与制风,弊多于利,损多于益,但亦有足以称道者,例如明代无后妃、外戚干政之弊,盖由于太祖立法过严;太子宫僚,如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员并不专设,而以政府官兼领,使宫、府一元化,不发生嫌隙等等。
【037】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香港:东方学出版社翻印本。(253页)
黄册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自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全国编制黄册起,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最后一次编制黄册为止,前后二百六十余年,基本上与明朝相始终,且又曾经在全国普遍推行,对于明代经济史、政治史以至文书档案工作的历史方面,黄册制度的研究都是颇为重要的。本书是探讨明代黄册制度最为详细的专着,对于黄册制度的具体内容、建立经过,与及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和最后败坏的经过、原因等等,均予清楚阐明。书分五章:第一章〈黄册制度的形成及其内容〉记述其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内容;第二章〈黄册制度建立初期所起的作用〉讨论黄册制度的社会基础,明初对户政的整顿,黄册制度与里甲制度的关係,军黄册与民黄册,黄册制度对明初恢复经济和巩固明王朝政权的作用;第三章〈黄册的管理工作情况〉说明黄册的保管、整理和利用工作,及推行黄册制度的经费问题;第四章〈从黄册制度看明代官僚政治〉写出推行黄册制度时官员贪污舞弊的严重情形,黄册库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及其与黄册工作的矛盾;第五章〈黄册制度的瓦解〉分析黄册制度败坏,赋重役繁、负担不均的状况,户籍不明及实征文册的出现,一条鞭法的实行与黄册制度的瓦解。书后附录有关的统计表。附此书有王思治撰书评,载《历史研究》1962年3期。
【038】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香港:实用书局重印本。(192页)
本书收录着者所撰论文六篇:(一)〈明代徽州庄僕制度之侧面的研究〉;(二)〈明清时代永安农村的社会经济关係〉;(三)〈清代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四)〈闽清民间佃约零拾〉;(五)〈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六)〈明清时代福建佃农风潮考证〉。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农村社会经济构成部分,一是关于阶级斗争部分。着者认为明清时代的社会性质,尚属于封建制度的範畴之内,但因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业已存在,所以它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前期的封建社会。上述各文,旨在提供有关资料及着者看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
【039】康成懿编着:《农政全书徵引文献探原》,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年。(40页)[香港翻印本附于《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后]
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典籍中一部规模宏大、徵引繁博的农书,但因未经徐氏本人作最后定稿,所以内容有待整理的地方颇多。康成懿此书分为〈前言〉、〈从核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文献探原一览〉及〈小结〉四部分,核对《农政全书》所徵引的文献,并对引述错乱及混淆之处,作了若干整理工作。
【040】尚钺:《中国资本主义关係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280页)[香港:
波文书局翻印本加《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副题]
中国社会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历史学者长期争论的一大重心。尚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驳斥「资产阶级学者」的看法,在〈作者的话〉中,有清楚的阐述。本书收论文三篇:(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指出「明代,特别是明末三五十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开始起着本质的变化」,因而重视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出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并分析它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二)〈清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停滞、变化和发展〉讨论明末经已存在的生产关係在清代的演变。(三)〈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研究十七到十八世纪中国出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上述问题的探讨。
【041】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香港翻印本。(357页)
本书是讨论有关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的专集,除尚钺的〈序言〉外,收论文四篇:(一)韩大成:〈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论明代中国资本主义关係之萌芽及其增长;(二)王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产生及其作用〉,通过对一条鞭法的研究,探讨明代赋役制度之变化;(三)黄佩瑾:〈关于明代国内市场问题的考察〉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四)李之勤:〈论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则论述清代的经济问题。
【042】薮内清等着,章熊、吴杰译:《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澳门:玉文出版社翻印本。(235页)
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十八卷,叙述中国古代饮食、衣服、染色、製陶、採矿、冶炼、兵器、舟船、纸墨、珠玉等事物的生产和製造,是探讨古代农工技术的卓越着作。现代日本学者薮内清辑录有关的专题论文十一篇,并附《天工开物》的日译和原文,彙为《天工开物的研究》一书,于1953年出版。章熊、吴杰把该书的专题研究论文译为中文,而成本书,不但介绍了日本学界的研究情况,亦有助于加深对《天工开物》的认识。
首先,薮内清〈关于《天工开物》〉一文说明《天工开物》的重要性以及对日本产业技术所起的作用,分析该书的内容,并指出其优劣点。该书所述,遍及全国各个产业部门,但主要取材于农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江西省;书成于明末内忧外患之时,但宋应星还说「幸生圣明极盛之世」。大岛利一〈《天工开物》的时代〉对此有所解释,认为明末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变化,且江南地区财富相当集中,在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凡此,都使宋应星在思想上具有一种感性认识,觉得当时所处的社会是「极盛之世」。文中且就明末政治社会、白银的流通、农村的手工业和都市的产业等问题略加论述,以进一步说明《天工开物》编写的时代背景。天野元之助〈《天工开物》和明代的农业〉特别说明《天工开物》记述的有些事物和生产技术,从古到今,还继续使用。篠田统〈明代的饮食生活〉简略介绍当时的主食和副食,然后就《天工开物》本文中有关食盐、砂糖及其他调味品等部分,加以注释。太田英藏〈《天工开物》中的机织技术〉说明养蚕、机织和各种织物技术等等。木村康一〈中国的製陶技术〉阐释製陶技术的变迁,指出《天工开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很贵重的,但也有不少错误。吉田光邦〈《天工开物》的冶炼、铸造技术〉论述银、铜、铁的冶炼,并与日本的情形作一比较,同时亦涉及铸造技术的问题。木村康一〈纸和墨〉分析製纸和製墨的原料及技术。薮内清〈关于粮船〉叙述明代遭运与粮船的构造。吉田光邦〈明代的兵器〉就《天工开物》中记述的兵器如弓箭、弩(机械地发射箭的弓)和各种火器加以考察。薮内清〈珠玉考〉把有关真珠、宝石、玉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研究。凡原文引书未注明出处的,译者都参考有关材料,作成译注加以补充。总括来说,本论文集的内容着重于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对《天工开物》作出了整体的评价,说明其时代背景,亦就明末政治和经济的情况加以分析。第二、结合着近代中国农业、工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说明和补充,指出《天工开物》的现实性。第三、结合着现代科学的分析,说明宋应星特别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用观察试验的方法从事实践,一反明代学术崇尚空谈的态度。第四、指出《天工开物》中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不过,〈译者前言〉指出书中还有个别观点不正确和有些问题没有很好说明的地方,例如〈《天工开物》的时代〉的论点和近年中国史学界讨论资本主义萌芽的意见有若干距离;〈关于《天工开物》〉考证版本和出版年代的问题,但因未见原刊本,所以还是存疑未决。
【043】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183页)
中国的官手工业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生产部门,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本书收录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五篇,对明代官手工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作了概括的叙述。(一)〈明代商品货币关係的发展和官手工业的演变〉(代序),阐述明代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流、对外贸易与国内外经济联繫的加强,货币关係的发展,官手工业的演变及其局限性等。(二)〈明代官手工业的组织〉分述工部、内府监局、户部和都司卫所、地方官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官手工业的监察和刑事的组织等。就个别问题加以探讨的,则有(三)〈明代的工匠制度〉、(四)〈明代官手工业物料的供应和管理〉、(五)〈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
【044】何冠彪:《元明间中国境内蒙古人之农业概况》,香港:学津书店,1977年。(75页)
本书为一专论,分析元明之间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从事农业的情形,结构如下:一、〈引言〉;二、〈HenrySurruys对蒙古人从事农业的意见〉;三、〈元代蒙古人的农业经营〉;四、〈明代中叶以前境内蒙古人的农业情况〉;五、〈结论〉。除上溯蒙古人的农业起源外,又讨论到明朝统治境内对蒙古人之政策,与及蒙古人与「靖难之役」、「阉宦之祸」、「流民之变」等的关係。
【045】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297页)
本书是作者所撰《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及《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二书的续编,概述宋元明三代经济史,共分八章。第一章为总叙,讨论经济领域重心向东南移动、北部国防线的丧失及其影响、辽金元统治下之经济逆转;以下七章分述农业、手工业、货币、商业、海上对外贸易、土地与农民之关係、赋役,分别从不同的重心扼要地介绍和阐释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是一册颇值得重视的概论书。附:本书有冯汉镛撰书评,载《史学月刊》1957年12期。
【046】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48页)
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与里甲制度有密切的关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强调它「亦是朱明封建政权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首先在江浙一带设立这一制度,其用意「是便利明帝国田赋的徵收,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通过大地主阶级的协助来巩固帝国政府对农村的统治。」正文分成四章,对于粮长制度产生、演变和破坏的过程,有详细的论述:第一章〈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追溯这一制度出现前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指出其设立目的在于免除吏胥的侵吞、取缔揽纳户及「利便官民」,换言之,是为了保证充分提供给国家最主要的财源──田赋,但也带有照顾纳粮小户的用意在内。第二章〈粮长的职务和特权〉,说明粮长的特殊地位,除了主持区内田粮徵收和解运的正常任务外,还有许多临时任务(如管领乡民往他处开荒)和附带任务(对老百姓进行封建主义的劝导教化,检举不法官吏和「顽民」)等,甚而包揽地方事务,掌握乡村裁判权。又享有法定的特权,犯罪判罚远较平民为轻,自死刑以至流、徙,皆得纳款赎罪。第三章〈粮长制的演变〉,首先徵引有关记载,证明一般以为粮长制通行于全国,以及税额一万石之区设立粮长一名,其实都是不正确的。进而剖析粮长制的演变情形:粮长的任期是从长到短,粮长的职务是从一人包揽到数人分工甚而数十人朋充,粮长的社会地位则从「赫如官府」没落成为痛苦的差役。第四章〈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对人民的祸害〉,从田赋收入的增减说到粮长社会地位的升降,以及国都北迁后粮长经济掠夺方式的改变,附带阐明当时社会经济的变动概况和它所给予粮长制度的影响;并申论粮长制对于社会尤其是人民的祸害。
【047】蒋孝瑀:《明代的贵族庄田》,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177种],1969年。(95页)
明代立国以后,耕地兼併集中的情形日见扩大,少数勋贵商人佔有巨大的耕地,将田土租给贫农佃种,但佃农终年勤劳,缴去高额的租课之外,已所余无几,既无能力从事生产技术的改进,而耕地过度使用、政府税额加重和吏治逐渐败坏,均促使农民大量逃亡,农业生产力更形萎靡。本书以明代的贵族庄田为中心,探讨土地兼併的扩张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第一章〈明初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略述明初移民垦荒与屯田、整理土地和田赋等措施,使社会经济渐趋繁荣的情形,附论明代的赋役制度。第二章〈明代的庄田及其种类〉,记叙明代庄田的发展,又以佔有者的身分区划其类别为皇庄、贵族庄田、中官庄田及寺观庄田四种。第三章〈贵族庄田的建置及扩张〉,分析在贵族庄田中佔庞大比例的亲王庄田和勋戚庄田的来源。第四章〈贵族庄田的组织及其地租〉,从经营方式、佃种人户、佃户义务、庄田乃粒(贵族庄主向庄田种人徵收的地租)等问题加以申述。第五章〈庄田对明代社会的影响〉,指出土地被广泛地兼併后,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生产,国家一方面在田赋和徭役的收入和供应上减少,另方面由于广大的农民破产和流亡,促使赋役制度陷于紊乱,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进而侵蚀了卫所兵制的军饷来源,削弱了国家防卫的力量。第六章〈结论〉就上述各方面作一综合性的总结。书末附录(一)《实录》中关于太祖朝垦田面积的记载;(二)洪武弘治万曆三朝全国分区田地面积及其升降之百分比;(三)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分区秋粮米实徵数及其百分比;(四)明代藩王表;(五)洪武隆庆间田亩及户口总数表;(六)明代历朝全国赋米麦实收平均数及其升降百分比;(七)嘉靖隆庆时太仓银收支比较表。
【048】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348页)
元代的海运兴盛,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条件之一。明朝开国后,定都金陵,与北方军事地区的联繫,仍然要依靠海运。成祖时重新修濬元代所开的会通河,凿深加宽,自此南北运河遂起了巨大的作用。首都北迁后,政治与经济两大重心分立的状态,惟赖运河沟通。因此明代海运与运河,实在是承先启后的大业。本书对于两者的兴衰,广徵史料,详加申述,考证亦繁,是探讨明代经济发展的一本翔实的专着。第一章〈引论〉概述元代海运的情形,作为展开正题的基础。第二章〈明代开国后的海运〉讨论明初海运的主要地区和粮饷的数量,明初对倭寇的讨伐与海运基础的建立,明初屯田成功与海运的废止。第三章〈明代政治重心的北移与南北转运的重建〉详析明成祖向北方的发展与南北转运的建立,永乐前期海陆兼运中的海运和陆运,并从海陆兼运的数量看北方漕粮的需要,进而讨论永乐中期运河的濬通。第四章〈明代繁盛时期运河的作用〉指出不但江淮财赋可藉运河大量输送北方,成祖定都北京后,两京官员军民商旅等,也可由运河往来沟通。本章重心:明代定都北京与运河的畅通;仁宗之治与运河安流、支运兑运并行的情形;正统、景泰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天顺、成化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及漕运规模的制度。第五章〈明代中兴时期的运河及黄河改道〉主要阐论弘治时代丘濬主张海运河运并行的看法,张秋运河的修治及黄河改道南流合淮河入海的经过,孝宗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及各地漕粮的徵收。第六章〈明代衰落时期运河的危机〉叙述正德时代运河上的漕运与黄河北徙,嘉靖、隆庆时代运河上的漕运、运河的厄运以及恢复海运言论的兴起。第七章〈明代河运时期的海运〉探讨明代饷辽东和蓟州短距离的海运,嘉靖、隆庆时代开胶莱河通海运之议,由江淮达北方海运重新恢复和废止。第八章〈明代乱亡时期海运河运的徬徨〉,万曆初年开泇河通运河之议的兴起和开胶莱河通海运之议的再兴,中期开泇河通运河前后的情形,万曆时代运河上的漕运,明代亡国前夕的南北转运。第九章〈附论〉强调明代废止海运在经济、国防方面都有不良的后果,甚而严重地影响到以后中国的发展。书末附〈明代海运及运河图〉以便参考。
【049】星斌夫:《明代漕运研究》,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517页)
本书共分八章:(一)〈明代漕运法的发展〉;(二)〈明代漕运运营机构〉;(三)〈明代漕运的民运组织及其营运〉;(四)〈明代漕运的军运组织及其营运〉;(五)〈漕运法的发达与耗米、脚米问题〉;(六)〈漕运法的发达与仓廒的角色〉;(七)〈河运期的地方性海运〉;(八)〈河运期的江南海运〉。〈结语〉讨论清代漕运的展开,附录〈预备仓的盛衰与社会〉及〈明代的塘长──特别以松江府为例〉。
【050】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展开》【明代徭役制度的展开】(日文),东京:东京女子大学学会[研究丛书4],1967年。(219页)
本书分为两章:(一)〈明初徭役制度〉包括均工夫里甲制等;(二)〈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展开〉包括徭役法与里甲正役的演变、民壮、驿传等。附论〈明代华北役法的特质〉。
【051】园田一龟:《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二册(日文),东京:国立书院,1948年;《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续篇》,东京:东洋文库,1953年。(280+401页)
本书是一用力之作,就有关明代建州女直史事,详加考证和探讨。正篇分为六章:一、序论;二、建州卫与同左卫之滥觞;三、建州卫与朝鲜之轧轹;四、建州左卫之西迁;五、建州三卫之东迁;六、毛怜卫女直之朝鲜侵寇。除作一简略概观外,举凡建州女直之特质、三卫酋长之世系、研究史料之选择等,均有所论述。《续篇》分成八章,依次为:七、明军之征伐建州;八、李满住遗孽之蠢动;九、明军之再征建州;十、建州女直与朝鲜之新关係;十一、建州女直之衰颓;十二、建州三卫之消灭;十三、南北两关之兴废;十四、结语。并附全书英文提要。
【052】张奕善:《明代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係》[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64年。(127页)
马来半岛上的国家,见于明代史册的,有彭亨、丁机宜、满剌加、柔佛、吉兰丹诸国,其中以满剌加与明代的关係最为密切。明代以前,中国与马来半岛诸国的政治关係很少,至明朝兴起,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都显得空前密切和频繁。由明成祖时开始,直到葡萄牙的炮火摧毁了马来王国,中马关係便黯然中断。中国势力退出马来亚,形势遂为改观。可惜当时中国昧于国际情势,缺乏地理常识,没有採取积极性的措施,后来中国受到西方势力的侵扰,亦多少与此有关。本书为一毕业论文,内容如下:(一)〈前言〉;(二)〈明代以前的中马关係〉;(三)〈明代的中马关係〉;(四)〈朝贡形式下的买卖与华人流居海外〉;(五)〈后记〉。末后附〈英文提要〉。除徵引原始资料外,并参考若干有关中外交通史及马来亚史的着作,详于记叙,惜缺乏综合性的论述。
【053】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新一版。(114页)
明代对南洋各国及日本、印度、阿拉伯诸国的海外贸易是很发达的,在中国海外贸易的历史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的萌芽;另一方面,南洋社会也起了很大的转变,即欧洲殖民国东来所引起的一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底下,明代的海外贸易,既是基于长久的历史传统上继续发展起来的,但亦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值得重视。本书概括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过程及有关的问题。第一章〈引言〉旨在阐释明代海外贸易的活动範围、基本性质、对当时中国及南洋的社会发展起了甚么作用等等。第二章〈明代社会经济概况〉论述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并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变化。明代海外贸易的活动,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专制政权所控制的海外贸易,以「朝贡关係」的贸易形式出现;另一是私人进行的海外贸易。第三章〈明代的「海禁政策」与专制政权直接控制下的海外贸易〉将「海禁政策」与「朝贡关係」下的海外贸易,结合起来全面性的分析与叙述。这一类贸易始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宣德间达于极盛,而在正统初年至正德初年的时期内,逐渐呈现衰落的现象,至嘉靖时更见衰微,终于隆庆初年部分的开放了海禁,允许私人的海外活动。作者认为,促使朝贡关係的海外贸易日趋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分割了南洋,使南洋各国与中国的朝贡关係不能保持;此外,亦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的海外贸易必然随着发展起来,突破了专制政权对于海外贸易的控制。第四章〈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活动和发展〉讨论在明代海外贸易中佔最重要地位的私人活动,包括封建地主经济所经营的海外贸易以及大小商业资本家所进行的海外贸易,并指出私人海外贸易除基本上为封建制度服务外,还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机能。第五章〈明代海外贸易在中国与南洋关係的构成中所佔的地位〉,认为中国与南洋的关係主要建立在经济的互助合作上,对南洋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第六章〈简短的结论〉综合作者的整体看法。总括来说,本书简明扼要,对明代海外贸易的论述,是颇为全面的。
【054】陈文石:《明洪武嘉靖间的海禁政策》[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20],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176页)
明太祖洪武初年,因鉴于海盗横行,且勾结倭寇为祸,故加强海防措施,并实行海禁政策;同时为了易于管制外舶往来,而有贡舶贸易制度的设立。本书论述明代初期的海禁政策及相关问题,至嘉靖年间(1522-1545)为止。〈前言〉就明代海禁政策作一整体性的论述,亦为全书中心意旨所在;第一章〈海禁政策与海盗倭寇的关係〉阐述海防措施与禁令颁行的因由;第二章〈海禁政策下的贡舶贸易〉说明贡舶贸易的形态与及所引起的问题;第三章〈海禁政策下成宣时代的王室海外贸易〉分析成祖向南洋活动的动机及成祖、宣宗时代的王室海外贸易;第四章〈正德年间贡舶贸易制度的转变〉叙述成宣以后国人私贩活动日趋严重,贡舶贸易制度转变的经过;第五章〈嘉靖初年的海禁与葡日贡舶事年〉记葡萄牙商船事件、日本贡使雠杀事件及其后的海禁;第六章〈嘉靖中期的私贩寇乱及朱纨禁海经过〉分析这时期私贩活动突转猖獗的特色、地方经济条件的促成背景、海商转为海盗及掠寇情形、朱纨禁海经过及其失败原因;第七章〈嘉靖后期的私贩与寇乱〉叙述寇乱大起的经过,探讨其难以控制的原因,以及祸乱后朝野对于福建、浙江两地开禁或闭市的争论。书后附英文提要。照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原拟就有明一代的海禁政策作通盘论述,但嘉靖以后部分尚未整理就绪,致本书未能一气呵成,实觉可惜。
【055】徐玉虎:《明代郑和航海图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176页)
本书是作者继《郑和评传》以后的着作,就〈郑和航海图〉加以考证和整理。〈自序〉简述中外学者研究郑和七下西洋史事的大概。正文包括四篇论文,即〈郑和航海图绘製、内容及庋藏之经过〉、〈郑和时代航海术语与名词之诠释〉及〈郑和航海图中针路之考释〉(上、下)。附〈郑和航海图〉原图及今图各一幅。
【056】向达整理,茅元仪编:《郑和航海图》[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66页+索引45页)
本书除重印〈郑和航海图〉外,有长达十五页之〈序言〉,论述整理该图的情形,又附录〈郑和下西洋图〉及图中地名索引,并详略加解释。
【057】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国立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丛刊1],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75页+索引47页)
郑和所乘宝船为明代航海船舶之巨者,向为读史者所称,惟史载该船建造制度欠详,亦为读史者急欲考求之事。本书考证有关载籍讨论比对而成,凡五万余言,附图多帧。末附英文译文。
【058】SoKwan-wai.JapanesePiracyinMingChinaduringthe16thCentury.EastLansing:MichiganStateUniversityPress,1975.(251pp.)
本书探讨十六世纪日本对明代中国的海上掠夺,亦即明代的「倭寇」问题。书分六章,除〈导言〉中首先就有关的历史背景作一概略性的介绍以外,其他五章集中于分析倭寇的组成成份、走私问题、倭寇与政治、倭寇的盛衰等。另附一章介绍日本史事,主要乃根据《明史》〈日本传〉改写而成。但书中所提及的中国、日本、韩国人名、书名及论文名等,都没有附上原文,读者阅读时,颇有不便之感。在英文着述中,本书是第一本较为详细地探讨明代倭寇问题的专论。
【059】李光璧:《明代御倭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94页)
本书简要叙述明初至嘉靖时期倭寇侵扰中国沿海的情形、明朝对日本的交涉和御倭战争的经过。第一章〈绪论〉交待有关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洪武时期的倭寇和海防〉叙述明初对日本南北朝的交涉。实施海禁及整饬海防的概况。第三章〈永乐至正德时期的勘合贸易和御倭战争〉略述永乐时期对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交涉的经过,永乐十五年(1417)望海埚歼倭战,宣德以后的勘合贸易和倭祸的剧烈。嘉靖年间是明代倭寇为祸最烈的时期,第四、第五〈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上、下)为全书重心所在,首述「客军赴援江浙时期的御倭战争」,次述「人民群众奋起御倭和东南沿海倭寇的平定」,就此时期倭寇猖獗的由来、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抗倭获得胜利的史事,加以阐明。第六章〈结束语〉指出明代御倭战争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倭寇肃清,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通过长期战斗,锻炼出了一支以东南农民为主的新军,在此后巩固国防和援朝抗日的战争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页91)并强调其进步性与正义性。
【060】陈懋恆:《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229页)
本书综合有关记载,考订明代倭寇侵扰中国各省之史实,列为六部分:(一)〈倭寇之来源〉,分日本亡命、武人、失业人民、商贾及中国江浙失业人民、张士诚方国珍旧部、沿海称兵者、沿海奸民八类;(二)〈倭寇猖獗之原因〉,阐明日本之态度及入犯之背景;(三)〈沿海各省之倭祸〉,依地区及时间先后,列表长达七十余页;(四)〈倭寇之首领〉,简述重要首领十余人之事蹟;(五)〈倭寇之伎俩〉;(六)〈倭寇之勘定〉,分述城戍、战船、将帅、兵士;最后为〈结论〉。条目清楚,附图附表亦多,便于查阅。
【061】石原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师研究》,东京:富山房,1945年。(542页)
本书是作者所撰有关明末清初中国人乞师日本事蹟的多篇论文结集而成,分为正篇、别篇及附篇三部分:(一)〈正篇〉以乞师日本之研究为中心,加上九篇向琉球、台湾、南海、罗马诸地请援、招谕、贸易等问题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关係明将周鹤芝、冯京等及郑芝龙父子之日本乞师,其失败之原因,明末清初请援琉球、南海、罗马始末,郑氏招谕吕宋始末,郑芝龙之日本南海贸易等。(二)〈别篇〉包括与〈正篇〉诸问题相关的背景及概论性文章共六篇:〈明之兴亡与东亚诸国〉,〈日本民族之活跃与东亚政局〉,〈国姓爷北征始末〉,〈明末清初之南北经营〉,〈中兴实录与中兴伟略〉,〈朱舜水与向陵〉。(三)〈附篇〉收录论文四篇:〈关于元寇败因的一考察〉,〈清初源流海南岛始末〉,〈芦沟桥事变以来发表的日中关係之诸研究〉,〈日本乞师关係史料〉。末附〈着作年表〉。
【062】吴:《朱元璋传》,新中国书局,1949年;香港:传记文学社重印。(250页)
本书初稿写于1943年,原名《明太祖》(胜利出版社),至1947至1948年间大幅度改写,定名《朱元璋传》。内容分成六章:(一)〈小流氓〉;(二)〈红军大帅〉;(三)〈从吴国公到吴王〉;(四)〈大皇帝的统治术〉;(五)〈恐怖政治〉;(六)〈家庭生活〉;附〈朱元璋年表〉。引用资料均注明出处,较一般传记严谨,且文笔流畅,内容生动,除记叙朱元璋的生平并予以评价外,对明初史事和制度亦有清楚交代,是一册颇为难得的传记,也可以说是作者把二十年间所写数十篇关于明代史事的论文,用深入浅出方式汇合而成的结集。
【063】王仪:《朱明与李氏朝鲜》[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156页)
本书探讨明代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係,兼及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交涉概况。内容大略如下:(一)〈引言〉论述韩国历史与中日两国历史不易分开、韩国名称的由来、韩国战略形势的重要、中韩关係的渊源等;(二)〈朱明的兴起〉记叙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的经过;(三)〈高丽背元朝明〉记王氏高丽与中国的渊源及背元贡明的缘由;(四)〈王氏高丽对朱明与北元的两面外交〉阐述高丽亲元派阻挠亲明的经过、高丽辛对朱明与北元通好的情形;(五)〈高丽的倭患〉说明倭寇侵扰高丽的状况;(六)〈李氏朝鲜的兴起〉记叙高丽政变及李氏朝鲜兴起、进行改革的过程;(七)〈朝鲜介入明惠帝与燕王的政权争夺〉分析朝鲜对明惠帝与燕王的双线外交,并记朝鲜太宗向明成祖献诗歌颂的史事;(八)〈朱明与李氏朝鲜水乳交融的邦交关係〉就两国的往来加以探究;(九)〈明代中日关係〉概述中国和日本的交涉背景;(十)〈明代中日朝鲜战争〉详述日本侵犯朝鲜的情形,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其后明对朝鲜、日本的外交;(十一)〈满洲的崛起与降服朝鲜〉记叙清帝国的建立及降服朝鲜的经过;(十二)〈中韩文化交流〉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讨论中韩两国的关係及相互影响。
【064】陈万鼐:《明惠帝出亡考证》,高雄:百成书局,1960年。(116页)
本书共分九章,〈绪言〉、〈史事发现〉、〈明史恭闵帝纪注〉是概述性质,〈惠帝自焚说考证〉、〈惠帝出亡说考证〉、〈惠帝归来说考证〉及〈让姓由来考证〉四章是重心所在,最后为〈余证〉及〈结论〉。作者自承,「此係一篇创发性之文字,并非研究成熟之报告」,盖明惠帝史事,至今未能确定者仍多,必须再加以深入的论考,始能进一步明了其真伪。
【065】谢承仁、宁可:《戚继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8年再版。(148页)
本书分七章叙述戚继光(1528-1587)生平及御倭事蹟:(一)〈英雄的成长〉述家庭背景、青少年时代、山东备倭及倭寇的由来。(二)〈驰骋在浙江御倭战场上〉记戚继光二十八岁调任浙江后的事蹟(龙山所之战、倡议练兵、岑港战役、御倭台州、招募新兵──戚家军、浙江倭寇的平定及《纪效新书》的写成)。(三)〈福建御倭战争的胜利〉载戚氏平定福建省内倭患的经过(收复横屿、牛田.林墩之捷、平海卫大战、解仙游之围、消灭「山贼」吴平)。(四)〈戚家军和戚继光御倭的战略战术〉分析戚家军的水师和步兵训练的情形、战略战术等。(五)〈镇守蓟州〉记叙戚氏1567年开始北调守边、修边墙筑敌台、塞上十余年间的生活和战斗。(六)〈《练兵实纪》和戚继光守边的战略战术〉介绍戚氏于1571年写成的军事学着作及其守边的战略战术。(七)〈英雄的晚年〉除简略涉及戚氏一生遭遇外,对其晚年景况和心态,亦有动人的描写。本书除第五章第二、三节及第七章由宁可执笔外,其他均为谢承仁所写。1978年再版,署谢着。
【066】刘阶平:《从白阳传疏论晚明军政》[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72页)
毕自严(1569-1638)字景曾,号白阳,崇祯元年至六年(1628-1633)出掌户部,整饬军国度支,一改国家长年积弊,惜为权相中伤,下狱放逐。本书共分五节,依次为〈晚明政治与军事〉、〈晚明军事与民生〉、〈公忠亮节白阳先生〉、〈白阳疏草撮要探讨〉及〈结论〉,除叙述毕自严生平外,并从其奏疏探讨晚明军事与政治。书末附录蒋平阶撰〈毕少保公传〉。
【067】张效乾编:《徐霞客纪念论集》[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114+67页)
本书乃依据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编辑《地理学家徐霞客》(1948年,上海)一书略加修订,增入胡适、万家轩二文而成。全书共收录有关徐霞客研究的论文十三篇,其中署「国立浙江大学校史地研究所同人」所撰者佔八篇,即:(一)〈徐霞客之时代〉、(二)〈《江流索隐》〉、(三)〈《江流索隐》质疑〉、(四)〈读徐霞客游记忆浙东山水〉、(五)〈霞客游记中之植物地理资料〉、(六)〈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见〉、(七)〈大错遗文霞客自溃归年之贡献〉、(八)〈徐霞客之故乡〉。其他为:(九)胡适〈丁在君与徐霞客〉、(十)叶良辅〈丁文江与徐霞客〉、(十一)方豪〈徐霞客与西洋教士关係之探索〉、(十二)万稼轩〈徐霞客佚文考〉、(十三)方豪〈徐霞客先生年谱订误〉,并附录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是有关徐霞客研究最可观的一册论文集。
【068】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229页)
李之藻(1565-1630)是明末介绍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先驱,亦为一虔诚天主教徒。本书对李之藻生平、着述、事功等,作深入的论考,可说是一册探讨明季中西交通史的坚实着作。全书结构如下:(一)〈导言〉评介有关李之藻的中西文资料;(二)〈李之藻与西人之接触及对天主教之研究〉主要记述李氏与利玛窦交往和受洗经过;(三)〈李之藻奉教之虔诚与对教会的贡献〉述李氏与教会的关係;(四)〈李之藻着述考〉分为书籍、简牍、序跋、奏疏、议论五部,附〈论李之藻诗文之散佚〉;(五)〈李之藻刻书考〉列举李氏所刻前人文集、科学书及宗教书;(六)〈李之藻刻《坤舆万国全图》考〉考证李氏译介刊刻利玛窦所绘《万国全图》的经过;(七)〈李之藻撰《经天该》考实〉;(八)〈李之藻之译介西洋数学〉;(九)〈李之藻之译介宇宙论──《寰有诠》〉;(十)〈李之藻之译介理则学──《名理探》〉;(十一)〈李之藻之编纂《天学初函》〉;(十二)〈李之藻挽救明朝危亡之努力〉;(十三)〈李之藻对于明季修曆之贡献〉。书末附〈李之藻先生简谱〉、〈西人原名检查表〉及〈英文提要〉等。
【069】严绍璗:《李自成起义》[历史知识读物],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3页)
本书约三万五千字,为一普及读物,简述明末李自成(1606-1645)生平事蹟。全书分成八节:(一)〈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杰出的青年闯将〉;(三)〈在艰难曲折中成长〉;(四)〈无敌的铁流〉;(五)〈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六)〈夺取伟大的胜利〉;(七)〈悲壮的结局〉;(八)〈不朽的历史功勋〉。作者认为李自成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对他的事业予以极高的推崇:「李自成领导的这一场农民革命运动,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动摇了封建统治,而且,在思想上也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070】李振华:《明末孤臣张苍水传》,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48页)
本书扼要记叙张煌言(号苍水,1620-1664?)生平事蹟,自弘光覆国后,以一少年举人参加浙东起义,其后追从监国鲁王,纵横浙闽沿海,苦斗十九年,直至被执就义于杭州为止。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若谓史可法是南明史上,第一个开闢血路的忠辅,那么,浙江的张煌言,则是结束这个悲壮时代最后的一个孤臣。」书分七节,顺次为〈豪宕的少年时代〉、〈参加浙东起义〉、〈历涉山海之间〉、〈三入长江〉、〈北征金陵〉、〈孤军徘徊闽浙〉、〈解军与死义〉。末附主要参考资料十四种。文笔简洁有力,颇能表现出张煌言一生的忠勇气节。
【071】金家瑞:《张煌言》,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110页)
综述明末爱国志士张煌言一生事蹟,依次为〈投笔从戎〉、〈辞乡航海〉、〈平冈结寨〉、〈保卫舟山〉、〈两入长江〉、〈奔走闽浙〉、〈光复名城三十座〉、〈潜行穷山二千里〉、〈最后的奋斗〉、〈垂节义于千龄〉十章,最后加〈结语〉及〈后记〉。所用资料主要是张煌言的诗文以及较为直接的记载,对于因传闻有出入而叙述不一致的材料,则加以必要的考证,力求史事正确,而且引用资料都注明出处,方便参考。
【072】李振华:《张苍水传》,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242页)
本书叙述张煌言(号苍水)一生事蹟,分八章:(一)〈鄞县城中一少年〉;(二)〈浙东起义〉;(三)〈海沸山奔的大时代〉;(四)〈三入长江〉;(五)〈北征记〉;(六)〈徘徊闽浙〉;(七)〈濡羽救火的鹦鹉〉;(八)〈从入山到就义〉;书末附有年表。此书相信是作者根据所撰《明末孤臣张苍水传》(1953)加以增订改写而成。
【073】余宗信编着:《明延平王台湾海国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
本,1955年。(112页)
本书是作者于1935年间整理旧稿而成,用编年方式,叙述满清入主中国后,「郑成功以一个藩臣,不忍家国之沦亡,奋其孤忠,号召健儿,建国海上,与异族相抗争,明祚赖以延续者,历三十七年」的经过,条目清楚,就有关史事的考证亦详,颇可参考。
【074】朱偰编着:《郑成功──明末解放台湾的民族英雄》,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8页)
本书叙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生平和事业,特别着重他领导人民反抗清朝统治者以及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经营台湾的业绩。全书结构如下:(一)〈郑成功的时代背景和家庭出身〉;(二)〈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斗争〉;(三)〈郑成功解放台湾的斗争〉;(四)〈郑成功经营台湾〉(屯田开垦、招致沿海移民、郑死后的台湾);最后为〈结束语〉。
【075】稻垣孙兵卫:《郑成功》(日文),台北:台湾经世新报社,1929年。(634页)
本书是用日文叙述郑成功史事的较早期着作之一,在台湾出版,内容依次为〈明之乞援与日本政府〉、〈郑成功之奋起与日本关係〉、〈郑成功之最盛时期〉、〈郑氏以前之台湾与日本〉、〈台湾与荷兰及西班牙〉、〈郑成功之领有台湾〉、〈台湾王郑成功之末期〉、〈第二世郑经之初期〉、〈郑经在南中国之活跃期〉及〈郑家三世之末期〉,共十章。
【076】石原道博:《国姓爷》(日文),东京:吉川弘文馆,1959年。(121页)
郑成功因南明唐王赐以明朝王室朱姓而有「国姓爷」之称。本书是叙述郑成功一生事蹟的传记,据作者在〈序〉中所云,书名《国姓爷》的原因,只是因欲区别作者前此所撰《郑成功》(三省堂,1942年)一书而已。全书分六章,〈褔松诞生〉、〈抗清复明〉、〈日本乞师〉、〈南京攻略〉及〈台湾解放〉五章以记叙史事为主,第六章〈国姓爷论〉则评价郑成功在历史上的位置、影响等,并比较日本、中国、西洋三方面对郑成功的看法。书末附世系图、简略年谱、参考文献等。
【077】苏雪林:《南明忠烈传》,上、下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132+110页)
本书叙述南明爱国志士事蹟,分为两编,各十章。上编有:(一)〈扬州的失守与南京的陷落〉;(二)〈左懋第及袁继咸等之死〉;(三)〈杭州迎降与刘宗周等之死〉;(四)〈因反抗薙髮令而倡义的江南各郡县〉;(五)〈鲁王监国浙江与起兵〉;(六)〈唐王建号闽中及其殉国〉;(七)〈广信建昌抚州与赣州的兵事〉;(八)〈江浙密盟起义的团体〉;(九)〈舟山始末〉;(十)〈浙东皖鄂各地的游击军和义民〉。下编有:(十一)〈桂王即位与广东兵役〉;(十二)〈武冈播迁与湖南兵役〉;(十三)〈金声桓李成栋反正与失败〉;(十四)〈肇庆朝政之概况〉;(十五)〈何堵之死与湖南的沦陷〉;(十六)〈瞿张之死与广西的沦陷〉;(十七)〈桂王受胁孙可望与抗节诸臣〉;(十八)〈桂王奔淇入缅与其末路〉;(十九)〈张煌言之事功及其被执〉;(二十)〈郑成功与台湾始末〉。
【078】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丛书83](日文),东京:吉川弘文馆,1961年。(10+301页)
朱舜水(1600-1682)是明末大儒,明朝灭亡后拟借外国力量光复祖国,往来于日本与大陆之间,最后投赴日本,成为水户藩的宾客,对水户学有颇大的影响。本书是朱舜水的传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中国时代〉叙述他的早年生活、海外经营、安南之役、北征从军及投赴日本的事蹟;第二部〈日本时代〉叙述他流寓长崎、东上、定居江户至逝世时为止的事蹟。第三部〈朱舜水论〉分析学问思想、生活、与知友门生的交游、中日两国有关的记录、研究的经纬和考証等。末后附简略世系图及年谱及参考文献。日人研究朱舜水,多侧重于朱舜水与日本的关係,本书第一部颇能补前人的不足,第二部亦能综合有关的研究成果。
【079】汪毅:《王船山的社会思想》,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62页)
王船山(1616-1692)本名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本书介绍他的一生,并论述他的重要思想,全书结构如下:(一)〈小引〉描写明末的时代背景;(二)〈青年时代〉、(三)〈战斗生涯〉叙述王船山的事蹟;(四)〈爱国主义〉、(五)〈历史哲学〉、(六)〈政治思想〉、(七)〈伦理观点〉阐明王船山的思想,特别是对社会的看法;(八)〈烈士暮年〉略述他的晚景和心态;(九)〈小结〉指出王船山在社会思想方面的几个主要贡献,具体地说,第一,他建立了一个发展的历史观,破除神秘主义对于历史科学的影响;第二,他本着实是求是的态度论述古代社会,打破儒家传统渲染的三王盛世的观念,推翻了复古主义的理论根据;第三,他提出人性发展的学说,结束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第四,他指出「动」与「欲」的重要性,因而成为清代思想家反道学运动的先锋;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把这些思想,全部贯穿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毫无保留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作者并推崇王船山为「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
【080】高準:《黄梨洲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67年。(188页)
本书实为一长篇论文,分成四部分:(一)〈引论〉略述宋明以来政治思想之贫弱及明代政治社会之专制腐败;(二)〈身世与思想渊源〉述黄梨洲之一生行事,并为他的思想作一探源工作;(三)〈政治思想〉阐论黄梨洲的民本原理,从民本到民权的发展,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对治国方略的意见,以及《明夷待访录》一书对象之探索等,认为是元末明初以来反专制思潮之极峰;(四)〈结论〉指出黄梨洲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贡献为痛击专制、伸张民权、注重民生、重视制度,而弱点则在于思想自由之忽略、未能真正保障民权以及议论未能澈底。书末另附〈论孔孟荀政治思想之异同〉一文。
【081】张慧剑:《李时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初版,1978年第二版。(52页)
李时珍(1518-1593)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毕生献身于医学、药物学的研究工作;他所编着的《本草纲目》一书,不仅总结了中国二千年来在药物学上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是一部具备了初期的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巨着,贡献极大。但是,有关他的生平事蹟的记载十分简略,作者多方搜求,并亲身访问了李时珍的家乡蕲州,察勘其故居遗址及收集当地人民的传说等,写成这本比较通俗性的传记。全书约三万余字,分为八节,叙述李时珍的幼年、开始行医、专心钻研医学十年、与方士的邪说斗争的情形,1552年三十五岁开始计划编写《本草纲目》时走遍山野进行实物考察、1556年左右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职约一年时得以增广见闻、1565年后多次到各地旅行吸收经验和搜集失传古方、终于1578年写成了百余万字的《本草纲目》的经过,以及此后在南京的生活和晚年继续从事着述等,对李时珍一生的评价极高。附:本书作者另有《李时珍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71页),未见,内容是否相同,不得而知。
【082】《朱元璋评价问题彙编》,香港:杨开书报供应社,[缺出版年份]。(31页)
这是一本中文打字的油印小册子,辑录1965年间上海《文汇报》上有关朱元璋评价问题的论文三篇:(一)谢季〈朱元璋蜕化变质的原因是甚么?──与吴先生商榷〉;(二)徐连达〈也谈朱元璋政权性质和转化问题〉;(三)谢天佑〈《朱元璋传》读后〉。主要都是环绕着吴《朱元璋传》一书而作出讨论。末后附范大声的〈是失败还是胜利──对历史上农民战争的一点看法〉。
【083】谷口规矩雄:《朱元璋》[中国人物丛书9](日文),东京:人物往来社,1966年。(276页)
叙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蹟,首二章概论元朝末期的社会及农民动乱;三、四章记述朱元璋的出身及抬头;五、六章叙述先元璋大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战败张士诚以至取得最后胜利的经过;七、八章描写大明帝国的建国及朱元璋所施行的独裁政治;九、十章分述胡惟庸、蓝玉之狱,特务政治和文字狱;十一章描述晚年的孤独生活。书末附简略年表及索引。
【084】寺田隆信:《永乐帝》[中国人物丛书10](日文),东京:人物往来社,1966年。(282页)
本书分为十二章,叙述明帝国之成立、永乐帝朱棣的身世、与建文帝的关係、靖难之变、登帝位征漠北、对外积极政策,并兼及明朝与日本的关係、郑和远征南海等,最后就永乐帝时代作一综述评价。书末附简略年谱及索引。
【085】王馨一:《刘伯温年谱》[中国史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13页)
本书是明初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至明太祖洪武八年,1311-1375)的年谱,对于刘基的后裔亦有简略的介绍。年谱以外,另设〈后编〉,列举刘基的重要着作。
【086】杨铎:《张江陵年谱》[中国史学丛书],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126页)
本书是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的年谱。因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以地称张江陵。按此书正文部分仅81页,记述颇为简略,附录张居正子懋修〈先公致祸之由敬述〉、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及着者选辑〈评论集要〉、〈江陵名言钞〉、〈江陵文集可读录〉。
【087】唐新:《张江陵新传》,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350页)
叙述张居正所处之时代背景,读书时代,担当大任以后的行事,他的政治观念、治术与成就,用人本领,经略国事之种种措施及行政作风,后期宦海浮沉以至被抄家的原因,一生是非的评价等等,分为二十五章,并附身世简表等等。
【088】陈翊林:《张居正评传》,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192页)
本书介绍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的生平及事业。第一章〈时代家世与年表〉;二至八章叙述张居正自少至老各期的概况,依次为〈少年时代〉、〈入仕时代〉、〈归田时代〉、〈再入仕时代〉、〈柄政时代〉(三章);第九章〈品性与抱负〉,第十章〈治术与政论〉,第十三章〈学术与着述〉,分别阐明张居正的性格、治术、吏治、兵略及学术等;最后第十四章〈评论〉总括作者对张居正的看法。
【089】赖家度、李光璧:《于谦和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80页)
本书叙述1449年瓦剌进攻明朝,在土木堡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后直逼北京时,以于谦为首的爱国之士展开京师保卫战、击败瓦剌入侵的经过。此外,对于于谦的生平亦有详细的介绍,可以同时作为于谦的传记看待。全书构成如下:(一)〈于谦的家世和成年〉;(二)〈于谦入京和从征高煦〉;(三)〈巡抚山西、河南十九年〉;(四)〈于谦和宦官的斗争〉;(五)〈瓦剌南侵和「土木之变」〉;(六)〈明帝国首都面临战争〉;(七)〈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八)〈明代北边国防的加强〉;(九)〈夺门悲剧〉。
【090】陈乃乾、陈洙:《徐闇公先生年谱》[台湾文献丛刊123],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61年。(102页)
徐孚远(字闇公,1599-1665)为明末「几社」六子之一,明亡后佐鲁王监国及附于郑成功。这本年谱原刊于徐孚远遗着《钓璜堂存稿》(1926)卷首,序文署1925年12月撰,于徐孚远一生事蹟以外,亦多涉及南明与郑成功史事。书末附录有关传记、碑铭、祭文、书稿等十一篇及徐孚远《交行摘稿》一卷,便利研究有关史事者参考。
【091】徐玉虎:《郑和评传》[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203页)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是明代对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本书是郑和的传记,对于他出使的经过及影响尤有详细的探讨。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郑和的先世〉述其少年时代和宗教信仰;第二章〈郑和的丰功伟业〉分析十五世纪末国际交通及中国对外交通的情形,记郑和出使的原因、经过、航线等;第三章〈郑和出使对后世的影响〉从政治上的成功、经济上的收穫、文化上的传播、华侨移殖的增加四方面加以探讨;第四章〈郑和航海图说明〉分别阐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郑和下西洋航程图及航海针位图;第五章〈郑和的生死年考及其略评〉推考郑和的生卒年份、编订简略年表,并评价其一生事蹟。附录〈郑和七次下西洋年代、史籍所载经历国名、重要事件及同行者表〉、〈郑和七次出使年代表〉及〈郑和七次出使所经诸港口地方中西名称对照表〉。书末列举参考书目三十余种。
【092】郑鹤声编:《郑和遗事彙编》,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台北:台湾中华书局重印本,1970年。(226页)
本书是编者为增益其《郑和》(胜利出版社)一书所未备而编成,〈自序〉署1944年撰。全书分为七章,胪列有关郑和史事的资料:第一章〈郑和之世系与里邸〉;第二章〈郑和之品性与时代〉;第三章〈郑和之生卒与年表〉;第四章〈郑和经历之地方与港口〉;第五章〈郑和出使之年岁与大事〉;第六章〈诸国朝贡之事略〉;第七章〈郑和之轶闻〉(分地理、寺庙、物品、风俗四方面)。又作〈补遗〉三十条。书后附录〈诸书所载诸国之数目〉及〈诸国名称之异同〉二表。
【093】欧阳祖经:《谭襄敏公年谱》[人人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70页)
谭纶(字子理,谥襄敏,1520-1577)与戚继光共事齐名,世称「谭戚」。本书记述他的生平及始终兵事三十年、御倭东南的经过,书末附录《明史.本传》及张位撰〈谭襄敏公传〉。
【094】朱谦之:《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82页)
本书论述十六世纪卓越进步思想家李贽(号卓吾,1527-1602)的思想,作者自称,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思想史上个别人物之一初步尝试。」第一章〈李贽生平事略〉;第二章〈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三至七章概括地介绍李贽的哲学思想及社会政治观点,依次为〈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反封建专制思想〉、〈反道学与主张思想解放〉;最后第八章〈李贽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影响〉指出李贽激烈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道德,积极要求个性解放,结果为封建统治者所杀害,但他的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有以下的矛盾性:(一)人世之肯定与否定之矛盾,(二)无神论与有鬼论之矛盾,(三)人民思想与反人民思想之矛盾,不过整体来说,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平等的、有革命性的。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哲学上是一个新的斗争开始。」
﹝书评﹞岛田虔次:《东洋史研究》,15卷2期。
【095】容肇祖编着:《李贽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26页)
本书是明末思想家李贽(号卓吾,1527-1602)的年谱。作者首先在〈序〉中概括地论述李贽的着作和思想并予以评价,指出他是十六、十七世纪反对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的先驱。正文分为下列几个部分:(一)幼年青年时代(三十岁以前的事蹟);(二)他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与对上级意见的冲突(三十岁至五十四岁间任辉县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移、南京刑部员外郎与姚安府知府时的活动);(三)寄居黄安、麻城,因反对道学而与耿定向的意见冲突(五十五岁至六十一岁);(四)地主统治阶级的维护「道学」和李贽的被迫害(六十二岁至七十一岁);(五)李贽在南京和《藏书》的出版(七十二、三岁);从济宁回麻城后,遭受毁寺、坏塔和驱逐的迫害(七十四、五岁);在通州被劾、被补和牺牲(七十六岁);(八)李贽的着作,附录〈《疑耀》考辨〉及〈记李贽《九正易因》〉。作者自云1935年写《李卓吾评传》时,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对于李贽的精神,没有能够传达百分之一。因此,本书可说是作者对李贽看法的一大修正。而且,本书体例稍异于一般年谱,夹叙夹议,又富于连贯性,实亦可以作为李贽的传记看待。
【09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徐光启纪念论文集──纪念徐光启诞生四百周年》,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66页)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在介绍西洋自然科学及总结中国农业经验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本书是为了纪念他诞生四百周年而编成的,共辑论文五篇,有关他对农业的贡献及《农政全书》的有:(一)万国鼎〈徐光启的学术路线和对农业的贡献〉,评价他晚年对于农业水利的成就;(二)石声汉〈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从明末万曆、天启、崇祯间的时代背景来论证《农政全书》的写作;(三)梁家勉〈《农政全书》撰述过程及若干有关问题的探讨〉,以该书写作的动机、工作方法、文稿整理和刊本流传的情况为着眼点。《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一生心血结晶的主要所在,亦为中国农业科学的集大成着作,上述论文的重心各有不同,互相参照,更可得其全面。另外,徐光启介绍西洋科学,範围甚广,天文、数学、水利、测量等均有可观成绩,(四)薄树人〈徐光启的天文工作〉及(五)梅荣照〈徐光启的数学工作〉,专就天文、数学两方面加以论述。书末并附录〈有关徐光启的论文目录〉,方便参考。
【097】嵇文甫:《王船山学术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63页)
船山学术的思想体系,自清末以来,向为学界所乐道,但认真予以全面性探究的着作,并不多见。本书收录作者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所撰的论文六篇,以及1935年间写成的《船山哲学》专论,逾十一万字,对于王船山在中国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他与各派思想的联繫、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等等,都有深入的论述,是一册值得注重的专集。(1962年已起版,原拟纪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但延至1978年始印刷面世。)〈序言〉指出王船山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毕竟受历史和阶级的限制,不应该对他作过苛的要求和过高的估计:「人说王船山是无神论者,依我看,倒不如说他所主张的是泛神论,更为合适。有人说王船山是民主主义者,依我看,他并没有离开儒家仁政思想的传统。有人说王船山是代表市民的思想家,依我看,他所代表的还是地主,虽然是开明的地主。船山的确有很多光辉的开明进步的思想,但总归是一个地主思想家在那个已经腐烂透顶的、阶级矛盾充分暴露的、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社会末期,在那个国破家亡遭受惨痛的民族灾难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所可能有的开明进步思想。」〈王船山的史学方法论〉主要就「史学为经世之学」、「历史联繫时事」及「新天理史观」三点讨论船山的史学方法论,指出他的史学,乃是就人事以明天道,自有一套历史哲学。〈王船山的学术渊源〉撇开船山学术的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探究王船山与张横渠、东林派、庄释各家、晚明考证和「质测」之学在批判和继承上的关係。〈王船山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唯心主义的杂质〉认为王船山的唯物主义思想具体表现于:一、反对迷信术数及天人感应一类的神秘思想;二、反对万法唯心和虚无主义的佛老思想;三、不离器而言道,不离气而言理;四、对于理欲、理势、体用、常变等一系列问题的现实的灵活的看法。但他的思想体系裏面还是充满着唯心主义的杂质:第一,船山所谓「气」夹杂有非物质因素;第二,在他的历史观中也含有些神秘思想。〈关于王船山的阶级立场问题〉主张王船山仍然代表封建地主,不赞成代表市民的说法,理由在于「贱商」和「非平等自由思想」两点。〈王船山与李卓吾〉从船山对卓吾的批评中,说明两个学派的根本对立,和船山学术中所保留的正统气味。卓吾反对宋明道学,予以激烈的攻击;船山却是在宋明道学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新发展,他反对卓吾,完全持一种「卫道」态度,以「正学」反对「异端」,由此亦可知道他的进步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王船山的易学方法论〉认为船山的易学在方法论上显然仍是走着宋人的路径,承认易是一种占卜书,但又以为不仅「占易」,还要「学易」,并且「占学一理」,「即占以示学」。他坚持着儒者人文主义的传统,把《周易》看成一部讲立身处世崇德广业的,一部做人的艺术的书。〈船山哲学〉佔全书一半篇幅,上篇〈性理哲学〉讲船山一般的哲学见解,指出他的根本思想是在「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八个字。由此推下去,则理与势合,常与变合,动与静合,体与用合,博与约合……成为一贯的体系。而他在中国近古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宗师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下篇〈历史哲学〉根据船山对古今因革、朝代兴亡、华夷文野诸问题的看法,讨论其历史哲学的具体内容。
【098】胡美琦:《阳明教育思想》,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7年。(105页)
本书探讨王阳明的教育事业及思想,共分以下七章:(一)〈阳明成学前的生活经过〉;(二)〈阳明教育理想之实施期〉;(三)〈阳明因材施教之实例〉;(四)〈阳明教育方法之重点〉;(五)〈阳明教育思想概述〉;(六)〈阳明教育精神之多方面的发展〉;(七)〈阳明社会教育精神的流传〉。
【099】王云五:《明清教学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353页)
本书共有二十章,明代佔八章。讨论人物包括方孝孺、吴兴弼、陈献章、薛瑄、王守仁、湛若水、张居正、刘宗周、黄宗羲、陆世仪、顾炎武、王夫之。
(资料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66.html

以上是关于明史-明史研究书籍提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