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苏建洲
彰化师大国文系
《语丛二》03「A 1生于敬,耻生于A2」
以上字形分别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释为「望」;将A2隶定为「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亦释为「望」。[1]黄德宽、徐在国二位先生则认为A1形体与《郭店》「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字字形不似,如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穷达以时》04)、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语丛一》01)。而将A1释为「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读为「狂」;A2释为「狂」。[2]刘钊先生同整理者释为「望」。[3]李零先生亦释为「望」,认为与「敬」含义相近,疑是景仰之义。[4]何琳仪先生举了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语丛一》01)、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将A1释为「兢」,训为恐惧;A2从心从兢,应是兢的繁文。[5]但是「兢」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说文》小篆),与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形体颇有距离,何先生自己也说:「两者间的演变关係尚缺少中间环节」。张新俊先生也指出了这个问题:「郭店楚简《语丛》中的B1、B2 两个字【引案:即本文A1、A2】,虽然和上揭《古老子》『兢』字从形体上说有些接近,但是《古老子》中的『兢』 字来历不明,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古文中的『兢』缺乏必然的联繫。所以,何琳仪先生把它们释作『兢』,同样显得有些证据不足。」张先生认为A1是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的异构,读为畏;A2则释为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认为是愧的异体字。[6]此说恐不可成立,可见何先生所举字形例证。况且由《语丛二》其他文例如「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严生于礼,敬生于严」来看,A1、A2的解释也应该一样。《十四种》则均出原形,未作考释。[7]
谨案:将A1字形释为「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兢」所存在的问题已如上述,恐皆不可信。笔者以为A1可能是继承甲骨文、商金文「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而来,[8]如: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合》28188,无名组)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合》28188,无名组)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怀》1147,无名组)[9]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2648.1,小子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2648.2,小子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旁后即与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应释为「枉」。何琳仪先生分析B为从木从兢,字书所无,应是「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之异文。张新俊先生在释「A1」为「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的基础上,同意刘钊先生对B字的考释。笔者以为B未见与A1、A2一样有两突出的斜笔,其整体字形确实近乎「臼」形,可能是「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旁的错字。或以为右旁有「木」,所以将突出的斜笔省减了。但由A1、A2的写法来看,这两斜笔有其固定的写法,似不能轻易省略。退一步说,若B与A1、A2确实是同字,则B就是「欀」,《广韵.平声.阳韵》:「欀,欀木,皮中有如白米屑,擣之可为麵。」B在简文中显然不是这个意思。由于没有上下文,简文颇难解读,或可能读为「攘」,《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的说法,则简文「仁义为之攘」是指仁义被攘弃掉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楚文字自有「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竞建内之》03)
未见省略声符者,与「C」字不同。「C」字所从「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372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18]: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10133,薛侯盘)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10263,薛侯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276,叔夷钟)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陶录》2.438.1)
看的出来与其他战国文字相比,其主体部分还是比较接近甲骨文「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作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合集》343)。这也可为处于齐系文字抄本的《语丛二》中的A1、A2提供字形上的证据。换言之,A1、A2的写法可能也是齐系文字的反映。




[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5月)203 页。
[2] 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载于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108 页。又见黄德宽、何琳仪、徐在国合着:《新出楚简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3页。
[3]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99页。
[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69、172页。
[5] 何琳仪:〈郭店简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 年第5 期,又见黄德宽、何琳仪、徐在国合着:《新出楚简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68-71页。
[6]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学论文,2005年4月)144-145页。
[7] 陈伟等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253页。
[8]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995年6月)18页;沈建华、曹锦炎着:《甲骨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1月)24页。
[9] 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606页。
[10]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5月)198页。
[11]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86。
[1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8月)536页、《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64页。
[13] 季师旭昇:〈上博三周易简26「钦其腓」说〉,简帛研究网,2004.05.16,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jixusheng06.htm。
[14] 徐宝贵:〈楚墓竹简文字考释〉《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75页。
[15]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03页。
[16] 徐宝贵:〈殷商文字研究两篇〉《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12月)158页。
[17] 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爲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后硏究工作报告,2004.08)。
[18] 参考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688页、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1876-1877页、孙刚:《齐文字编》(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26页、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下编》(合肥: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5月)48页。
点击下载附件:
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0632《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6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苏建洲:《郭店语丛二》简3“襄”字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