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1.简E.P.T2:6旧释文作:
出粟亖十二石三斗□□给食□□六人六月乙酉尽九月积二十一月六日月二石
孙占宇《集释》本作:
出粟亖十二石亖斗大石给食桼十六人六月乙酉尽九月积二十一月六日月二石
该简为粟出入簿之散简,“三斗”改释作“亖斗”,至确。出粟亖十二石亖斗,方能与下文“二十一月六日,月二石”相符。“给食”下字迹漫漶不清,旧本阙文二字未释,《集释》本新释作:“桼十”,恐非是。“桼十六人,六月乙酉尽九月”,与“积二十一月六日”不能相符。鄙议阙文二字,其实仅有一字,当释作“卒”。字在原图版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卒”字在同探方多见,如T2:8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T2:9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T2:10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其字体近似。六月乙酉尽九月,积三月十六日,卒六人,则积二十一月六日,与简文合。私议如为可信,则释文当作:
出粟亖十二石亖斗大石给食卒六人六月乙酉尽九月积二十一月六日月二石
六月乙酉尽九月,积三月十六日。若六月大,则六月辛未朔;月小,则六月壬申朔。胡永鹏先生考定该简为始建国天凤元年,[1]可信。考太初以来两汉曆日出现六月大辛未朔者两见:1.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2.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六月小壬申朔者三见:1.始建国天凤一年(14年)、2.光武帝建武廿一年(45年)、3.章帝建初元年(76年)。简文“亖十二石亖斗”、“二十一月”,表现新莽简特徵。推定始建国天凤一年(14年)为简E.P.T2:6年属唯一解。始建国天凤一年六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儒略日172 6352;14年6月30日)。
2.简E.P.T2:9释文作:
□庚辰朔戊申第十桼候长良敢言之谨移卒
输府财用券墨如牒敢言之连局令校A
即日尉史□发
门下B
简右上端残断,佚失纪年及月序。月朔干支上一字残存字迹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当为“月”字,以此及文例可据补。简文载“第十桼候长良”,七字作“桼”,为新莽简特徴之一。第十桼候长良又见:
第十桼候长芗良(始建国三年)十月禄大黄布十三枚E.P.T59:222
[始建国]天凤一年十一月庚子朔丙辰尉史尚敢言之迺月十三日到居延将候长芗良及
业等还胡苍责即日候长芗良傅育并妻业责已决遣隧长E.P.T4:1
始建国天凤二年二月戊辰朔戊寅第十桼候长良敢言之谨移戍卒病死爰书旁行衣物券如牒敢言之E.P.T48:136
由上可推知本简为新莽简。新莽在位期间,曆日“庚辰朔”者三见:1.始建国五年正月、2.始建国天凤五年四月、3.始建国地皇上戊四年五月。其中“始建国五年正月”最为可信。木简残断部位其间仅可容“始建国五年正月”,且字距已显侷促,其无法纳入“始建国天凤五年四月”九字,至为明显,遑论多达十一字之“始建国地皇上戊四年五月”。或疑年号表述格式,此由新莽简纪年辞例足可释疑。甲渠候官汉简中,天凤纪年简52见,多作“始建国天凤”,作“天凤”唯见E.P.T53:153“贤敢言之天凤”、EPF25:3“踵故承余府遣掾校兵物少不应簿拘校天凤”两例。而此两例在叙事体例上,皆前有所承,不似本简之属,时间短语例置于叙事启始,充当句首状语。此外,可推知为“天凤简”,如简E.P.T4:1“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凤一年十一月庚子朔丙辰尉史尚敢言之迺月十三日到居延将候长芗良及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业等还胡苍责即日候长芗良傅育并妻业责已决遣隧长”,《居延新简集释(一)》校释云:“右行简首,整理者有‘国天’二字,今看中华本及本书图版,实无。”[2]今简“凤”字已顶简端,其上残断。然出土时或仍有“国天”一段,后此一小段又断佚,现存“凤”字以下部分。若然,则其完整纪时简文,当作“始建国天凤一年十一月庚子朔丙辰”,“天凤”之上着加“始建国”,格式与本简E.P.T2:9全然相同。地皇纪年简亦然,又于年号之后着加“上戊”二字。甲渠候官汉简中,地皇纪年简45见,多作“新始建国地皇上戊”,少数不着“新”字,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如简E.P.T48:133“孟宪等辞皆曰始建国地皇上戊三年中以来先”,[3]另有七例年号残佚,不知是否着加“始建国”如:简E.P.T5:42“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地皇上戊三年以前以令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简E.P.T26:22“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皇上戊亖年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4]由是知新莽简纪年作:“(新)始建国”、“(新)始建国天凤”、“(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为常例,则简E.P.T2:9残断部位其间仅可容“始建国五年正月”,而无法纳入“始建国天凤五年四月”或“始建国地皇上戊四年五月”。其次,第十桼候长芗良于始建国三年已任该职,其任期是否下延至始建国天凤五年,乃至始建国地皇上戊四年?亦有可疑。故推定简E.P.T2:9繫年“始建国五年”,其完整纪时简文作“始建国五年正月庚辰朔戊申”,简E.P.T59:653“始建国五年正月庚辰朔甲申”证所推不误。始建国五年正月庚辰朔,廿九日戊申(儒略日172 5835;13年1月29日)。
3.简E.P.T2:21释文作:
□元年正月□□□尽八月积七月
粟三石八斗八升大
该简为穀物出入簿残简,上下两端残断。年序“元”字上残存年号末字左下部件残笔,原简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疑其“神爵”之“爵”字残笔。“爵”字在汉简中习见,如:E.P.T2.14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E.P.T51.17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E.P.T56.275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E.P.T58.74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居延217.3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金关73EJT4.100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正月下旧本释文作日干支“壬寅”,或然。元康五年三月改元,以元康五年为神爵元年。简若为神爵元年正月所製,则简文不得出现“神爵元年正月壬寅”。但该简在八月晦日之后,故得出现“神爵元年正月壬寅”。居延汉简109.7 “神爵元年四月壬午朔己酉佐解事敢言[之]”,证神爵元年四月廿七日以后,居延地区已行用“神爵”年号。宣帝神爵元年正月癸未朔,廿日壬寅(儒略日169 9189;前61年2月16日)。私议如为可信,则较完整简文可补作作:
[神爵]元年正月壬寅尽八月积七月[十一日]
粟三石八斗八升大
4.简E.P.T2:22释文作:
尽壬辰积十日
尽壬寅积十日
迹尽壬子积十日
越塞天田出入迹
该简为一枚日迹簿残简,这类日迹簿是当日基层吏卒日常勤务,巡视天田和边塞防务行迹的记录,在已刊西北汉简中习见。仅从简文曆日考察,仍无法求索该简年属确解,两汉曆日出现“月大癸未朔”,达四十五见之多。在考察参照年限之内,亦有十三见,如下:1.武帝天汉三年十一月(前98年)、2.武帝后元二年三月(前87年)、3.昭帝元凤四年七月(前77年)、4.宣帝地节三年十一月(前67年)、5.宣帝神爵元年正月(前61年)、6.宣帝甘露三年五月(前51年)、7元帝永光三年九月(前41年)、8成帝建始三年正月(前30年)、9.成帝鸿嘉元年五月(前20年)、10.成帝元延三年十月(前10年)、11.平帝元始二年二月(2年)、12.新莽始建国四年七月(12年)、13.新莽始建国地皇三年十一月(22年)。简文曆日传达信息盖寡,其可能年属实多,必待其他线索,方可得解。探方T2出土简牍47枚,伴出纪年简4 枚;宣帝神爵1枚,宣帝五凤1枚,新莽天凤1枚。另有推测拟定年代3枚;宣帝神爵1枚,新莽始建国1枚,新莽天凤1枚。其次,在已刊居延、肩水地区出土汉简,有关日迹约二O五枚简牍中,有明确纪年或可推定其年属者,多出于宣帝、元帝、成帝年间,未见新莽简。由是推拟简E.P.T2:22年属为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较为可信。神爵元年正月、三月均癸未朔,但正月大癸未朔方合于简文,若该简确定为神爵元年遗物,则必为正月日迹实录。残简断佚太甚,依文例,简文可补作:
[正月癸未迹]尽壬辰积十日
[正月癸巳迹]尽壬寅积十日
[正月癸卯]迹尽壬子积十日
[凡迹积卅日毋人马阑]越塞天田出入迹
居延202.9“神爵元年正月卅日二月卅日”,显示神爵元年正月、二月为连大月的史实,据平朔曆理,连大月后第三月小,且月朔干支同第一大月。则神爵元年正月大癸未朔,二月大癸丑朔,三月小癸未朔。证上文推拟简E.P.T2:22年属为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较为合理可信。居延5.9+306.4A“神爵元年四月癸未朔乙酉”却与此不合。居延109.7 “神爵元年四月壬午朔己酉”;179.10载“四月廿九日庚戌寝兵五月大辛亥一日”,可推四月小壬午朔,并证居延5.9+306.4A曆日有误。四月小壬午朔,三月小癸未朔,其间必置闰三月大壬子朔。出土汉简显示汉用实曆如此,然与曆表不合。
神爵元年朔闰,后世据太初曆术所推步编製之曆表,与出土简牍所示汉用实曆差迕乖违,未能密合。简牍曆日为当日实录,是为“同时资料”,固不宜擅改简文,强为牵合以就曆表。略陈其愚,分疏如下:
宣帝神爵元年天正入甲子统癸未章第5年
太初上元积年 14 3170 太岁在申
积月177 0786 闰余16 闰年
朔积日5229 2840 小余72
气积日5229 2865 小余3495
神爵元年(前61.1—前60.2)气朔表 月建 朔干支 小余儒略日 (月日)节气干支 小余 日期 节气名寅正月大癸未 77169 9170 ( 1.28)乙未1908 十三立春庚戌 2918 廿八惊蛰卯二月大癸丑 399200 ( 2.27)乙丑 3928十三雨水辛巳 321 廿九春分辰三月小癸未 1 9230 ( 3.28)丙申 1331十四穀雨辛亥 2341 廿九清明巳四月大壬子 44 9259 ( 4.26)丙寅 3351十五立夏辛巳 4361 三十小满闰四小壬午 6 9289 ( 5.26)丁酉 754十六芒种午五月大辛亥 49 9318 ( 6.24)壬子 1764初二夏至丁卯 2774 十七小暑未六月小辛巳 119348 ( 7.24)壬午 3784初二大暑戊戌 177 十八立秋申七月大庚戌 54 9377 ( 8.22)癸丑 1187初四处暑戊辰 2197 十九白露酉八月小庚辰 16 9407 ( 9.21)癸未 3207初四秋分戊戌 4217 十九寒露戌九月大己酉 59 9436 (10.20)甲寅 610初六霜降己巳 1620 廿一立冬亥十月小己卯 21 9466 (11.19)甲申 2630 初六小雪己亥 3640 廿一大雪子十一月大戊申 64 9495 (12.18)乙卯 33 初八冬至庚午 1043 廿三小寒丑十二月小戊寅 269525 ( 1.17)乙酉 2053 初八大寒庚子 3063 廿三立春 依太初曆术推步,可得如上结果,其月朔多数能为河西地区出土汉简牍曆日证实。
元康五年正月癸未朔癸未悬泉I 0210①:20
元康五年正月癸未朔丁未悬泉I 0309③:277
元康五年二月癸丑朔庚辰悬泉V1612④:12
元康五年三月癸未朔癸未悬泉I 0309③:275
悬泉汉简所载“元康五年”,[5]即神爵元年。考《汉书.宣帝本纪》259云:“神爵元年三月,诏曰:其以(元康)五年为神爵元年。”题记“神爵元年”当在三月之后,居延202.9“神爵元年正月卅日二月卅日”,乃改元之后所追记也。正月、二月各记卅日,则为连大月表徵。大凡平朔连大月之后必小月,且其月朔干支必同第一大月。悬泉简所载“正月癸未朔”、“二月癸丑朔”、“三月癸未朔”,正合。上文推拟简E.P.T2:22为神爵元年正月日迹簿,云“若该简确定为神爵元年遗物,则必为正月日迹实录。”其理在此。居延179.10载:
四月廿九日庚戌寝兵五月大辛亥一日壬子二日夏至
太初以来两汉曆日,密合简文者,其唯“神爵元年”。四月廿九日庚戌,五月大辛亥一日,则四月小壬午朔,见于居延109.7 “神爵元年四月壬午朔己酉”。而三月小癸未朔,四月小壬午朔,其间必置闰——闰三月大壬子朔,与推步曆表不合,说详下。五月大辛亥朔,金关T23:952“神爵元年七月庚戌朔壬申”,则六月小辛巳朔,简文未见,金关T37:739“神爵元年六月癸未”,合曆。六月小辛巳朔,七月大庚戌朔,则八月小庚辰朔,简文未见。金关73EJD:78“神爵元年九月己酉朔癸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悬泉汉简I 0309③:188“神爵元年十月己卯朔乙酉”,则十一月大戊申朔,十二月小戊寅朔,二者简文未见,金关H1:3A“神爵元年十一月庚午”,合曆。金关T22:25 “神爵二年正月丁未朔癸酉”、悬泉I 0309③:215“神爵二年正月丁未朔己酉”,可与前二者月朔干支衔接且切合曆理。由是,汉用实曆神爵元年朔序可表述如下:
正月大癸未朔
二月大癸丑朔
三月小癸丑朔
闰三月大壬子朔
四月小壬子朔
五月大辛亥朔
六月小辛巳朔
七月大庚戌朔
八月小庚辰朔
九月大己酉朔
十月小己卯朔
十一月大戊申朔
十二月小戊寅朔
由于汉用实曆置闰与太初曆术不同,致使曆面闰月及四月月朔不同。敬列气朔简表如下,以为比较。
太初曆术神爵元年气朔简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闰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月朔癸未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西曆1.282.273.284.265.266.247.248.229.2110.2011.1912.181.17八节乙未 立春辛巳 春分 丙寅 立夏 辛亥 夏至戊戌 立秋 癸未 秋分己巳 立冬 乙至 冬至庚子 立春西曆2.93.26 5.10 6.258.10 9.2411.9 12.252.8
汉用实曆神爵元年气朔简表 一月二月三月闰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月朔癸未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西曆1.282.273.284.265.266.247.248.229.2110.2011.1912.181.17八节乙未 立春辛巳 春分 丙寅 立夏 辛亥 夏至戊戌 立秋 癸未 秋分己巳 立冬 乙至 冬至庚子 立春西曆2.93.26 5.10 6.258.10 9.2411.9 12.252.8
《汉书‧王子侯表》493:“新利侯偃,神爵元年四月癸巳封”;居延10.27、5.10、332.26、10.33、10.30、10.32、10.29、10.31等八枚简可编为一简册,即《元康五年诏书》册,其闰月丁巳、闰月庚申皆属闰三月壬子闰朔;[6]简179.10“四月廿九日庚戌寝兵五月大辛亥一日壬子二日夏至癸丑三日甲寅四日尽”,所记四月小壬午朔,廿九日庚戌晦寝兵,事与前诏书简册相关,曆日相协;简190.7“神爵元年四月壬午朔己酉”。以上史传、简牍所载曆日与曆表不能密合,学者或以曆表为误,或擅改简文以就曆表----四月壬午朔,改作四月壬子朔,樊然淆乱,依违睽合,莫知适可。其实,后世曆表推步置闰,非汉用实曆旧观,致与出土汉简闰朔间有不合,据以改简,恐非的当。斯琴毕力格先生曾以《汉书‧曆律志》1001所谓“中气在朔若二日,则前月闰也。”为特殊置闰,编製《太初曆》15次特殊置闰年代,[7]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汉简论证10次置闰实例,其中3次施用特殊置闰,有效解答居延汉简10.29、10.31、……等置闰月朔问题,元康五年(神爵元年)置闰,即三次施用特殊置闰之一。另5次尚待查证。斯琴毕力格先生所谓特殊置闰,率皆中气在初二,再前月置闰。然此一特殊条例,以汉用实曆核覈,似不具普遍与必然。笔者检得《肩水金关汉简(肆)》T37:148 “绥和二年闰月丁酉朔乙丑"一例,为行用“无中置闰"常例。“绥和二年闰月"在特殊条例之列,而不行用特殊置闰。笔者又检得五个闰月简牍与曆表不合:
1)始元七年闰月
居延65.7、9、10“始元七年闰月甲辰”;金关73T9:10“七年闰月甲辰”、T21:307“始元七年闰月己未”,始元七年即昭帝元平元年,太初曆术常例置闰三月大癸卯朔,不合。
2)元凤四年闰月
居延54.10、299.13(A33地湾出土)“元凤四年闰月”、金关T26:13“元凤四年闰月丙申”,太初曆术常例置闰元凤三年闰月十一小丁亥朔,《通鉴目录》卷四所载元凤三年闰十二月大丙辰朔,二者皆不能与简文密合。
3)地节三年闰月
笔者曾攷证金关T24:253“[地节]三年闰月戊午候长充宗”,十月小甲申朔,闰十月癸丑朔,而太初曆术常例九月置闰;闰九月小甲申朔。甲渠汉简EPT53.70B“地节三年十月壬辰”,证汉简行用实曆十月小甲申朔,闰十月癸丑朔。
4)建平五年(元寿元年)闰月
居延汉简137.3+224.18(A8破城子出土)“建平五年十二月丙寅朔乙亥”悬泉汉简Ⅱ90DXT0115②:91“建平五年十一月壬戌”Ⅰ90DXT0114①:184“建平五年十二月辛未”Ⅰ90DXT0114①:8“建平五年十二月辛巳”。[8]太初曆术常例置闰十一月丙寅朔,十二月乙未朔,不合。当置闰十二月;十二月小丙寅朔,闰十二月大乙未。
5)始建国二年闰月
居延210.35“始建国二年十一月丙子”、甲渠E.P.T59:347“纪常(始建国二年)闰月庚子死尽三月减积亖月二十二日”,《汉书.王莽传中》4119:“今(始建国二年十一)月癸酉”。始建国二年闰十一月大壬辰朔,而太初曆术常例置闰十月小癸亥朔。
6)建武八年闰月
甲渠汉简EPT68:123“建武八年六月戊午甲渠”、简E.P.T14:14“建武八年桼月丁亥朔癸卯”。太初曆术常例置闰六月小丁亥朔,不合。当六月大丁巳朔,七月小丁亥朔,闰七月大丙辰朔。
斯六者皆非斯琴毕力格先生所谓“特殊置闰”所得规範。前二者不在特殊条例之列,亦非常例置闰,闰在何月?请待后研;后四者则置闰常例下一大月。何以异乎太初曆术所推曆表?尚待研究。或与其前久行“闰月有中气”有关。《左传.文公元年》510、《汉书.律曆志上》983引《传》并云:“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先秦置闰,例多年终,偶或年中置闰,殷契周金,经传明文,历历可考。后世制作长曆,有援后曆“无中置闰”以规範殷周气朔者,既非史实,亦蕞陋之言耳。秦、汉初行《颛顼曆》,年终置闰,曰“后九月”,月中盖多有中气。秦皇一统天下,至于汉武施用《太初曆》,历时百有一十八年,置闰四十四,仅惠帝六年、文帝十年、武帝元鼎四年三次闰月无中气。“无中置闰”定制成于《太初曆》,时人在久行“闰月有中气”之后,曆议之外,乃有特例。繫时考年,当留意于此。
5.简E.P.T4:9释文作:
凤二年六月丙寅甲沟□
该简上端残断,年号残存“凤”字。汉代年号末字作“凤”者三见:昭帝元凤、宣帝五凤、新莽天凤。“甲沟”新莽简特徵,则该简当为新莽天凤简。肩水、居延汉简中,天凤纪年简75见,多作“始建国天凤”,天凤五年十一月后,多作“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则简E.P.T4:9当校补作:
[始建国天]凤二年六月丙寅甲沟□
始建国天凤二年六月丙寅朔,朔日丙寅(儒略日172 6693;15年6月6日)。
6.简E.P.T4:10释文作:
建国五年亖月己酉朔□□□三隧长
简文四月作“亖月”,为新莽简特徵。简首残断,夺年号“始”字。“己酉朔”下三阙文,旧释文作“乙卯第”。图版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出土时,字迹当较目前清晰,旧释文当可信从。简E.P.T4:10较完整简文作:
[始]建国五年亖月己酉朔[乙卯第]三隧长
始建国五年亖月己酉朔,朔日己酉(儒略日172 5896;13年3月31日),七日乙卯(儒略日172 5902;13年4月6日)。
7.简E.P.T4:90释文作:
吴免公言七月大八月小九月小〈大〉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A
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正月小二月大B
简文显示首尾连贯三个年分,包含一个完整年分及其前后年部分各月大小。A面“九月小”,原简书误,当校改作“九月大”。盖平朔不得连小月,而可连大月。居延、肩水地区出土汉简絶大多数为行用《太初曆》时期遗物,极少数为章帝元和二年二月四日甲寅(儒略日175 2181;85年3月18日)之后行用《四分曆》时期。两者连大月曆理相同。《太初曆》朔策29又43/81日,相当于廿九日又半日有余,故月有大小;小月廿九日,大月卅日。然朔策非恰为廿九日半,而有余分,29又43/81日较廿九日半,余分2.5/81日,余分积累既多,即需置一大月加以调整。如是,本为小大月间错排列,每十七月或十五月需置一大月,便形成连大月。在考察参照年限之内,九月、十月为连大月者十见:1.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2.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3.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4.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5.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6.成帝阳朔四年(前21年)、7.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8.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9.新莽始建国天凤五年(18年)、10.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其中仅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合于简文三个年分大小月排列。同探方出土简牍130枚,伴出纪年简11枚,时代稍偏晚,成帝时5枚:建始1,鸿嘉2、永始2;新莽简6枚:始建国4、天凤2。可精塙推定年代永始3枚,此外有3枚具新莽简特徵。可明显察知探方T 4出土简牍大抵率多属成帝、新莽时期,以是,当排除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新莽始建国二年(10年)之后,四、七多作亖、桼,表现新莽简特徵。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在此之后,而简文作四月、七月,不具新莽简特徵,亦当排除。推定简E.P.T4:90年属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谨列简文相应月份月朔: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8.简E.P.T4:94释文作:
□□三年五月□□朔己已掾林敢言之谨移吏收卒责课一编敢言之
简文字迹漫漶不清,不易辨识,尤以简上端纪时文字为甚。旧释文作:[9]
……伏地再拜敢言之
孙占宇《集释》本採用较清晰红外线图版,释文较準确,传达更多信息。纪时文字仍不完整,年号、月朔干支尚阙。年号疑为“建始”或“永始”,暂缺释。建始三年五月辛巳朔,是月无己巳。甲渠简E.P.S4 T2:62“建始三年五月辛巳朔壬寅”、居延284.21“建始三年五月辛巳朔庚戌”并证该简年号不得为“建始”。细审图版,年号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当为“永始”。同探方出土简牍130枚,伴出纪年简分布情况请参攷上则。简文出现“掾林”,此属官又见于同探方简T4:81及简E.P.T5:199、简E.P.T50:13。如下:
永始二年五月乙酉朔丙午甲渠鄣候护敢言之T4:81A
丿掾林令史谭尉史临T4:81B
永始二年六月甲申掾林T5:199
永始二年七月癸丑朔庚辰甲渠鄣候护T50:13A
掾林令史寛尉史严T50:13B
由图版字形、同探方出土纪年简、职官人物,并证简首年号为“永始”可信。永始三年五月己酉朔,月朔干支“己酉”未释。红外线图版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字形依稀近似。简E.P.T3:6“永始三年五月甲寅”合曆。简E.P.T4:73 “[永始三]年四月己卯朔□”、金关F3:229+542+528“永始三年二月庚辰朔己亥”[10]、T37:429“永始三年三月己酉朔”、F1:9“永始三年七月戊申朔戊辰”、T23:143 “永始三年八月丁丑朔辛卯”,曆日与该简相协。简E.P.T4:94完整释文可校补作:
[永始]三年五月[己酉]朔己巳掾林敢言谨移吏收卒责课一编敢言之
永始三年五月己酉朔,廿一日己巳(儒略日171 6496;前14年7月6日)。[11]
9.简E.P.T5:53
新始建国天凤上戊
□年□月戍卒完
该楬为戍卒器物簿签牌,其左侧大半残断,佚失纪年时年月序,仅存右侧完整年号“新始建国天凤上戊”。简E.P.T2:3“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五月癸酉朔丁酉”,孙占宇《集释》云“新莽年号习惯在‘天凤’、‘地皇’之后加上‘上戊’二字”,此说不够严谨周延。陈槃《汉晋遗简识小》“汉晋遗简偶述‧新莽纪年”云:“天凤二年后,年号之下复繫以‘上戊’。”举“始建国天凤上戊二年”以为证,此说误矣。氏所谓“始建国天凤上戊二年”,即居延汉简210.34简文,A8破城子出土。旧释文作“二年”,《居延汉简‧释文之部》、《居延汉简乙编》、《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汉简二》率皆如此,释文有误。新近中研究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贰)》简210.34“甲沟候官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桼月吏命士以下至下士秩别名”,旧释文“二”字,图版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校改作“六”。至确,信可敬从。新莽简于年号之后着加“上戊”二字,当在始建国天凤六年之后,最早不得早于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之前。肩水、居延地区出土汉简,载有年号天凤者76见,着加“上戊”二字者11枚,除简EPF22:440“□□甲渠塞候长居延肩水里公乘窦何年卅五始建国天凤上戊五年正月丁丑除”为除官简,属追记外,可确定年属者7 枚,皆为始建国天凤六年。则简E.P.T5:53年属当为“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其月序图版残存笔迹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当为“九”字末笔。则则简E.P.T5:53较完整简文当作:
新始建国天凤上戊
六年九月戍卒完
10.简E.P.T5:54释文作:
饭六斗六直□千阳朔四年
豚及狗肉直卌
踈阳朔□ A
阳朔□年九月乙未居延B
简文正反两面“阳朔”下年序漫漶不清,原整者作阙文,未释。反面图版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疑其为“四”字。年序与正面“阳朔四年”同。阳朔四年九月丁巳朔,是月无乙未。居延汉简140.1“[阳朔四]年九月丁巳朔庚申”、金关汉简73EJD:68“阳朔四年九月丁巳朔己未”并证释文作“九月”,曆日有误。据曆表,乙未当在阴月,不当在阳月。图版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或为“六”字残笔,甲渠候官遗址出土汉简“六”字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T5:77、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T40:199、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居延4.25、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居延139.35,其字体近似。私议如为可信,则反面简文当校释作:
阳朔四年六月乙未居延B
阳朔四年六月己丑朔,七日乙未(儒略日171 3942;前21年7月8日)。
11.简E.P.T5:126
□乙丑日迹尽甲午积廿
简为日迹簿残段。由乙丑日迹尽甲午,当积日卅。作“廿”,非是。原简作
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或为字迹残褪,当释作“卅”。原释文,文物本、中华本、集成本、马怡先生释校本均作“卅”。简文当校释作:
[月]乙丑日迹尽甲午积卅[日]
[1]胡永鹏:《西北边塞汉简编年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第36页。
[2]孙占宇:《居延新简集释(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261页。
[3]又有简E.P.T65.76、简E.PF 22.441、简E.PF 22.484,“始建国”前字迹漫漶不清或残断,不可辨识,不知是否着加“新”字。
[4]他如:简E.P.T6:112、简E.P.T27:58、简E.P.T27:59、简E.P.T43:20、简E.P.T59:615。
[5]悬泉汉简曆日引自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下同。
[6]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38。
[7]斯琴毕力格:《太初曆再研究》,内蒙古师範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33-39页。
[8]以上三枚悬泉汉简引自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9]包括文物本、中华书局本、《中国简牍集成》本、马怡《释校》本。
[10]姚磊:《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二)》,武汉大学简帛网,2016年8月29日。
[11]拙文草就,敬得拜读张俊民先生大作《〈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校释之一》武汉大学简帛网,2017年9月1日。推拟本简E.P.T4:94为“永始三年五月己酉朔”,信可敬从。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9月2日15:2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3.html
以上是关于庚辰日-甲渠候官汉简曆日新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