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的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新国家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建国仪式。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产生的伟大精神有哪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大跃进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雷锋精神;抓革命,促生产精神;很斗私字一闪念精神;灵魂深处闹革命精神;大公无私精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精神;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精神;敢把“皇帝”拉下马精神;造反有理精神;大寨精神;青石板上创高产精神;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精神;俯首甘为儒子牛精神;公仆精神;焦裕禄精神;欧阳海、王杰、刘英俊、麦贤得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助人为乐精神;拾金不昧精神;精艺求精精神;义务劳动精神;不计报酬精神;

简要论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过去,人们一提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2008年,民族地区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 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 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这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这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新中国战争历史顺序?

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5,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6,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8、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

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广州的改革开放的历史?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对外开放重点区域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20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农业

  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广州农业正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

  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外贸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广州举行,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国第一展”的称号。新建成的广交会场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将把“中国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级博览会的层次。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会展中心。其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43.9万平7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5万平方米,是一座能够满足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际会议展览中心。 2008年第二、三期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展览馆。

  商业

  

  广州的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北京路商业街区、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等。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课程改革。 二、扩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三,扩大师资力量,积蓄教育资金,加大师资和教育体系的资金注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让国家面貌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国家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后新中国详细历史?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

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

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

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三、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

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四、国防、外交的调整和“一国两制”的提出

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六、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阶段

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四、祖国统一事业与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文化

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进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世界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第六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19

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文化建设

五、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

六、建设美丽中国

七、深化军队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进展

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

九、全面从严治党

简述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二、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40年改革开放史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多少耕地?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约8亿亩耕地。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农村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根据历史资料显示,1950年代初期,中国的耕地数量约为4亿亩左右,之后经过改革和政策的调整,到1978年左右,中国的耕地数量已经增加到了约8亿亩左右。这标志着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下,中国农业正逐渐走向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些年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下,中国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得到保护和提高,这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