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故事? 少年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

重点介绍 圈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第二计。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它主张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方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解失去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一个小国,一度被魏国占领,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强占了中山。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既解旧恨,又能灭掉赵国,一举双得,魏王认为可以,马上命令庞涓带领五百战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田忌和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田忌想直奔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不是最佳战斗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已疲惫不堪,况且魏国精兵已倾城而出,集中到邯郸去了,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如直接袭击魏国国都大梁,那时庞涓必然回师解救,我军可在半途桂陵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中途在桂陵遭到伏击,庞涓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是孙膑兵法一绝,后人也经常运用此计谋进行作战。

少年三十六计故事?

瞒天过海经典案例,齐姜乘醉谴重耳:齐姜是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的妻子。晋献公死后,国内发生叛乱,她跟着丈夫逃出晋国,辗转流浪,最后在齐国安定下来。齐姜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女人,她希望重耳以后能重回晋国,重振晋国国威,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丈夫在齐国安身后,似乎十分满足于现在的儿女情长,将复国大业都丢到一边去了。

三十六计智慧故事?

空城计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三十六计有哪些故事?

1、第一计: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2、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3、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4、第三计: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小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第六计 声东击西。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诸葛亮陷害司马懿,司马懿陷害诸葛亮,都是用的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姜维挖地道企图去偷袭邓艾,就是用的暗度陈仓。第九计 隔岸观火。魏、蜀、吴三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就不用再说了。

第十计 笑里藏刀。陈登害吕布,逢纪献计佯许公孙瓒夹攻冀州韩馥,违背公孙瓒之计,就是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曹洪舍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舍掉一小将,挽救了大局(但结果小将也并没有牺牲)。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刘备夺取荆州,就是用的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诸葛亮让刘备惊动乔国老和当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诸葛亮的木雕像吓跑了司马懿,这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的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诸葛亮佯攻冀县,就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调出姜维。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用的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诸葛亮用粮草骗姜维去抢粮,以便捉姜维,就是用的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汉献帝,就是用的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许攸献计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曹丕趁乱纳美妾,就是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后的撤退之计,就是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关羽水淹七军,就是用的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魏、蜀、吴三家在反复上演,吕布、刘备、曹操、袁术等人之间也在反复上演此计。

第二十四计 假道代虢。刘备夺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张绣设法废掉典韦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诸葛亮被诬陷谋反,被刘禅下令调回大军后,诸葛亮质问刘禅那些话就是指桑骂槐,然后杀掉了宦官(指着皇上骂宦官)。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刘琦三求计,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张飞当阳桥退敌,就是用的树上开花,用疑兵吓退了曹军。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黄忠和法正登高监视夏侯渊,争得了主动权,就属于反客为主里的一种。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周瑜用美人计迷住了刘备,使其乐不思蜀(乐不思蜀另一,刘禅降魏后回答司马昭的话)。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明显是照搬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蒋干盗书,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就是用的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这个刘备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强调了。

三十六计故事及寓意?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原文: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

翻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故事】

城濮大战之前,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

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

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

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扩展资料

1、《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2、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三十六计寓言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第六计 声东击西。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诸葛亮陷害司马懿,司马懿陷害诸葛亮,都是用的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姜维挖地道企图去偷袭邓艾,就是用的暗度陈仓。第九计 隔岸观火。魏、蜀、吴三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就不用再说了。

第十计 笑里藏刀。陈登害吕布,逢纪献计佯许公孙瓒夹攻冀州韩馥,违背公孙瓒之计,就是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曹洪舍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舍掉一小将,挽救了大局(但结果小将也并没有牺牲)。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刘备夺取荆州,就是用的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诸葛亮让刘备惊动乔国老和当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诸葛亮的木雕像吓跑了司马懿,这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的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诸葛亮佯攻冀县,就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调出姜维。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用的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诸葛亮用粮草骗姜维去抢粮,以便捉姜维,就是用的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汉献帝,就是用的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许攸献计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曹丕趁乱纳美妾,就是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后的撤退之计,就是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关羽水淹七军,就是用的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魏、蜀、吴三家在反复上演,吕布、刘备、曹操、袁术等人之间也在反复上演此计。

第二十四计 假道代虢。刘备夺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张绣设法废掉典韦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诸葛亮被诬陷谋反,被刘禅下令调回大军后,诸葛亮质问刘禅那些话就是指桑骂槐,然后杀掉了宦官(指着皇上骂宦官)。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刘琦三求计,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张飞当阳桥退敌,就是用的树上开花,用疑兵吓退了曹军。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黄忠和法正登高监视夏侯渊,争得了主动权,就属于反客为主里的一种。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周瑜用美人计迷住了刘备,使其乐不思蜀(乐不思蜀另一,刘禅降魏后回答司马昭的话)。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明显是照搬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蒋干盗书,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就是用的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这个刘备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强调了。

三十六计的故事(简写)?

1、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鼓城一战,项羽打败了刘邦,这年6月,原来已经归附刘邦的魏王豹又叛汉投楚,并率兵占据了刘邦去关中的交通要道,刘邦派谋士郦食前往魏营争取魏王豹,但是遭到了拒绝,于是任命韩信为元帅,同年的八月,率兵攻打魏,魏王豹派重兵把守黄河东岸。

但是在这一天,韩信等领军到达临晋津,韩信与魏兵隔河相峙,暗中则派随精干人员探索上流的形式,不久之后得到探报说世上留个段都有卫兵的严密把守,只有夏阳一处的卫兵比较少,防备空虚。韩信听了这一探报认真的分析,想出了计策。

他先是招了曹参入账命令他立即领兵进入山中砍伐木材,不论大小都可以用,接着灌婴他派出士兵分头前往市中购买瓦罂数千只,每只瓦罂下20的粮食,灌婴听了不知道韩信要用途就想问个究竟,韩信没有回答,时隔两日,曹参灌婴先后带着所办齐的木材巷向韩信缴令。

韩信又命令他们二人按照自己设计制造出一种木罂,用木头夹住罂底四周缚成方格,用绳绊住。一格一罂应合为一排数,数千罂分成数十排。

灌婴听了韩信的安排更加纳闷儿,便问曹参,大军渡河需要用的船只已经征集了,为何还要用这种木罂呢?曹参说这件事情我也不太清楚,就按照元帅的命令形式吧。

是二人日夜的制造,不过几天数千只木罂就制齐了,韩信亲自验收,等到当天的黄昏时刻,韩信命令灌婴领数千人在原地不动,并交代只准摇旗呐鼓守住船只不得擅自渡河有敢为命者斩,然而,韩信自己则和曹参一同督促大军,赶往夏阳并立即将木罂放入河中。

但是这个时候韩信和曹参好不容易到达了对岸,却说临近渡口魏国守将只是率兵严守,这时候韩信在夏阳偷渡成功,魏王豹也迫于大势已去,只得下马扶手束手就擒了,通过在军事上的使用,使自己更便于用谋略战胜敌方。

2、苦肉计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退守于会稽山上,不得不向夫差求和。夫差接受了勾践的请求,但前提条件是勾践要到吴国给夫差当仆人,勾践答应了。

到吴国后,勾践住在山洞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都亲自为他牵马。有人辱骂勾践,勾践始终低眉顺眼,表现出一副驯服的神情。他表面上对夫差忠心耿耿,实际上暗中策划复兴越国的方案。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我曾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下病人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得了‘时气之症’,得了这种病很快就会好,请大王不必担心。”夫差听了很受感动,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定无反叛之心,不久便允许勾践回到越国旧地。

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苦身劳心,礼贤下士,招兵买马,20年后,勾践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

3、连环计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连环计是发生在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央视版电视剧是在第六集 连环计。

内容为:王允将貂蝉私下许配给吕布,又派人接待董卓,将貂蝉送给董卓,并且告知吕布是董卓接貂蝉回府,择日将与董卓完婚。

后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两人之间离间,使得两人相互猜忌,并且结下怨仇,在三国演义第九回中,吕布杀掉了董卓。

4、 偷梁换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

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押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

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三十六计古代故事全集?

1、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