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大诰》篇有如下一句话:
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暂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断句)
对于其中的‘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有如下看法,孔传:
天下威用,谓诛恶也。言我不敢闭绝天所下威用而不行,将欲伐四国。
dg孔疏因之:
由此我不敢绝天之所下威用而不行之。
dg之后诸家有从之断句或发挥者,如蔡沈《书集传》,王鸣盛《尚书后案》,屈万里《尚书集释》。
《汉书·翟方进传》所述后人所谓《莽诰》对应文句云:
予岂敢自比于前人乎。
dg《莽诰》大抵可以看作汉代人对《大诰》篇的理解,清人有从之者,以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为代表:
莽曰“予岂敢自比于前人乎”,此即经之“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也”,又曰“天降威明,用宁(文)王帝室,遗我居摄宝龟”此即经之“天降威用宁(文)王遗我大宝龟”也。其字句解说,今文家与古文家绝异,“闭”字疑今文尚书作“比”。
dg又云:
又按“于”字今文尚书既必无之矣。
dg段氏依照《莽诰》对其中断句及关键字“闭”字的认识,提出了不同于僞孔传的看法,清人多有从之者,如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等。但孙氏的说法,略有不同,其对于“闭”字的解释,仍然遵从僞孔传:
经作“闭”者,韦昭注《晋语》云“闭,塞也”,若《君奭》“遏佚前人光”。
dg并对“天降威”的含义提出了新说:
案:《释诂》云“威,则也”,则者,法也,言天降明法于灵龟,以宁王室。
既后,吴汝纶《尚书故》提出“用”属下读,后来者多从之,如,杨筠如《尚书覈诂》,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曾运乾《尚书正读》,陈梦家《尚书通论》,黄怀信《尚书注训》等,这种看法是可信的。其中,顾,刘二先生将“天降威”断一句读,且同意俞越的说法改此句为“予不敢于闭”,并训“闭”为“壅塞”,曾运乾先生亦训“闭”为“壅”。黄怀信先生训“闭”为“遮掩,隐瞒”,解“天降威”为“天降之灾”,陈梦家先生“不敢蔽于天所降之威”的看法类似。唯杨筠如先生依《莽诰》“比”字读为“宓”,训为“安”也,并提出“天降威”与“绍天明”相对成义,“威”与“明”对举,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吴汝纶先生亦提出了“天威谓天之神明”的看法。
由上观之,因为对“闭”字训读及“天降威”内涵的解读各异,因此诸家对相关文句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1]。
近出《清华简·汤处于汤丘》及之前的一些出土材料,似乎为这一文句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先请看下引相关材料:
(1)“如幸余门/外(闲)于天威,朕唯逆顺是图。”(《汤丘》简11)
(2)“无不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闬)于文武耿光。”(《毛公鼎》集成2841)
(3)“燕君子哙睿弇夫(博)悟,长为人主,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闬)于天下之物矣。”(《中山王鼎》集成2840)
(4)“今予唯闸乃先祖考有恭(功)于周邦。”(《四十二年逑鼎》文物2003年第6期17页)
对于上引材料(3)中的“闬”,讨论者颇多[2],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读为“閑”,训为“习”[3],大概是较为可信的意见。刘洪涛先生继而认识到(2)中的“闬”也应该读为“閑(娴)”[4],亦可信从。(4)中的“闸”原作“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原“发掘简报”作者径释之为“闭”[5],后来学者改释为“闸”[6],或读为“狎”,刘洪涛先生并将其与(2)(3)联繫(参上引刘文)。对于(1)中的“门/外”字,整理者释为“闲”,读为“关”[7],单育辰先生最先将(1)与(2)(3)联繫,并将其读为“閑(娴)”,并解释为“熟谙”[8],我们讚同其说。(具体对《汤丘》中句子理解见下文)。
我们很自然的会将《大诰》中的“闭于天降威”与《汤处于汤丘》中的“閑于天威”联繫。一种直接的做法就是将“闭”作为“闸”的讹误之字,亦如同《四十二年逑鼎》“发掘简报”作者那样,将“闸”字误认为“闭”字。如此,似乎可以考虑“予不敢闭于天降威”本作“予不敢闸(狎)于天降威”,这样一种可能性。
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似乎存在另一种值得考虑的情况,请参看下列古书中的用字情况:
《墨子·备城门》“为闺门两扇,令各可以自闭”,道藏本、吴钞本“闭”作“闬”。
《墨子·备城门》“行栈内闬”,孙诒让《墨子闲诂》云:“‘闬’即‘闭’字,疑当作‘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王羲之书《黄庭经》‘闭’字如此作,与‘闬闾’字异。”(上引两处见《墨子间诂》相关部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高其闬闳”,《释文》引沈云“闬,闭也。”
张崇礼先生援引岑仲勉先生《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所认为的“闬”本有“闭”之义,反对“闬”,“闭”异文的存在(参上引张文:释金文中的“闬”字),我们认为吴毓江先生所提到的“各本作门/千(按,疑原即“闬”)[9]”的情况是不能轻易忽视的,张先生之说似过于武断。例之《大诰》,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其中“闭”字,乃“闬”的异文的可能性。推及之,《大诰》篇中句子原或当作“予不敢闬于天降威”是值得考虑的,其正可与《汤处于汤丘》之“閑于天威”直接认同。通过古书中可能存在的“闬”“闭”异文的材料,使得我们想到了楚简中的一些与之相关的字:
闭: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郭店·老子乙》13)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郭店·老子甲》27)
干: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慎子曰恭俭》2)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包山楚简》269)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容成氏》26)
戈: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唐虞之道》13)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曾候乙墓》6)
弋: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淄衣》5)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唐虞之道》17)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唐虞之道》9)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穷达以时》14)
才: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穷达以时》2)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郭店·淄衣》37)
才/匕: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唐虞之道》3)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中信之道》2)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语丛二》39)
dg对于《郭店简·老子甲》中之“门/戈”,学者指出乃“閟”字之写误[10],準之《乙本》,似乎可信。也不排除是一种无意的书写习惯,当然与“必(柲)”与“戈”义形皆近也有关係,如:
密: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孔子诗论》简28)→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季康子问于孔子》简19)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集成4266)→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集成10972)、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集成11023)
dg楚简中又有从门从戈之字: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包山233),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系年101),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系年113),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陈公治兵16)
dg包山简中之字用为祭祀之名,清华简《系年》整理者出注读为“衅”[11],陈伟先生认为其用为门祀之字,指出读为“衅”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证明,并提出《系年》中之字即对应文献中的“门”字[12]。苏建洲先生进一步指出《陈公治兵》中之字,也应该释为“门”字[13]。黄锡全先生认为“门/戈”所从之门乃“斗”字之讹,认为其字从斗从戈会意,戈亦声,《系年》中之字读为“环”[14]。陈、苏二先生之说有文献“门”字对应,说似可信。这一类的“门/戈”字,当是从戈从门,门亦声的表意兼形声字,与《老子甲》“闭”字对应之字,只偶然同形也。
上引“才/匕”一类的字,楚简中多见,多用为“必”。陈斯鹏先生怀疑“才/匕”字是“必”字之讹[15],许可先生认为这一类的字,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即“必”之初文之简(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添加声符(匕)而成。因“必”与“弋”字形相近,“弋”与“才”一字分化,故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形变为“才”[16]。按,许先生之说是很有启发性的意见。对于上面提到的“闬”,“闭”异文的情况我们认为值得考虑,,楚简中的“闭”本从必得声,偶写作从“戈”,“戈”与“干”易混,如: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慎子曰恭俭》2)就很容易会误认为“戈”,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毕,《成王为城濮之行·甲》1)字所从之“戈”(本“戈柲”形)左即讹作“干”形(“毕”下部不排除截取“宓”/“密”之一部分得声,或即“比尔干”之“比”表意),参: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成王为城濮之行·甲》2)、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成王为城濮之行·乙》1)等形。故原作“闬”形的字到楚简时代写成楚简中从“戈”之“闭”形字的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结合许可先生所论,及楚简中“干”与“弋”易混,如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
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穷达以时》14)与“干”形相似。我们认为“弋”与“才”或“弋”与“柲”在书写发展过程中都有相混的可能,所以“闬”误为“闭”是可能的。
第一种操作较直接,且容易实现的。第二种操作需要历时的演变系统的佐证[17]。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中的“闭”是个传抄的误字,大概是可能的,其与《汤处于汤丘》中“閑于天威”的关係密切,至少在文例上不能轻易隔断其联繫,下面我们着重来看相关文句的解释。
“幸余閑于天威,朕唯逆顺是图”,其中对“天威”的解释存在争议,如蚊首先生(简帛网账号,王凯博)认为:
中山王鼎“娴于天下之物矣”之“物”跟简文“娴于天威”之“威”皆当取法则之意。[18]
dg其又把《厚父》简2-3“兹咸有神,能格上下,知天之威哉,闻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下邑。”中的“威哉”读为“威则”,并征引白于蓝先生的说法立论[19]。白于蓝先生在解释《周公之琴舞》简13中“畏天之载”时,认为文献中的“畏天之威”当训为“畏天之则”,将“载”读为“则”[20]。我们不怀疑先秦汉语中“威”可能确实存在“法则”一类的意义,如:《左传·文公十五年》:“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威”与“等”并列,很难不认为其不训为“等则”一类的意义。然而,除了“载”读为“则”这一用字习惯的疑问外,很大的疑惑就是,先秦文献中不见“天降则”一类的词语,正如王宁先生所言:
“天之威”古书习见,如《诗·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也简称“天威”,是周人语中常见的词汇……而“威则”连言先秦不见。[21]
dg其说不为无理,如此,此处训“威”为“则”的证据似乎不是很确凿了。
我们再来看“娴于天下之物矣”中的“物”字,“物”字在文献中常见有“事”一类的义训,如《玉篇》:“物,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注:“物,犹事也”。《吕氏春秋·先识》:“(晋威公)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高诱注:“物,事”。故“娴于天下之物矣”解释为“娴熟于天下之事情”即可,似无需求之过深。
这样“天威”或者“天之威”就没有必要解释为“天之法则”一类的意义。加之《大诰》句中与“天威”对应之语正作“天降威”,更加削弱了这种解释的支点,因为“天降威”是《尚书》类文献常见的,而“降则”似不见。所以,《汤处于汤丘》中之“閑于天威”似解释为“娴熟(知)于天之威严”即可,这种“威严”降之人间则表现为不同的灾异或者福临,所以后面就很自然的说到“唯逆顺是图”,同时,这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正可谓“天之威严,人弗敢与知”,是故为“幸”。《厚父》简9:“天命不可聪斯”正谓“天命不可知晓察觉”[22],与此可相互发明解读。
回到《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方案考虑,即认为其本作“闸”,我们试着将之读为“狎”,“狎”有轻视,轻侮一类的意义,如:《广雅·释诂三》:“狎,轻也”。《书·泰誓》:“狎侮五常,荒怠弗敬”,孔传:“轻狎五行之教,侮僈不行”。《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杜注:“狎,轻也”,不烦多举。“不敢狎于天降威”解释为“不敢轻视于天所降之威”。当然,我们训“狎”为“习”也是可以考虑的,既如《汤处于汤丘》中“娴于天威”,亦是自谦的说法,即“不敢狎习于天所降之威”。如果我们按照第二种方案,即认为其本作“闬”,这样就可以直接读为“閑(娴)”,训为“习”。
(附记:拙札草成后曾先后求教于王挺斌,王凯博,刘洪涛,黄杰诸先生,非常感谢以上先生,文中一切错误由笔者负责。其中王挺斌先生指出第一种操作隔断了与《汤丘》的联繫,若选择第二种操作,则文句不好理解。我们选择与《汤丘》联繫,只是在文例上取得统一,并非执此非彼,若执第二种操作,我们认为按照单育辰老师的解释即可,似无大碍。儘管如此,我们心中于《大诰》此句仍有疑惑,故敢“献疑”,以请教于师长。)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2月4日16:09。)

[1] 以上各家说法见所引诸书相关部分。
[2] 参张崇礼:释金文中的“闬”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2012年5月2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71。
[3] 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l期,48页。
[4] 刘洪涛:释虢季子白盘铭的“经拥四方”(未刊稿),非常感谢刘先生惠示大作。
[5] 杨家村联合考古队: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6期,6页。
[6] 参张崇礼:逑器铭文补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2012年11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9。上引刘文亦可参看。
[7]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138页,中西书局,2015年4月版。
[8] 单育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释文订补,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7-238页。
[9] 吴毓江:墨子校注,807页,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
[10]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182页,中西书局,2012年12月版。
[12] 陈伟:读清华简《系年》札记(二),简帛网,2011年12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98。
[13] 苏建洲:初读《上博九》劄记(一),简帛网,2013年1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
[14] 黄锡全:清华简《系年》“门/ 戈”字简议,《简帛》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15] 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係研究,2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 许可:试说随州文峰塔曾侯与编钟铭文中从“匕”之字,《出土文献》第6辑,29页,中西书局,2015年4月第1版。
[17] 笔者始以第二种操作向刘洪涛先生请教,刘先生提出第一种操作的看法,故第一种操作当归美于刘先生。
[18] 简帛网论坛:清华五《汤处于汤丘》初读,21楼评论,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7&fpage=2&page=3。
[19] 简帛网论坛:清华简《厚父》“知天之威载”,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30&fpage=3。
[20] 白于蓝: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拾遗,中国文字研究,第20辑。
[21] 王宁:清华简《厚父》句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2015年1月2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39。
[22] 马楠:清华简第五册补释六则,《出土文献》第6辑,225-226页,中西书局,2015年4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946.html

以上是关于天威-《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献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