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秦简札记(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秦简札记(一)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一)
关沮秦简三四五简文曰:
“马心:禹(步)三,乡(向)马祝曰:‘高山高郭,某马心天,某为我巳(已)之,并企待之。’”[1]
其中被释为“郭”的字,其形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2015年出版的《秦简牍合集》(叄)收录的该字形红外线图版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秦简牍合集》编者释其为“丝”,但没有解释。[2]我们认为,此字被释为“丝”字是可信的,而此“丝”字可能是“县”字误字。因秦简牍中的“县”字常作以下形:[3]
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
通过比较可见,“丝”与“县”二者字形特别相近,故讹误的可能性极高。“县”即是“悬”字之古字,其自身可表示高义或者逺义。又“县”上古音爲元部,而其下文的“天”爲真部,二者也应是押韵的关係。另外,关沮秦简三三五简:“病心者,禹步三,曰:睪(皋)!敢告泰山,泰山高也,人居之,□□□之孟也。人席之,不智(知)…”,其中的“泰山高也”与“高山高丝<县>”的结构雷同,这些简文告诉我们,古人在治疗病心时所祈求的对象是“泰山”或“高山”,这应是古代祝由术在治疗人或家畜心病时的定式。
小文成文后曾请陈剑先生指正,陈先生告诉笔者他怀疑此“丝”形爲“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误字,读爲“峦”。[4]我们认爲陈剑先生的意见要优于笔者的考虑。裘锡圭先生曾对“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丝”二者讹混的现象有过説明,他认爲:
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和“丝”二字用作表意偏旁时往往可以通用。例如:“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所从的“丝”,金文往往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幽”字所从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金文偶尔也有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的。这类现象是不是可以看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丝”二字有别的反证呢?答覆是不能。唐兰先生曾经指出:“凡同部(即由一个象形文字裏孳乳出来的)的文字,在偏旁裏可以通用——只要在不失本字特点的时候。例如大、人、女全象人形,所以在较早图形文字常可通用。……”“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丝”二字作为表意偏旁可以通用,是唐先生指出的现象的又一个实例。
……我们知道,在小篆裏独立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已经不存在,从“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的“联”字和“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也都已经讹变爲从“丝”。由此可见战国时代正是“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由通行到废弃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字资料裏出现少量“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丝”二字不分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这也不能证明这两个字本来就没有区别。[5]
我们认爲裘先生的意见正确可从。如秦简中的“聨”字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等形,所从“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确实与“丝”形无别(其上部一横笔与“耳”字上部一横笔也可能出现了借笔的情况)。此外如秦简中的“变”字亦是如此。由此我们说上举关沮秦简中的“丝”字爲“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字误字的意见可行,“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为“峦”亦句义通顺。查《故训汇纂》可知:
《尔雅·释山》:“峦山,嶞”,郭璞注:“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后汉书·马融传》:“犯曆嵩峦”,李贤注引《尔雅》:“山小而高锐曰峦”。《说文句读·山部》:“峦,山狭而高。”[6]
所以简文“高山高丝<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峦)>”应是説高山高狭之义,且“峦”字古音爲元部,与下文“天”字亦是合韵。顺便提及的是,上引关沮秦简三三五简中的“□□□之孟也”一句,原整理者及《秦简牍合集》编着者皆认为“之”字上缺两个字,但从实际的书写款式来看,此处简文可能是缺三个字,且“之”字前一字,《秦简牍合集》编着者认为似是“孤”字。从模糊字形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来看,我们认为此字右侧从“邑”旁甚明,整个字当是“邦”字,和秦简牍中“邦”字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7]诸形进行比较,可证我们所释有理,惜其上面两字形残泐太甚,不能辨识,这大大限制了对此段简文的理解。
(二)
关沮秦简三二九、三三○简文曰:
巳(已)龋方:以叔(菽)七,税(脱)去黑者。操两瓦,之东西垣日出所烛,先貍(埋)一瓦垣止(址)下,复环禹步三步,祝曰:“嘑(呼)!垣止(址),笱(苟)令某龋已,予若叔(菽)了<子>而徼之龋已。”卽以所操瓦而盖□。
其中被整理者释为“徼”的字,其形为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很明显此形上部与下部因简断原因导致字形严重变形。《秦简牍合集》编着者将其释为“数”字,我们认为此字释为“数”字是有道理的,和关沮秦简中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简一三二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简二六三)诸形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与之相类。此外,《秦简牍合集》编着者将“数之”与“龋巳(已)”之间补释出“七”字,其意见正确可从。陈剑先生来信告诉笔者,结合《秦简牍合集》的意见他认为上举简文的释文应该重新句读。今将陈先生的句读意见录于下方,以避掠美之嫌:
巳(已)龋方:以叔(菽)七,税(脱)去黑者。操两瓦,之东西垣日出所烛,先貍(埋)一瓦垣止(址)下,复环(还)。禹步三步,祝曰:“嘑(呼)!垣止(址),笱(苟)令某龋已,予若叔(菽)了<子>。”而数之七{龋},已,卽以所操瓦而盖□。
陈先生认为“而数之七{龋},已”一句不属于祝词,是祝后的动作,且“止、已、子”押韵,“而数之七{龋},已”中的“龋”字应该是衍文。[8]我们认为陈剑先生的意见能够很好读通简文,应可从。简文“数之七”应和前文的“以叔(菽)七”之内容相呼应。
(三)
关沮秦简三六七简文:
平旦晋,日出俊,食时钱,日中弌(一),餔时浚儿,夕市时发□,日入鸡,鸡……
以上简文中的“发”字,及其下一字,在2001年出版的《关沮秦汉墓简牍》一书中分别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在2015年出版的《秦简牍合集》(叄)中分别作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秦简牍合集》编着者认爲:
整理者释为“发”,恐非,右旁当从“辟”。再下一字,右旁从“虒”,两字疑读为“辟邪”。
我们认为,以上《秦简牍合集》编着者的整理意见要优于原整理者的考释意见,但是这两个字应不应该读为“辟邪”则值得商榷。仔细观察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及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中左侧的偏旁,其应是“鸟”字,和关沮秦简一七三简中“鸣”字之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所从“鸟”旁进行比较,加之秦简牍中“鸟”字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诸形亦可证明上举关沮秦简三六七中的字形当从鸟旁,其右侧从“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此字应爲“??”字。其下一字形从“虒”,应可从。刘钊先生曾根据金文“虒”字形,释睡虎地秦简中的“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爲“謕”。[9]其意见正确可从,释出的“謕”字所从之“虒”形与此读秦简札记(一)
读秦简札记(一)形所从形同。结合上面的“??”字,我们想到的是此字当是“鷈”字,也即是说此字形左侧也应该是从“鸟”旁。“??鷈”当是鸟名。“??”又作“鸊”,“??”字见于《説文》,其曰:“??鷈也。”段注曰:“《释鸟》:‘鷉须鸁。’按单呼曰鷈;絫呼曰??鷈。《方言》:‘野凫其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鷿鷉。大者谓之鹘蹏。’《南都赋》作‘鸊鶙’。”
此外,“鸊鷉”又可入药,做成“鸊鷉膏”,主治耳聋。且涂抹后又能令刀剑不鏽。[10]
回头来看简文,其中的“浚皃”,《秦简牍合集》编着者的释文为“浚儿”,採用或説读为“狻猊”,指狮子。此说应可从,结合下文中“鸡”之内容,我们认为“狻猊”、“??鷈”、“鸡”皆属动物,且“猊”、“鷈”、“鸡”三者古音皆属支部,十分押韵,这可证我们所释应该可信。但因简文未完,不知道后文是否还会有动物名出现,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曾经向陈伟老师、陈剑先生请教,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秦简牍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3YJC7700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八批特别资助项目“新见秦简牍文字资料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8月15日08:51。)[1]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第132页。以下所引此书材料不另注。
[2]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州博物馆编,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叄),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放大图版第276页,释文第66页。以下所引此书材料不另注。
[3]方勇编着:《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9-270页。
[4]见陈剑先生2015年8月14日来信。
[5]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5页。此蒙陈剑先生提示。
[6]宗邦福、陈世镜、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50页。
[7]同注[3],第190-191页。
[8]见陈剑先生2015年8月14日来信。
[9]刘钊:《读秦简字词札记》,《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08-115页。
[10](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083.html

以上是关于读秦简札记(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