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


(台北市立大学)
拙文探究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用法,考察使用语料包括清华简(壹~参)、郭店简、上博简(一~九)、包山简、新蔡葛陵简、望山简、天星观简、长沙子弹库帛书及其他散见楚简牍[1],并与传世文献上古汉语《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礼记》、《荀子》、《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2]等比较。
「尽」用作总括範围副词,含有「全都」之意。《说文‧皿部》:「尽,器中空也。」甲文字形象从又(手)持帚涤器之形,表示食物用尽之意。使事物罄空则有「竭尽」义,「尽」
之动词用法,当是由此引申而来。《广韵‧轸韵》:「尽,竭也。」《礼记‧哀公问》1259:「固民是尽。」孔颖达疏:「尽,谓竭尽。」「竭尽」则「无遗」,《战国策.魏策三》:「尽故宋」鲍彪注:「尽,无遗也。」「尽」的动词用法,自古至今并非罕见。例如:
1)邓曼曰:「王禄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左传.庄公四年》163-9)
2)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矣。」(《国语.晋语三》330-5)
3)民产絶则畜生少,兵数起则士卒。畜生少则戎马乏,士卒则军危殆。(《韩非子.解老》144-9)
4)楚兵罢食,此天亡楚之时也。(《史记.项羽本记》331-4)
以上各例,「尽」表罄空、空乏义。「尽」又可表竭尽义。例如:
1)南阳诸姬,楚实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459-3)
2)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体涂足,暴其髮肤,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国语.齐语》228-4)
3)欲为君君道,欲为臣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151-1)
4)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天下之方也。(《荀子.不苟》49-2)
5)今为臣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韩非子.姦刧弒臣》98-13)
6)上虽病,彊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力。(《史记.留侯世家》3046-3)
「尽」作总括範围副词的用法,又当是从动词用法引申虚化而来;当含有「竭尽」义的动词「尽」处在连谓结构第一谓语的位置,而语言的讯息焦点落在第二谓语,经重新分析,两者不再是并列的关係,而是偏正的关係,「尽」在句中作状语,是谓语的修饰语,含有「全都」之义,「尽」就语法化而具有範围副词的词性。《墨子.经上》:「尽,莫不然也。」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尽,皆也,悉也。」王念孙《读书杂誌.墨子第四》「『尽若方之相召也』,尽,犹皆也。」《战国策.魏策三》:「尽故宋」鲍彪注:「尽,无遗也。」此「尽」字为动词,句中充当述语。若此一义「尽」字着加于另一述语前,则动词「尽」,经重新分析,语法化为表全都义总括範围副词,在句中担任状语。範围副词「尽」主要用在动词谓语句之前,其複数语义指向,后指宾语多于前指主语,其语法功能在于表示谓语的动作行为无例外地涉及宾语的全部。範围副词「尽」的「这种用法和特点,在先秦其典籍中具有共同性,但到战国晚期特别到两汉以后,就不那么明显了。」[3]副词「尽」複数语义指向主语的用例如:
1)夫岂不知楚师之行也?(《左传.桓公十三年》137-7)
例1「尽」与前句「毕」互文对举,并作表全都义的总括範围副词。
2)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达。(《礼记.月令》431-4)
3)宋王大说,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应,堂上已应,堂下应。(《吕氏春秋.观表》1569-12)
例3「尽」字句主语「堂上」指堂上之人;「堂下」指堂下之人,本是主从结构,省略端语,以表範围的限制性加语称代全体,表现灵活的修辞手法。
4)哙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视项王,头髮上指,目眦裂。(《史记.项羽本纪》313-5)
以上诸例,範围副词「尽」複数语义指向主语,谓语皆为不及物动词。範围副词「尽」複数语义指向亦可朝后指向宾语。例如:
1)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刘。(《尚书‧盘庚》71) 例1宾语省略,如欲还原,则可以代词「之」还原,称代前句受事宾语「我民」─指殷商遗民。
2)晋士蒍使群公子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杀群公子。(《左传.庄公二十六年》232-7)
3)(楚子)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灭其族。(《左传.昭公四年》1253-2)
4)昌它亡西周,之东周,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东周大怒。(《战国策‧东周策》37-1)
5)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吕氏春秋.情欲》87-9)
6)汉击之,大败楚军,得楚国货赂。(《史记.项羽本纪》330-2)
範围副词「尽」用在判断句中,位于名词谓语前,其複数範围皆指向主语,表示主语全部都具有断语所显示之特点。例如:
1)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于济,曹地也。(《左传.僖公三十一年》486-2)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致于犬马然,而况于人乎?(《礼记.内则》755-3)
3)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富也。(《孟子.离娄下》187-4)
4)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为水,身因化为空桑。(《吕氏春秋.本味》744-4)
5)匃奴骑,其西方白马,东方青駹马,北方乌骊马,南方骍。(《史记.匃奴列传》2894-5)
战国简帛中「尽」出现64次,用作副词23次(《清华》5次、《上博》8次、《郭店》1次、《包山》1次、《葛陵》2次、《天星观》6次)。
「尽」用在动词谓语句,其複数语义指向主语之用例如下:
1)王曰:「呜呼!公,女念哉!愻措乃心,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雀立。凡此蔽也,既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刏)以二豭。(《葛陵》甲三282+零333)[4]
範围副词「尽」用在判断句中,位于名词谓语前,它的複数範围都指向主语,表示主语全部都具有断语所显示的特点。例如:
1)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吾)欲致尔于辠,邦人其谓我不能称人,朝起而志书夕废之,是则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天星观‧遣策》)
4)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天星观‧遣策》)[6]
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在句中作状语,用来描状限制谓语(包括敍事句的述语、表态句的表语、判断句的断语)。「尽」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位于名词谓语前,作修饰成分,具有範围副词的词性,是由于此名词性成分在句中处于谓语的地位。两者是偏正的关係;是状谓的关係。
在楚简、秦简还有一类「尽+时间词语」的短语,《葛陵》4次、《天星观》9次、[7]《包山》11次、《睡虎地》9次。例如:
1)[占之]曰:甚吉。未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尽)八月
疾必瘥。(《葛陵》甲三160)
2)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尽)冬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之月
,侍王尚自利顺。(《星天观‧卜筮祭祷》)[8]
3)自荆夷之月以就荆夷之月,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尽)卒岁
躬身尚无有咎。(《包山》199)
4)自夏夷之月以就集岁之夏夷,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屈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夏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八月、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
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月、献月等六个楚月名。晏昌贵先生说:「楚人所谓『月贞』,是每月必贞的。『月贞』的日期选择,我们推测应该在每月的月初(朔日),这样才会有『尽某某月』的说法,占卜一月之内的吉凶。」[9]由始至终,「尽」含有「整个」的意思,乃由文意理解使然,所谓「语境吸收」也,而非语法结构分析所得,包括后世「尽日」、「尽夕」等一类短语,其结构、用法都与「尽某月」相同,「尽」都当理解为动词的致动用法,后带时间宾语。从出土战国简帛来看,这类时间短语多量地出现在卜筮祷祠简中,应是当时的习语。
「尽日」、「尽夕」等一类短语,亦见于传世文献。例如:
1)称其所是,行其所非,是以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也。(《淮南子.氾论》933-1)
2)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史记.高祖本纪》360-1)
3)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兵尽日围宛。(《新序.善谋下》1260-4)
4)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汉书.游侠列传》3713-1)
例4《汉书.游侠列传》:「尽日盛酒」颜师古注:「尽犹竟日也。」。「尽+时间词」,上古汉语句例较少。中古汉语用例渐多。例如:
1)后请止,未尽月复奏议令卖酒醪。(《汉书.翟方进传》3423-6)
例1「尽月」前着加不定副词「不」,也显示「尽」的动词性。
2)使民用其言,家无大小,能食穀者晨夜尽日相劝,及泽布种,天为长大。(《太平经.庚部大寿诫》455-23)
3)荣见太祖所将兵卒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三国志.魏书》7-7)
4)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后汉书.和帝本纪》179-2)
例3、例4「尽日」作补语。例4李贤注引《汉官旧仪》:「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尽日」用作状语。
5)竟日尽夕无言,帝推问之急,乃曰……(《三国志.吴範列传》裴松之注,1427-8)
例5「竟日」、「尽夕」中「竟」、「尽」互文对举,这是修辞手法,使文章有变化,其语法功能相同。
6)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竹迭奏,连宵尽日。(《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155-1)
与动词「尽」同样具有「完结」义的「毕」、「竟」、「终」,同步引申、语法化,构成「V(尽、毕、竟、终)+时间词」,如「毕世」、「毕夕」、「竟冬」、「竟月」、「终岁」、「终朝」……等,「尽、毕、竟、终」都可作「整个、全」理解,但其语法功能都是作动词述语。
(编者按:[1]除上开简帛文献,其余请见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使用版本:杨伯峻:《论语译注》(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孟子译注》(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上海师範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上海师範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战国策》(台北:里仁书局,198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三家注《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请参见何乐士:《左传範围副词》(长沙:岳麓书社,1994),页100。
[4]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页454。
[5]陈剑:〈《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7月20日。
[6]以上例《天星观‧遣策》四例,请见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页292。
[7]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页292~293页。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页133~134。
[8]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页1171~1172,图版。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页133。
[9]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页13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434.html

以上是关于战国简帛总括範围副词「尽」探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