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玄镠”所指金属原料小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玄镠”所指金属原料小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文“玄镠”所指金属原料小议
(湖北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东周时期铜器铭文中常出现 “玄(铉)镠(翏)”“釒肤 吕(铝)”等习语,其中,“玄镠(玄镣)”一词出现颇多,这裏略举几例。
叔夷钟:“玄镠锛铝”(《殷周金文集成》277)。
邾公华钟:“邾公华择其吉金。玄镠赤釒肤 ,用铸其龢钟”(《殷周金文集成》245)。
蔡中(仲)戈:“蔡中玄翏之用”(《殷周金文集成》11136)。
对于“玄镠”(“玄镣”)所指称的金属原料,学界看法颇多分歧。或认爲是指锡料[1],或认爲应指铅料[2]。
对于“玄镠”或“玄镣”的指称问题,我们不同于以上诸家。我们认爲“玄镠”也有可能指称“锡铅合金”这种金属原料。下面将从铜合金顔色变化、商周铜器合金配製特点方面及音韵方面加以探讨。
从商周合金配置角度看,对大多数青铜容器而言,铜锡铅三元合金是最主要的合金方式,一般来说,青铜容器铅含量较高,而武器、砍砸工具等锡含量高些,因爲这样可以增加硬度与强度。所以,从合金配製角度看,“玄镠”最大可能是指“锡铅合金”。
“玄”自然是指金属的顔色,是青黑色,这也是铅锡合金常常出现的一种顔色。这种铅锡合金目前发现最早实例是在春秋中晚期,当然也许可能更早一点。而金文中这一名称刚好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这种合金,铅、锡的比例不定,锡多铅少的合金顔色偏白,有可能被称爲“锡”或“锡镴”,甚至“白铅”,而铅多锡少的合金顔色偏暗,有可能被称爲“铅镴”、“黑铅”或“黑锡”。这种合金是冶炼锡铅共生矿的産物,由于刚好和铜能够配置成三元合金,故不需要再分别提纯成纯锡和纯铅,颇爲方便。
秦汉以后“玄镠”这种名词消失,但“连”或“镴”名词出现,我们认爲“玄镠”有可能就是秦汉以来所谓的“连”“镴”。如果从音韵学角度看,“镠”的发音和“连”或“镴”也很接近。
《史记·货殖列传》云:“江南出……金、锡、连、丹砂”,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说,“连”是“铅之未炼者”,这裏“连”与金(铜),锡幷列,说明“连”不是锡。“连”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作“链”。《汉书·食货志》中记有“王莽居摄,变汉制;铸作钱币均用铜,殽以连、锡”,说明铸钱的金属材料爲“铜”、“连”、“锡”,同样看出,连与锡不同。汉代钱币都含有锡和铅,而《史记》和《汉书》文中都到锡,说明锡幷未被其他金属或合金取代,而未提铅,但提“连”,说明“连”是一种与铅有关但又不是铅的金属,应是铅与其他金属“连”在一起的合金或含有较多杂质的铅(未精练的粗铅)。由上面可知,“连”应是一种含铅合金,这种合金春秋战国已经出现,幷且多作爲釺焊的材料而广泛出现。
那麽,“连”、“镴”是什麽呢,张子高认爲“连”是高锌含量的金属合金[3],夏湘蓉等认爲是“铅锡合金”[4]。孙淑云也专门讨论过“连”、“镴”的问题,幷且认爲两者都是以铅合金爲主的铅锡合金,这种合金和铜混合,刚好形成铜铅锡三元合金,符合钱币等合金要求。这种金属与纯锡和纯铅都有区别,因此以新的名称称呼:“连”、“镴”或“锡镴”[5]。我们赞同夏湘蓉、孙淑云等人的观点,认爲“连”、“镴”或“锡镴”指称“铅锡合金”的合金可能性很大。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不但能够冶炼纯度较高的红铜、锡和铅,也能冶炼锡铅金属共生矿,用此金属共生矿所冶炼而成的金属原料爲铅锡合金,这种合金不同于锡和铅,因此被称呼爲“玄镠”(“玄镣”)。由于这种铅锡合金能够很方便地和铜配置三元青铜合金,免去分别冶炼锡、铅的麻烦,因此大爲盛行,成爲春秋以来最爲流行的金属原料名称。秦汉以后,可能是由于音韵的近似,“镠”逐渐流变爲“连”或“镴”,而“玄镠”名词逐渐消失。
(编者按:[1]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黄锡全:《夫铝戈铭新考——兼论铸器所用金属原料之名称》,《台北故宫学术季刊》13卷第11期(1995),又见氏着:《古文字论丛》,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第175-188页。
[2]杜乃松:《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属名称考释》,见《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9-212页。
[3]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48页。
[4]夏湘蓉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5]韩汝玢、柯俊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44-748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71.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玄镠”所指金属原料小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