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之路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留遗诏命令皇太子朱允炆继位。仅仅四年之后,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就造反成功,攻陷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成功上位。作为历史上唯一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朱棣的手段确实非常人可比。 靖难之役.jpg   朱棣       在这场叔侄争权,靖难之役的战争中。朱棣又是如何以小博大,扭转时局的呢?这就得说一下关于靖难之役的细节以及始末。 靖难之役的前因:       皇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立朱标之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这里得顺便提一句,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九个,在朱元璋起势后,先后封了25个宗族藩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藩王的权力有多大呢?简单点来说就是有独立的领地,独立的护卫军(少则三四千,多则数万)。       这些藩王虽然对比朝廷比不上,但毕竟二十多个,要是联合起来,也能给朝廷造成不小的麻烦。       朱允炆上位之初,就找大臣齐泰,黄子澄讨论过这个问题。首先是这些藩王都是叔父辈的,朱允炆年少,虽然是皇帝,但就怕这些藩王欺他年幼把持朝政。       再者就是这些叔父常年镇守边塞,深得手下士兵的拥戴。一旦带兵造反,麻烦不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仨人一商量——搞削藩。       建文帝上位的第一年,就先后将四个叔叔削去藩王爵位。就一般情况下而言,削藩并不是什么大事,新皇帝上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当藩王被削去王位后收回军权或者兵权的同时,会给安排一个可有可无的其他职务颐养天年,这样也起到了安抚作用。       你把兵权交了,对朝廷没威胁了,你也别生气,我给你点钱,给你点地。 建文帝       当然,即便是这样,处理不好也会出事。毕竟人家过得好好的,凭什么把军权给你,万一给你了,你拿着兵来打我怎么办,汉朝就因为削藩造成了七国之乱。       而建文帝朱允炆就在削藩上,把自己给削没了。朱允炆主要采用的措施是一扒到底,直接把这些叔叔从藩王贬为庶民,有的藩王受不了这种屈辱直接自焚而死。       随着一个个藩王被削,朱棣意识到,自己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当然,朱允炆也不傻,在削藩之前,他就下旨将全国各地的军队统一由朝廷调遣,所以藩王除了自己的胡卫兵,调不动自己所在地的其他兵力。       眼看着大祸临头,朱棣赶紧称病抓紧训练自己燕王府的士兵。果然,不久之后,朱元文以朱棣假病为由传旨下令捉拿朱棣。       于是乎,这道旨意就从明朝帝都南京应天府来到了燕王朱棣所在的北平。       在史料《国榷》以及《明实录》均有记载:建文元年七月初,建文帝令平北布政司捉拿朱棣。       而朱棣这个从小就在战场历练的人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随着这道旨意的到来,朱棣开始设局,由于过来传旨的都是文官,文官自然不懂什么用兵之道,朱棣以招待为由将这些人骗进府中院内,之后就是手起刀落。       然后自己带着府中护卫控制整个北平,靖难之役的序幕正式拉开。 靖难之役序幕的拉开:       当然,想要靠着自己这仅仅几百人的燕王府兵就想造反攻打整个明朝,无异于痴人说梦。       别说攻打明朝了,能出门从北平走到安稳走到河北不让打死就算好的了。       不过好在,朱棣自二十岁完成祖训后一直驻守北平,期间多次大破元朝蒙古军队,威望还是有的。       另外,朱棣扒出祖训以清君臣,靖国难为由。打着清君侧的旗帜,说齐泰黄子澄扰乱朝政,蛊惑天子,并以此为由很快在北平一代初步竖立了威信。 朱棣       由于都是北平的老相识,很多又都是朱棣以前带过的兵,朱棣的一时间从几百名府兵一下到了上万。       之后攻破蓟州,遵化,随后密云开门归附燕王朱棣,十一日攻破居庸关,四天攻进怀来,又割了良田,永平府带兵归附。       之后又用反间计致使松亭关内讧,使其不攻自破、不到一个月,整个北平周围地区,全部被朱棣掌握。       当然,这已经是朱棣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而这最大的限度,也仅仅是不让朝廷有包抄配平的机会。       而朱允炆此刻却丝毫不慌,毕竟朱棣造反虽然是意料之中,但也是情理之中。朱棣不反,还真不好杀。只要杀了朱棣,其他几个藩王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但是朱允炆此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虽说朱棣再厉害那也只能是在北平一带,可是派谁去攻打呢?       众所周知,朱元璋后期为保住宗室权利,对功臣武将可以说是来了一次大清洗。能杀的杀,不能杀的想办法杀,所以此时的朱允炆可以说没多少能用的武将。       但要是派几个比较有能力的叔叔藩王去的话,万一再选择投靠朱棣那就得不偿失了。万般无奈之下,朱允炆选择了耿炳文。       建文元年,耿炳文受命带三十万明军讨伐燕军。但是此时的耿炳文虽是武将,但毕竟是同朱元璋一辈的人,此时的他已有65岁的高龄。       另外,说是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八月初,耿炳文带军来到真定(石家庄一带),派九千先锋部队驻扎雄县。 耿炳文       而本就没有多少人马的朱棣自然不会让耿炳文的大军主力摆好阵势。作为一个常年野战,攻打蒙军的老手,朱棣先发制人突袭这9千人先锋部队。       全歼先锋部队后朱棣并没有撤回,而是选择了埋伏,等耿炳文又派出一部分援军准备支援先锋部队时,朱棣再次发动袭击,成功攻下莫州。       两次的大败让耿炳文不得不暂避锋芒,于是朱棣成功占领莫州。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耿炳文名不副实,但实际上耿炳文擅守而不擅与攻。       朱元璋时期,耿炳文坚守前线阵地十年未尝一败,这也就是朱元璋在大清洗中,没有杀他的原因。       而此刻耿炳文转攻为守,想要压制朱棣,包围北平附近,无粮无饷的朱棣用不了多久自然会被活活耗死。       但是,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建文帝朱允炆坐不住了,于是他当即下令命李景隆接代耿炳文的位置。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没打过仗的朱允炆自然不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而对于李景隆朱棣自然也是不放在眼里。       要说耿炳文,毕竟前代老将,初生牛犊的李景隆一不懂用兵之道,二不懂战场地形。       当年十月,朱棣没有理会李景隆带领的50万明军,转而跑去北平以北,指挥去对付江阴后吴高的军队。       吴高采用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一直在朱棣后方骚扰着朱棣。虽然吴高的实力一般,但着实让朱棣难受。于是朱棣暂时放弃李景隆,转而攻向吴高。       大败吴高之后,朱棣也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去了大宁,找到了自己的胞弟宁王朱权。       在朱棣连威逼带利诱下,朱权不得不妥协,朱棣更是从宁王那里拿到了战争利器:朵颜三护卫。朵颜三护卫并不是三个人,而是三个护卫营。       朵颜三护卫都是出身蒙古的铁骑,其战力在明军中属于第一梯队。相当于现在的超级特种兵,在得到朵颜三护卫后,朱棣的实力大增。 转守为攻       随着朱棣的回归,大战一触即发。而李景隆却不知道是变着法地想帮助朱棣还是确实是蠢,得知朱棣回来后,当下决定撤退,并丢掉所有辎重物资向山东转移。       朱棣趁此机会袭击军队腰部,由于被拦腰截断,两边失去联系,前边的只能继续撤退,后边的要么跑,要么等死,之后的朱棣可以说是屡战屡胜。       之后双方又在郑村坝交战,朱棣左右夹击,连破七营。李景隆又逃至德州。燕军缴获马匹两万,粮草无数,之后相继攻克济南,东昌。       虽然燕军每次都旗开得胜,但实际上由于兵力一直无法扩充,往往都是靠赢了之后才能补给粮草兵马。       而占领的地方也都因为兵马人手不够最终选择了放弃。除了北平河北这一带,其他可以说是边打边丢。于是在道衍僧人的建议下,朱棣决定南下。其它地方不再考虑,只取南京。       建文三年冬,朱棣栓军南下,一路所向披靡,次年攻破东阿,东平,沛县。抵达徐州。       之后徐州闭门,为保存实力朱棣不再理会徐州,此时,时间就是生命。每慢一分,朱棣就多一分危险,此时的朱棣距离南京近在咫尺!       五月十七日,扬州不战而降。五月二十二,建文帝派朱棣的堂姐谈判无果。次月,朱棣之子朱高煦率兵拼死击败盛庸,顺利渡江,镇江失守。       六月朱允炆前后四次派人谈判表示愿意割地,而此时对于朱棣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割地了。       谈判无果后,7月13日,朱棣正式抵达金陵,守卫开门投降。耐人寻味的是,开门的人正是李景隆。       燕王朱棣进城,靖难之役结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场历经四年的战争终于随着朱棣的成功告一段落。而朱允炆,有人说去了东南亚,有人说落发为僧。但对于朱棣来说,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