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美和技术学院)
《上博七‧武王践阼》简6:“民之反《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亦不可﹝不﹞志。”“反”后一字形体放大如下: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今本《大戴礼记》相应处作“侧”,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读书会(以下简称复旦读书会)认为“此字从‘宀’,从‘人’,从‘匕’,未知当释为何字。”[1]苏建洲先生隶作《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认为乃“色”之变体。[2]程燕先生认为此字从“宀”,“北”声,隶作“《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读作“侧”。[3]刘信芳先生认为当释为“昃”,读为“侧”,以为简文上部非“宀”,而是“人”,右下乃“日”之讹写。[4]
按:细察简文此字形体,其右下与爪、日不类,恐非“色”、“昃”之讹变,又下部偏旁位置、大小亦与“北”有所差距,恐亦非“北”。窃疑此字乃从“人”从“免”之“俛”,盖楚简“免”字如下: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郭店‧唐虞之道)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上博一‧缁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包山‧文书53)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包山‧文书20)
简文《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形体与之近似,右下所谓“《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并非“匕”,疑为“人”之变体,则此字乃从“免”从“人”之“俛”字。“俛”即“俯”也,《说文》:“頫或从人免”,又云:“頫,低头也。”段注:“李善引《声类》:‘頫,古文俯字。’”。《左传‧成公二年》:“韩厥俛定其右”,杜预注:“俛,俯也。”此外,“《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亦可能是“《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之变体,《古玺彙编》收录“《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字如下[5]: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其中《玺彙》4923、4924与简文“《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相近,“《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可能是“《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即“伏”字,“伏”意与“俛(俯)”通,如《淮南子‧时则》:“蛰虫咸俛”,高诱注:“俛,伏也,青州谓伏为俛。”因此,简文此字有可能是“免”叠加义符“《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伏)”,读作“俯”。
“俯”又可通“覆”,“俯”古音为帮母侯部,“覆”为滂母觉部,二字声母皆属唇音,而韵部乃旁转关係,俯、覆音近可通。“《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伏)”亦与“复(覆)”通,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读为复,侯马盟书腹之繁体或作《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叠加音符《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左传‧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后蛰者毕。’《中论‧曆数》引伏作复。”[6]因此,简文“反俛(俯)”即“反覆”也,即反覆无常之意,《诗‧小雅‧小明》:“畏此反覆”,朱熹《诗集传》:“反覆,顷侧无常之意也。”今本《大戴礼记》相应处作“反侧”,“反侧”犹“反覆”也,此为负面批评之意,复旦读书会释为“百姓之疾苦”,[7]非也。盖《荀子‧王制》:“故故姦言、姦说、姦事、姦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此“反侧之民”近似简文“民之反覆(侧)”,指百姓总是反覆无常的,故必须教之、待之、勉之、惩之。又如《周礼‧夏官‧司马》:“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姦言,为倚事,陶诞突盗,愓悍憍暴,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是姦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此“反侧”亦反覆无常之意也。
综言之,简文《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乃从“人”从“免”,或从“免”从“《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即俛(俯)或伏,读作覆,“反覆”犹言“反侧”,乃反覆无常之意。简文“民之反覆(侧),亦不可﹝不﹞志。”乃武王为铭自我警戒:百姓黎民大多都是反覆无常的,所以要谨记。此如同《荀子‧王制》所言王者为政必须对此“反侧之民”教之、待之、勉之、惩之。
(编者按:[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0日。
[2]苏建洲:《〈上博七‧武王践阼〉简6“《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
《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字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
[3]程燕:《上博七读后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
[4]刘信芳:《竹书〈武王践阼〉“反昃”试说》,《简帛网》,2009年1月1日。
[5]原出罗福颐主编:《古玺彙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以下字形转引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页164。
[6]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页340。
[7]同注[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13.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武王践阼》“民之反俛(覆)”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