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札記六则

孔子-讀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札記六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讀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札記六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札記六则


(西南大学文献所)
1、原釋以第一簡與殘斷的第二簡相連,并試補了殘簡:上君子之大務何孔子曰仁之以。按:第一簡中,季康子表明自己不知“民務”,所謂“民務”即四民之務。在上博三《中弓》中,仲弓向孔子請教了民務,從綴連后的情況看,孔子从喪、祭、行三個方面闡述了這個問題。喪、祭都與禮相關。因此,懷疑第一簡之后,不能緊接第二簡,而可能與第十六、十七簡等組合成一組。附,第16簡,陳偉先生釋為:必敬,如賓客之事。[1]疑“如”字宜從上讀,作詞尾,此類用法《周易》中屢見。
2、第3簡,原釋為“慎”的字,禤健聰先生釋為“展”,言之有據,可從。[2]“展”與“亶”通,誠信也。可以參看馮其庸和鄧安生所纂《通假字匯釋》引毛傳,及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以證展與亶通。[3]“君子玉其言而展其行”,意即言行一致。
3、第四簡,“言多難”前有一個從水的字,原釋讀為“備”。疑此字應讀為“茍”,“言”字讀為“然”,全句為“茍然多難”。 “𤰇”、“備”是古今字,“𤰇”字從用茍省,段注:茍亦聲也。茍,自急敕也。《戰國策·魏策一》:“多言而輕走。”黃丕烈札記:“‘言’,《史記》作‘然’。“又《經籍纂詁·元韻補遺》:“《詩·大東》:睠言顧之。《后漢書·劉陶傳》作‘眷然顧之’。”[4]孔子引用這句話意在警告季氏不可急于求成。
4、第十一簡為綴合簡。陳斯鵬先生以為11B之“昏”讀為“問”,“左”讀如字,有差意,并斷讀為:“毋乃肥之問也是左乎?”[5]其意可從。牛新房先生認為11B與18A連讀。[6]另陳偉先生提出將18A接在第一簡后,但并不相連。[7]從文意看,孔子在聽完季康子的提問后,客套地謙讓一下是完全可能的。從周秦對話體古文的文例看,這類謙讓一般都發生在開始回答第一個問題之前。
5、第19簡中的“降”字,從照片看,其右部構件雖已殘損,但仍可看出上、下兩個構件非常相似,疑此字應為“陊”字。
第19簡中原釋為“比”的字,從照片看甚為可疑。楚簡中“比”之字形,左右構件并排,十分對稱。但此簡中的字形卻不是如此,疑其為“斤”字。原釋讀為“慎”的字,似應读為“誓”字,郭店楚簡《緇衣》第15號簡正有此字形。此字或可與“慎”字通假,但在此處可不破讀。因此,這一部分可調整為:陊耑以斤民之勸美棄惡,毋歸誓,小以答大,疋言而密守之。《集韻·欣韻》:斤,明也。歸,見母微部,壞,匣母微部。见母字与匣母字或可通假,因此,歸或可讀為壞。如俞樾《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二》釋“因歸郈氏之宮”:歸,讀為壞。[8]誓,與人約言也。“毋歸誓”意即重諾守信的意思。“答”,當也,“小以答大”,即凡是許下的承諾,不論小大,均要認真對待。
如此,第19、20簡連讀后,其前半部分是:陊耑以斤民之勸美棄惡。毋歸誓,小以答大,疋言而密守之;毋欽遠,毋詣逐,惡人勿贛,好人勿貴。[9]“贛”字應取陷義,已有學者指出,只是解釋有待調整。“惡”有貌丑之意,此處的“惡人”指貌丑之人,第20簡的“好人”指貌美之人。“惡人勿贛,好人勿貴”,寓意不可以貌取人,不可心存成見,要平等對待。
6、第21簡,“毋信玄曾”[10]。疑“玄”字讀為“眩”,曾與層通,有高的意思,“毋信玄曾”即不要相信天花亂墜的言語。
(編者按:[1]陳偉:《〈季康子問于孔子〉零識》,簡帛網2006年2月20日。
[2]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 》,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3]《通假字匯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98頁。
[4]宗福邦等:《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101頁。
[5]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4月1日。   
[6]牛新房:《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瑣議》,簡帛網2006年3月8日。
[7]陳偉:《〈季康子問孔子〉零識(續)》 ,簡帛網2006年3月6日。
[8]同4,第1186頁。
[9]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10]原釋為“予曾”,此處從陳劍先生釋,參見《談談〈上博(五) 〉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02.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讀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札記六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