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上博六·競公瘧》9:明悳觀行。勿(物)而未者(著)也,非爲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媺)玉肴生(牲)也。
按:以上是整理者的釋文和斷句。[1]何有祖先生指出,整理者釋作“未”的那個字,相同的字形也見于新蔡簡零241號簡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應釋作“祟”,[2]同時將“者”字如字讀,并重新斷句作“明德觀行物而祟者也”。[3]梁靜先生認為“勿”可以從整理者讀作“物”,指做祟之物。同時指出此字或可讀爲“歾”,訓爲“終”,同“歿”。《墨子·非命上》:“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歾而祟者也”是說上天先考察世人的德行,然後决定是否降祟。[4]張崇禮先生對此句有個較為詳細的疏釋[5]:
“勿”當如字讀,表示否定。“而”,表示承接,相當於“則”。“祟”,神禍。《戰國策·東周策》:“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爲祟。’”鮑彪注:“神禍也。”這裏用爲動詞,指神明降禍於人,如《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陸德明音義:“李云:‘禍也。’”
“明德觀行”之前有缺文,從後文文意推測,“明德”並非是偏正結構,如整理者所注釋的那樣,義爲“光明之德”,即“美德”。而應當是和“觀行”一樣,爲述賓結構。“明”,應訓爲“明察”或“辨別”。“明德觀行,勿而祟者也,非爲美玉肴牲也。”是說在祭祀之時,接收祭祀的神明,會明辨祭祀者的品德,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不善,就會降禍給他,並不會特別在意美玉肴牲。
上述諸說中,何有祖先生對“祟”字的釋讀以及相關斷句當可信,張崇禮先生在此基礎上又在“明悳觀行”後逗開,使文意更為顯明。此外我們也傾向於同意張崇禮先生對“明德觀行”一語的解釋“明德”應當是和“觀行”一樣,爲述賓結構。“明”,應訓爲“明察”或“辨別”。在此我們找到一段文獻可以作為張先生觀點的一點補充,由于這段文獻與簡文所述內容有些相似,故繁引如次: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楚巫微導裔款以見景公,侍坐三日,景公說之。楚巫曰:“公,明神之主,帝王之君也.公即位有七年矣,事未大濟者,明神未至也。請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請巡國郊以觀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國南,請齋而後登之。”公命百官供齋具于楚巫之所,裔款視事。晏子聞之而見于公曰:“公令楚巫齋牛山乎?”公曰:“然。致五帝以明寡人之德,神將降福于寡人,其有所濟乎?”晏子曰:“君之言過矣!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廣足以容眾,諸侯戴之,以為君長,百姓歸之,以為父母。是故天地四時和而不失,星辰日月順而不亂,德厚行廣,配天象時,然後為帝王之君,明神之主。古者不慢行而繁祭,不輕身而恃巫。今政亂而行僻,而求五帝之明德也?棄賢而用巫,而求帝王之在身也?夫民不苟德,福不苟降,君之帝王,不亦難乎!惜乎!君位之高,所論之卑也。”
張崇禮先生認為此句大意是說“在祭祀之時,接收祭祀的神明,會明辨祭祀者的品德,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不善,就會降禍給他,並不會特別在意美玉肴牲。”雖然這樣理解稍有“增字”,但由于簡文殘泑,這種理解也可能大致可信,不過無論將所謂的“勿”字讀作“物”或“歾”還是依否定詞如字讀,置入簡文中均不太容易理解。我們懷疑此字并非“勿”,可能是“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字。此字原簡文作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郭店簡《五行》簡43有“軫”字作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其右部與此字基本同形。“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在簡文中可讀作“沴”,是一種天地四時之氣不和而生的災害,如《莊子·大宗師》:“陰陽之氣有沴。”《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氣相傷,謂之沴。沴猶臨蒞,不和意也。”由此亦可知“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沴)而祟者也”一語中的“而”字當表示并列關系,并非承接。
此外,順便一提《上博四·曹沫之陣》簡63中的一個字,此字原簡文作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整理者隸作“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并列為待考之字。[6]陳劍先生認為“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字从“勿”聲,“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武”當讀為聯綿詞“忽芒”等。簡文“鬼神忽芒,非所以教民”,言鬼神無形無像,其事難以憑據,非所以教民。陳斯鵬先生認為戰國文字中“勿”、“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形體混同,此字當即郭店簡《五行》43號簡中的“軫”,并懷疑“軫武”可讀為“展武”,有耀武掦威的意思。[7]結合《競公瘧》中的“
《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沴)”字,我們認為陳斯鵬先生對此字的考釋可能是合理的,不過從“軫”字出現於“鬼神軫武”一語中,所以此字也可能當讀作“沴”。《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惟金沴木”。服虔曰:“沴,害也。”如淳曰:“沴音指戾之戾,義亦同。”又《五行志中之下》:“所謂‘六沴作見,若是共禦,五福乃降,用章於下’者也。一曰,金沴木曰木不曲直。”可見“沴”是用在五行以及陰陽之氣相害中的一個術語,如何解釋“五行”以及陰陽之氣之相沴,可能與“鬼神”一樣都不是統治者要教給老百姓的事情,所以簡文才云“鬼神沴武,非所以教民”,當然“武”也非尋常百姓可以學的內容。
(編者按:本爲收稿日期爲2007年7月29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頁183-1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3]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4]梁靜《〈景公瘧〉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簡帛網,2007年7月28日。
[5]張崇禮《〈景公瘧〉第九簡解詁》,簡帛研究網,2007年7月28日。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頁2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頁136,中山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56.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