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

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死不顾生”句试解


(首发)
《弟子問》的7、8號簡,按張光裕、陳劍、陳偉諸位先生先後意見,可以拼合,似無疑問。在文字釋讀上,也僅一字意見不一致,其餘均無疑問。分歧主要出現在斷句與通讀上。今谨以陳劍先生的釋文[1]爲底本參與討論。
陈剑先生釋文作:
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
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曰:“吾聞父母之喪,【7】食肉如飯土,飲酒如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
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啜?水),信乎?”子貢曰:“莫親乎父母,死不顧生,可言乎其信也。子【8】
陳偉先生對子貢答辭的斷句提出疑問:“依照這一斷讀,子貢的答辭頗爲怪異。不僅語氣不暢,語義亦與儒家觀念不合。恐當讀作:‘莫親乎父母。死不顧,生何言乎?其信也。’意思是說:父母至親。如果父母去世沒有哀悼之心的話,父母在世時哪里談得上親情呢?大概可信吧。”[2]
這樣看來,關於“死不顧生可言乎其信也”10字,就有了兩種斷句:
死不顧生,可言乎其信也。
死不顧,生何言乎?其信也。
陳偉先生將“可”讀爲“何”,並在“言乎”之後斷開,且加上“?”把子貢答辭中的反問語調表達出來,這是他的高明之處。遺憾的是陳先生卻在“死不顧”後斷開,將“生”字連下讀,令人費解。筆者以爲,還可以考慮另一種斷法,即:
死不顧生,何言乎?其信也。
其中的“顧”字當解爲“反”、“復”、“還”。“ 死不顧生”就是“死不復生。”子貢答辭是說,父母至親,至親去世不能復生,子女當然是食不甘味,還用得著說嗎?當然是真的。
“顧”訓爲反,古代注家多有此訓。《戰國策·卷三》:“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姚本:顧,反也。 鮑本:顧,還視也,故爲反義。《淮南子·說林訓》:“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偷肥其體而顧近其死。”高誘注:顧,反也。《漢書》卷三十九:“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師古曰:顧猶反也。
其中鮑彪之註尤當注意。《說文》:“顧,還視也。從頁,雇聲。”所言爲其本義。鮑註既指出了文獻中的具體義,又點明了本義,注意到了兩者的聯繫。從文獻使用看,或偏於“還”、“反”義,或偏於“視”之義。如《呂氏春秋·慎勢》云:“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高誘注:顧,視也。更多的偏於“反”之義,如上舉。
“顧”既能訓作“反”,亦當有反而、返回、復返之意,此類文例甚多。茲略舉數例:
1、《戰國策·卷八》:“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反聽命於韓也。”
2、《呂氏春秋·觀表》:“郈成子爲魯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反,過而弗辭。”
3、《韓非子·內儲說上》:“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反而問之曰:‘何見於市?’對曰:‘無見也。’”
4、《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反爲女殺彘。’”
5、《穆天子傳》卷三:“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見汝。”
當年先師周大璞先生主編《訓詁學初稿》[3],特舉蔣禮鴻先生《義府續貂》“顧返顧歸”篇爲例,說明訓詁學可以幫助理解詞義。蔣先生已舉數例,後徐复先生《讀〈義府續貂〉識語》又補上舉《韓非子》兩條。前輩學者搜索例證不易,故不敢掠美,特識於此。
(编者按:[1]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2]陳偉:《〈弟子問〉零識》,簡帛網2006年3月6日。
[3]周大璞:《訓詁學初稿》,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修訂版,第253、254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66.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故事-“死不顾生”句试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