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博五零释(二)

孔子-上博五零释(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上博五零释(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零释(二)


(首发)
1.庚(康)子曰:“毋乃肥之昏也,是左(佐)乎?古(故)女(如)吾子之疋(疏)肥也。”孔子曰:  【11】  《季康子問於孔子》
“疋”,原釋文隷作“足”,原考釋有二說,一讀如本字,訓“益”,一認為“足”同“疋”,或讀為“疏”,訓通。季旭昇先生贊同後說,幷給出釋文作“足(疏)”。[1]按:季先生釋義可從,字形方面則需作些補充。《弟子問》13號簡有“足”字,與之差异頗大,而同篇19號簡的“疋(疏)”字則與之形同。此處當直接隸作“疋“而讀作“疏”。
2.滅速毋恆哉!後之世比,亂邦相威毀  【22B】  《季康子問於孔子》
22號簡有上下兩段,陳劍先生將上段與13號簡相連,[2]文意頗爲暢順,其下段則分離出來。22號簡下段原釋文有“滅速勿恆!才(災)後之世比亂,邦相懷毀”,對此句季旭昇先生改釋作“滅速毋恆!災後之世,比亂邦,相威毀。”[3]“威”字的釋讀無疑是很有道理的。21號簡“愄”字即與之所從同。現僅就斷句談一點想法。
“才”原釋文讀爲“災”,幷將字屬下讀作“災後之世”。“災後之世”當是比較具體的時間概念。但簡文沒有提及具體的災害事件,“災後之世”的斷句恐怕不能成立。很明顯“後之世”當是表達“後世”這個概念,而不是緊接著某次災難的某一世。頗疑“才”讀作“哉”,字屬上讀,釋文作“滅速毋恆哉!後之世……”。
原釋文將“亂邦”分開,季先生將亂邦連讀,當是,可與23號簡“邦平”相對應。但將“亂邦”往上與比連讀,則猶欠妥當。現在看來,“才(哉)”往上讀以及“亂邦”連讀之後,可讀作“滅速毋恆哉!後之世比,亂邦相威毀。”比,及也。此處當言後世會緊接著之前的破壞,亂邦之間會互相威脅毀滅。
3.就人,不曲方以去人。子曰:“君子亡所不足,無所有餘,蓋【13】[有夫行]也求爲之言,有夫言也求爲之行,言行相孔子-上博五零释(二)
孔子-上博五零释(二)(謹),然後君子。子【12】  《弟子問》
原釋文“孔子-上博五零释(二)
孔子-上博五零释(二)”隸定當不誤。不過此字構形頗有特點,簡略說一下。《君子爲禮》11號簡“行”[4]、“偃”等字[5],所從“彳”旁筆劃交接處有合攏的迹象,但還是可以看出是從“彳”的。簡文此字亦當從“彳”。字原釋文讀作“近”。然據文意,此處言及“言”、“行”間的有機互動,當幷非簡單的接近可以形容。頗疑此字當讀作“謹”。從斤與從堇諸字多可通用。[6]《季康子問於孔子》7號簡“斤”讀作“謹”亦是佳證。又楚簡言及言行時多用“謹”字。如郭店《緇衣》33號簡“慎於言而慬(謹)於行”,《季康子問於孔子》7號簡“夫義者,以斤(謹)君子之行也。”
[1]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2]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3]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4]原釋爲“非”,陳劍先生改釋“行”。參見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5]季先生指出其右半是“安”字,幷認爲左面部分是“彳”旁。參見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陳劍先生進而釋爲“偃”。參見陳劍:《〈上博(五)〉零札兩則》,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6]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24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108.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上博五零释(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