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1 《唐虞之道》五号简释文[1] :
新(亲)事且(祖)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 亲齿,教民弟也。
裘锡圭先生指出“大教”当读为“太学”(《郭店》一五九:[八])。
按:裘先生把“大教”读为“太学”,当是依据《礼记·祭义》如下的文字: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对比可知,简文所谓“大教之中,天子亲齿”的具体内涵就是“食三老五更于大学”。《礼记·文王世子》云:
天子视学,……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郑注:
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有关天子“食三老五更”的细节,《祭义》谓: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与《祭义》这段话相同的文字亦见于《礼记·乐记》之《宾牟贾》篇。值得注意的是,简文指出,天子“亲齿”以教民孝悌,传世文献则以“诸侯”代“民”。
《大戴礼记》中也有与简文相似的记载,《朝事》云:
(天子)率而享祀于太庙,所以教孝也。
《保傅》云:
三代之礼,……(天子)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王聘珍《解诂》谓[2] :
蔡氏《月令章句》云:“三老,国老也。”
可见三老五更之制渊源甚古。据《汉书·礼乐志》,三老五更之制,为汉代所承袭:
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威仪即盛美矣。
2 《唐虞之道》二五~二六号简释文:
古者圣人廿(二十)而冒(冃),卅(三十)而又(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致)正(政)。
按:整理者认为简文“二十而冒”,与《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含义类同(《郭店》一五九:[二九])。《曲礼上》原文如下: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
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大夫七十而致事。
类似的记载在《礼记·内则》中比较详细: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
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
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
也就是说,古人四十岁开始仕宦,习学为吏之道。至五十岁受命为大夫后,才有资格参理国家大事。简文云圣人“五十而治天下”,其义理当与《礼记》所载相同。
释文“冒”,原文作: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郭店》四一:二六
整理者认为该字的下部,系“目”之讹,因而将其释为冒,并读作“冃”(《郭店》一五九:[二九])。《说文·冃部》:“冃,小儿蛮夷头衣也。”
今按从传世文献来看,该字不当为冃,而应是冠。从字形分析,该字上部即冠帽形;下部可能不是目之误,而是“首”,天星观、望山楚简首字均有与此形近似者,所以它可能就是冠字的一种异体[3] 。
3 《忠信之道》五~六号简释文: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而实弗从(從),君子弗言尔。心□□□亲,君子弗申尔。古(故)行而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兑
民,君子弗由也。
裘锡圭先生指出“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当释为叀,读作“惠”、“兑”疑当读为悦(《郭店》一六四:[一二]、[一五]);并认为:
“心”下似为“疋”,尚存大半。疑此处简文本作“心疋(疏)[而] □亲”。“亲”上一字可能是“口”或“貌”字(《  郭店》一六四:[一三])。
按:裘先生所释所补当是据《礼记·表记》中如下的文字: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简文“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疑当读作争。古青、争均耕部字;青清母,争精母,两字音近可以相通。《成之闻之》三五号简有从青为声之字,即读作争(《郭店》一七0:[三一])。“申”,疑当读作陈。《缁衣》一九号简《君陈》之陈和《说文》陈字古文作,均以申为声。《国语·齐语》:“相示以巧,相陈以功。”韦昭注:“陈亦示也。”
综上,可将该段简文通读如下:
口惠而实弗从,君子弗言尔。心疏而貌亲,君子弗陈尔。故行而争悦民,君子弗由也。
4 《尊德义》二六~二七号简释文: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民爱,则子也;弗爱,则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也。民五之方各,十之方静,百之而句(后)備(无“人”旁)。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裘锡圭先生读作“雠”,并认为简文后三句话当读作“民五之方格,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郭店》一七五:[一一]、[一二])。
按:裘先生的释读颇为可信,其说当出自《说苑·政理》,其载成王问政于尹逸,尹逸对曰:
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也,不善则讐也。夏殷之臣,反讐桀纣而臣汤武;夙
沙之民,自攻其主而归神农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无惧也?
类似的文句亦见于同篇孔子答子贡问:“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讐也。”向宗鲁先生指出此本《周书》[4] 。《吕氏春秋·适威》载《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对比可知,简文“ 民爱”的后面省略了“之”字,“之”当指代为政者。“子”,谓能善事上。《淮南子·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政理》又载管仲答桓公问曰:
夫圣人之所为,非众人之所及也。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
过。千己则谁而不信?
所云与上引简文后三句话的意思大体一致,只是简文的用语比较简略,遂致不易理解。
综上,可将简文文义诠释如下:
(如果)民众爱戴其君主,就会象子女侍奉父母一样对待他;反之,则会象仇人一样对抗他。民知君的善行五倍于己,则尚与之格;十倍于己,尚与之争;百倍于己,才能彻底顺服。
5 《六德》一五~二三号简释文:
宜(义)者,君惪(德)也。……忠者,臣惪(德)也。智(知)可为者,智(知)不可为者;智(知)行者,智(知)不行者,胃(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 夫惪(德)也。能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是古(故)夫死又(有)宔(主),终身不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变),胃(谓)之妇,以信从人多也。信也者,妇惪(德)也。……圣也者,夫惪 (德)也。……仁者,子惪(德)也。
按:《六德》将君、臣、夫、妇、父、子“六位”分别配以义、忠、智、信、圣、仁“六德”。其“信为妇德”的思想,见于《礼记·郊特牲》[5]:
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据其所云“以知帅人”推测,《郊特牲》也是把智作为夫德的。
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亦贯穿有“妇德信,夫德智”的思想,而其叙说较简文和《礼记》为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简文:
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可言者,知不可言者;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是故审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正夫德者。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闺门,事在馈食之间而已矣。是故女及日乎闺门之内,不百里而奔丧。事无独为,行无独成之道。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宵夜行烛,宫事必量,六畜蕃于宫中,谓之信也。所以正妇德也。
对比来看,简文“知行者,知不行者”的两个“行”字前,可能分别抄漏了一个“可”字。
由《郊特牲》之“从人者也”、“以知帅人者也”来看,简文之“以信从人多也”、“以智率人多”中的“多”字,应当用作语气词,其相当于何字待考。
6 《语丛一》八七号简释文:
君臣、朋友,其睪(择)者也。
按:君臣相择的思想亦见于《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其载孔子云: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
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
7 《语丛四》一八~一九号简释文:
善使其下,若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蛩)之足,众而不割(害),割(害)而不僕(仆)。善事其上者,若齿之事舌,而终弗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愦)。
整理者谓“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也作“蚈蛩”,虫名;裘锡圭先生认为“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蛩”均指百足虫,并谓“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似当读为“臽(陷)”或“衍(训错过)”(《郭店》二一八:[一四]、二一九:[一七])。
按:《淮南子·说林》中有一段文字,与简文相近: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脣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对比分析,“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可能应当读作陷。《孙子·地形》:“吏强卒弱曰陷。”李筌注:“陷,败也。”
8 《语丛四》二六号简释文: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一)家事乃又(有)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末字整理者疑读为“祏”,《说文·示部》:“祏,宗庙主也。”
按:《说苑·杂言》里有一段话,可以帮助理解简文:
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
说明:本文原载于《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为排版方便,对所引简文文字略有修改。
[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2]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53页,中华书局,1983年3月。
[3] 此对“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
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字的解释,蒙李学勤先生给予启发,谨此致谢。
[4] 向宗鲁:《说苑校证》第146、152~153页,中华书局,1987年7月。
[5] 参看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70~71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21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郭店竹简与传世文献互徵八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