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西汉楚王墓中玉器的龙文化

徐州西汉楚王墓中玉器的龙文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徐州西汉楚王墓中玉器的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徐州西汉楚王墓中玉器的龙文化


尹 钊 李 颖 张继超
今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龙年,龙是一种十分神奇,十分虚幻的动物,但始终与中华民族形影不离,古来就传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它的威严和勇猛无不让人产生畏惧和崇拜。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龙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一支,从文学、绘画到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龙,无所不在。以此为契机,我们希望借汉代玉器中的龙形象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龙文化,以祝祖国龙年繁荣昌盛。
西汉中叶,龙的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多将生活中常见的走兽、家禽、飞鸟等动物形象加以异化。数量众多的玉器,汉画像石和禽兽纹镜,尽管内容形式排列不同,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些图纹中,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都被刻画得十分突出。四者完整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人们常说的“四神”。“四神”是汉画像石和汉镜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题材,青龙或出现在一个图像上,或与其他奇禽异兽交错出现。这类图纹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影响可谓深远。
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植物等加以神化,并和想像中的神物组合在一起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四神”的起源很古老,相传在黄帝时便有“四臣主四方”之说,这四臣似应是四神的原形。传说中的龙的功能很多,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阐述,我们主要讲的是在汉代人们有一种信奉,认为龙凤可以带着亡人的灵魂升入天庭,在很多的陵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龙形的玉器,青铜器以及汉画像石。玉器上雕刻有龙凤图案,是因为古人认为龙凤都能升天,也能潜渊,变化无穷,可以引导墓主顺利进入阴间地府,像生前一样生活,地府即原始先民观念中的幽冥世界。《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汉代时,以地下为阴界的观念已广为流传,死人归阴,生人归阳,《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山玄鸟、玄蛇、玄豺、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由此可知,古人想象的幽冥世界有两个特点:1.暗淡无光,万物皆为玄色。2.有龙衔烛照明,引导灵魂进入阴间。而丧葬玉器的特征也正与幽冥世界的特点相符合。此类玉器的图案主要为龙造型,亦可理解为烛龙形象。
我们将徐州西汉楚王陵中的玉器介绍给大家以说明这个问题。
1.夔龙蒲纹玉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直径22.5厘米,青玉制成,璧用同心圆绳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龙纹结构奇特,刻画正面龙头四组,龙头雕出额头及鼻梁,嘴不明显,鼻下部两侧各有两条粗阴线,粗阴线较宽,龙头上有两个飘带状角向两侧延伸,玉细而长的飘带状龙身缠绕(图1)。这类玉璧在内区也多刻饰有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璧表面分割为似蜂房状排列的六边形。《说文》释“蒲”,“蒲草,可为席也”。后人把这种雕琢较浅,排列有序的纹饰成为蒲纹。根据该玉璧的尺寸和质地推测,该玉璧应是楚王的殓尸玉璧。而雕刻的龙凤能带领主人的灵魂从璧孔中升天。
2.镶玉漆棺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8厘米(图2),复原后的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的玉片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棺体侧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组竖菱形玉片分割成三个平面,中间平面以五个饰玉璧的玉版组成对称图案,五个玉璧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相似,可能寓有《后汉书·天文志》所载的“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之意。镶玉漆棺侧面两个空白也应是门的象征,其寓意为供墓主灵魂出入。而璧上雕刻的龙凤即是引领主人升天的工具。
3.狮子山楚王墓的玉璜
玉璜的两端作龙首或兽首形,中部琢饰谷纹或勾连云纹,当中有小孔,用于穿系佩挂,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图3)。
玉璜出土于甬道中,发现时碎成三块,现已黏合。玉璜以名贵的和田玉琢成,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器身磨光,素面,外缘和两侧边皆有减缘形成的牙槽,内缘有连续的透雕纹样,可惜部分纹样已残失。从残余纹样造型看,原来雕琢的可能是龙凤纹。玉璜正中顶部钻有配挂用的小孔。该器是目前已知体量最大的玉璜,质量上乘,在当时也应是异常珍贵的玉器。但整个璜给人以未完工的感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璜体尚未及雕琢纹饰就随葬于楚王墓中。
4.狮子山楚王墓的龙凤纹玉璜
龙凤纹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出土于甬道中,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图4、图5)。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而中部较大部分减缘则与一般玉璜不同。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毎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廓,不留空白,但构图饱满,密而不塞,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图奇妙,工艺精湛,令人叫绝。
5.铜山龟山汉墓的玉觿
玉觿皆作扁平弧形尖角状。其中一件一端雕作龙首形,龙身饰勾连云纹,背脊上有透雕的变形凤鸟、螭虎及流云纹。纹饰构图精美,为汉代玉觿中罕见的珍品(图6)。有的玉觿则作兽头形,器身饰卷云纹。觿本是古代用于解开绳结的用具,人们随身佩带。《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玉觿和韘形玉佩一样,是汉代贵族官僚墓葬中常见的玉佩。
6.东洞山二号楚王后墓出土的龙凤纹玉环
玉环为素面或作绞索形。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凤纹玉环(图7)。玉环黄白色,通体透雕。整环以三条虺龙蟠绕而成,环身透雕有熊、凤鸟及卷云纹,并以阴线刻划细部,线条流畅自然。玉环多用于成组玉佩的中部。
7.狮子山楚王墓的玉龙
楚王墓出土的龙形佩有单体龙形佩和复合式龙形佩两类。单体龙形佩依据配挂方式和造型的不同,又可分为横式龙形佩和竖式龙形佩两种。橫式龙形佩的龙身呈多曲状,龙尾内卷,龙身中部上方有穿孔,佩带时作横直状。这种龙形玉佩流行于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虽偶有发现,但已不是主要的玉佩了。竖式龙形佩的龙身弯曲呈“S”形,头部上方有孔,配挂时作竖立状(图8)。这种造型较为特殊的龙形佩,在已发掘的汉墓中尚不多见。复合式龙形佩透雕而成,主要纹样为蟠曲对称的双龙,龙身连成一体,全器略作半圆形(图9)。河南信阳长台关和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都出土过类似的玉佩。
8.狮子山楚王墓的龙形玉佩
龙狮子山楚王墓的龙形玉佩出土于西侧第5室东端淤土中,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上有一系穿用的孔。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图10)。这种龙头凤尾的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而“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呼应,使之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迸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两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9.狮子山楚王墓的玉冲牙
玉冲牙形似玉觿而较粗钝。楚王墓所出的冲牙作龙形。龙身饰勾连谷纹,内侧有透雕的龙凤卷云纹附饰,构思新颖,纹饰流畅(图11)。冲牙为古代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位于组玉佩的最下方,一般为左右各一件。《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玉冲牙出现于西周,而盛行于东周。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曾发现形似冲牙的玉龙纹觿。
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江苏吴县严山吴国玉器窖藏以及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都曾出土玉冲牙。两周时期的冲牙多作龙形或简化的龙形。楚王墓所出的玉冲牙显然是从春秋战国的冲牙发展来的,龙头更为形象化,龙身一侧加上透雕的附饰,造型更为优美。
10.北洞山楚王陵的韘形玉佩
玉佩呈青黄色,平面前尖后圆,中部鸡心隆起,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分别雕刻一龙一凤。龙首及凤首并列,采用圆雕技法琢成。龙鼻和眼睛突起清晰,凤冠突起,喙作内勾状,回首展望。凹面边端处阴线刻饰勾连云纹(图12)。
韘形玉佩又称心形玉佩,由玉韘演化而来。韘是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玉钩弦的用具。《说文解字》云:“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同韦系着左右巨指。”《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今,垂带悸分。”这是目前有关“韘”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是已知最早的玉韘,表明韘在商代就已出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韘和骨韘,位置均在死者骨架的手部,其形状已与妇好墓出土的玉韘有较大差别。考古发现表明,东周时期的玉韘已出现由实用器向装饰用佩玉转化的趋势,至迟从战国时期开始,玉韘已逐渐演变成佩玉。西汉时期的王侯贵族墓葬中常见玉韘,但多作扁平状,平面为椭圆形,上端呈尖角状,下端为圆形,两侧多透雕复杂的纹饰,虽然器身中间的圆孔还保留着,明显已不具备钩弦的实用功能,整器极强的装饰性标明其为佩玉。徐州地区出土韘形玉佩的墓葬均为楚国王室成员或地位较高的贵族,等级较低的墓葬中不见韘形玉佩。
汉代人们如此重视丧葬用玉,应与先秦以来人们的魂魄观念有密切联系。《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子产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唐代孔颖达《正义》对魂魄有非常清楚的解释:“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说明,先秦时期,对人死后魂魄的归属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古人厚葬习俗和魂魄观念,张光直先生有精辟的论述:“既然人死之后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那么古代的埋葬制度与习俗便必然具有双重的目的与性格,即一方面要帮助魂气顺利地升入天界,一方面要好好地侍候形魄在地下宫室里继续维持人间的生活。”厚葬之风的盛行正表明了古时人们对死后命运的关注。以上大量的出土物表明:汉以前,人们重视如何让魂气升入天界;西汉开始,人们更加重视形魄的保护,相信尸体不腐,死后在阴间仍然可以重复生时的一切。基于这种目的,王侯贵族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上,坚信玉的防腐功能。正如东晋葛洪《抱朴子》所载:“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正是这种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髙度发达,并且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不过,往往事与愿违,豪华的葬具和大量贵重的随葬品引来的却是无数的盗墓者,几乎十墓九空,尸骨无存。鉴于这种情况,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废除了以玉衣等随葬的制度。从此以后,丧葬用玉逐渐消失,中国玉器进入了世俗化发展阶段。
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733.html

以上是关于徐州西汉楚王墓中玉器的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