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汉阳陵公众考古活动的思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汉阳陵公众考古活动的思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汉阳陵公众考古活动的思考
汉阳陵博物馆 程艳妮
【摘要】公众考古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考古,而不是少数专家才有解释权的考古①。记录和保护考古遗迹和遗物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汉阳陵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普及考古知识,建立民众考古乐园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阳陵推出的针对不同民众的公众模拟考古活动,在建立学生考古乐园,搭建社区和博物馆之间桥梁,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字】公众考古 模拟考古 民众乐园
在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 麦克基姆西20世纪70年代提出“公众考古”的概念之前,考古一直被认为是非常神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普通大众很少参与且知之甚少。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乡建设给古代遗址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于是麦克吉姆西提出记录和保护考古遗迹和遗物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保护②。
早在1976,中国在湖北的楚国纪南城遗址开设了首家面向工人,农民和文博从业人员的考古培训班,这是中国当时“工农考古”的体现,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考古活动。近几年来,中国出现大批“公众考古”译著和论文,一些大学的相关学院开设了公共考古课程。2008年5月,山东汶上南旺大运河推出中国首次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11日,在“考古”版首开“公众考古”栏目,此后,该栏目不定期在《中国文物报》“考古”“综合”“视点”等版面刊载相关论文。自此之后,中国的“公众考古”迅速发展起来,各大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③,汉阳陵博物馆便是较早开展此项活动的博物馆之一。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考古活动应该是常态性的、持续性的
汉阳陵博物馆模拟考古活动起步较早,但一直作为给旅行社和团队提供的一项服务。2010年10月,汉阳陵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了更好的发挥、利用资源优势,唤起公众更多地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索、发现尘封的历史记忆,增强公众对考古学的了解和兴趣,汉阳陵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的公众考古活动,使汉阳陵博物馆的公众考古活动成为一个品牌,一种持续性的、常态性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一)“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
2011年4月开展的“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是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安晚报社联合举办的,由志愿者招募、考古知识讲座、模拟考古大比拼、东阙门考古、考古座谈等环节组成。
志愿者是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招募的,最终挑选出24名各行各业的代表成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其中既有16岁的高中生,也有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工作者,还有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涵盖面较为广泛。在公众考古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博物馆特意安排了长达2小时的“考古基础知识讲座”,让第一次接触考古的志愿者掌握基本的考古知识和方法,同时安排他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参观“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增加他们对古代阙门的直观感性认识。
在模拟考古现场,志愿者们被分成4个小组,通过探铲操作、平面清理、提取文物三个环节的实践比拼,最终第一组的6位成员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夺得了进入东阙门考古发掘的珍贵机会。来到东阙门考古发掘现场后,6位幸运者两人一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分别在3个考古探方内对汉代遗址进行了发掘,真实的考古发掘体验让平时对考古充满神秘感的志愿者们兴奋异常,他们手持手铲,小心翼翼、认真仔细的发掘,让未能进入真实考古现场的志愿者们羡慕不已。
在随后的考古体验座谈会上,志愿者们纷纷发言,认为此次活动是最有意义的一次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时间虽短,但一生铭记,让参与者“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的愿景得到了实现。同时他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增加对考古工作的认知的同时,增强文物遗产保护的意识。
(二)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的推进公众考古工作,在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汉阳陵博物馆一改既往的纪念宣传活动模式,积极向有关机构申请建立“陕西省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基地”,此建议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物局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省教育厅将“陕西省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基地”的标牌授予了我馆,这是西北地区首个由省级政府教育主管机构授予的标牌,是陕西教育与文物部门推进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的又一创新实践。
授牌仪式后,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高新一小等20余所大、中、小学校的200余名学生作为首批模拟考古实践者参与了我们组织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首先来到汉阳陵“青少年活动中心”,聆听了“考古知识小课堂”,学习考古基础知识和发掘方法。在随后的现场模拟考古体验过程中,同学们一个个认真操作,当“遗迹”、“遗物”出土的瞬间均欣喜不已,来自西安高新一小的董禹辰,也是一名“小记者”,当亲手挖出第一件“文物”——小小的汉代瓦片时,他兴奋的说:“以前从电视上看到考古发掘报道时觉得很神奇,离自己也很遥远,今天自己能亲手体验,感觉真的太好了。”
(三)“考古之旅”夏令营活动
大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和思考能力与小学生的好奇截然不同。2012年7月16日,参加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之旅”夏令营活动的近50名大学生来到了汉阳陵。此次夏令营活动包括模拟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参观、制陶体验、参观博物馆等环节。因为是针对有一定历史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设置的考古实践活动,因此考古知识讲座便作了压缩。但这些文博专业的学生中并没有几个同学进入过考古工地,更别说亲自参加过考古发掘工作了。在模拟考古环节,他们用手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探方内的“文物”,体验考古发掘的艰辛和乐趣。一个叫杜鹏的考古专业的学生说,“过去只在书本上,在屏幕上,通过教授的讲授,学习考古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今天亲手体验了,跟我过去的理解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次实践活动太及时,太有必要了”; 一位女大学生表示,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耳濡目染了解了不少考古学基础知识,但在体验后还是与课堂上和媒体上获得的知识感受大不一样,所有深奥的考古专业知识及神秘的考古发掘过程,在这里都化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固化在了脑海中。
二、公众考古活动是将博物馆从文化圣殿变成民众乐园的有效途径
(一)公众考古活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将博物馆变成学生乐园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博物馆三大主要职能之一,是博物馆的灵魂,而学生的考古实践活动是一种直观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考古实践活动克服了传统历史教育枯燥、晦涩的特点,通过互动和亲身参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提升历史教育效果。
汉阳陵博物馆策划举办的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活动在纠正青少年“考古就是挖墓”的错误认识,加深他们对考古科学的理解,珍惜和保护考古成果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证明了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给青少年留下了最美好和难忘的记忆。汉阳陵博物馆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的“考古之旅”夏令营活动,为考古和历史专业的大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对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他们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大有帮助。正如参加过汉阳陵公众考古活动的美国韦伯州立大学教授波利尼•米勒(Blaine Miller)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从事考古工作37年,还是第一次参与模拟性的考古发掘,这样的体验参与可以很好地缩小专业考古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有助于向公众普及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考古不再高不可及”。
鉴于学生考古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公众考古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约旦的历史课教育包括两个部分,除了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考古遗址参观和考古体验。又比如,鉴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日本将学校中的文化遗产教育作为连接社区和学校的重要纽带,以解决新自由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④。
(二)公众考古有利于将公众吸引到文化圣殿,使博物馆融入社区。
社区与博物馆是休戚与共的,博物馆的发展需要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社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更需要博物馆⑤。博物馆除了应组织一些精彩的临时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也是其中主要方法之一。
汉阳陵博物馆策划的“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4天报名时间,就收到了120封报名者投递的简历(不包括电脑程序自动删除的众多不符合报名条件的申请人),报名者从“夫妻档”到高考生,从建筑师到个体户,涉及52个行业。活动期间,博物馆对外公布的咨询电话常常接听不暇。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人通过电话和网络留言咨询,对活动表示了强烈的兴趣。汉阳陵博物馆该项活动也因此被评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这是陕西文博系统唯一一个此类奖项。
考古不仅仅是发掘,人们可以通过考古透视,分析和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貌。考古还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区感,培养公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公众积极关心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大众的无知、冷漠和蓄意或无意的破坏会给考古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则会为考古和其研究工作吸引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支持,因此加强公众考古教育对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⑥。这也就是英国考古委员会自1944年建立之初就将“所有人的考古”作为自己的标语,将支持最广泛的大众参与考古作为自己首要任务的原因所在。
(三)公众考古活动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将博物馆建成名副其实的民众乐园。
在当今各种文化资源、文化信息都在争夺观众的情况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现象已成为昨日景观,宣传在吸引观众走入博物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为公众准备的盛宴,那宣传则应是那热情洋溢的“请柬” ⑦。
“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选择与媒体最佳合作方式。以往活动的宣传报道方式,媒体大多采用新闻通稿或当天发布简短消息,未能引起公众足够关注,本次活动我们改变了与媒体的传统合作方式,采取与《西安晚报》独家合作由他们连续报道的方式进行。事实证明,这种合作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媒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提升其影响力,又降低了我馆的宣传投入,提高了活动的宣传效果,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中央电视台2012年5月18日新闻联播“四年免费开放 亿万观众受益”博物馆日主题报道对陕西省“博物馆日”活动的典型做了突出报道,这是汉阳陵博物馆的相关活动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知名度。
公众考古活动同时也衍生出相应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汉阳陵自行设计的带有繁体“汉”字的手铲,考古徽章,带有汉阳陵考古徽标的背心、帽子、T恤,带有汉代元素且有馆长亲笔签名的“公众考古参与证书”等等,实现了我们让“游客将博物馆带回家”的初衷。
三、公众考古活动面临的主要瓶颈,即制约博物馆成为民众乐园的主要因素。
(一)公众考古活动有特殊的年龄段要求,使博物馆变成儿童乐园面临挑战。
由于考古理论知识比较深奥难懂,考古发掘工具操作较难,因此目前公众考古活动受较强的年龄段制约,一般情况下,12岁以下的儿童和60 岁以上的老人不适宜参加公众考古活动。汉阳陵在举办“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时,出于安全考虑,就将年龄段规定在18到60周岁之间,许多未成年人和老人打来电话,苦苦要求破格让他们参加,最终还是被婉言谢绝。今年7月初,汉阳陵博物馆在策划“开心考古”夏令营活动时,对外公布的参加活动人员的年龄要求是12到16岁,但此活动的报名人数不如人愿,许多打电话咨询的都是年龄小于12岁的家长。由此分析,在众多名目的夏令营以各种方式招募营员的激烈竞争中,12岁以上的孩子业余时间太少,对于学业和中学入学考试帮助甚微的活动一般不会参加。我们也曾接到许多幼儿园和早教中心打来的电话要求参加模拟考古活动,但出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制约和安全的考虑,我们都婉言谢绝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定制轻便安全的模拟考古工具,考虑幼比较喜欢沙子的特点,可以将“探方”改为沙坑,将模拟考古设计成一种游戏,已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便是这样做的,他们将沙坑考古与生日派对和亲子游结合起来,考虑到孩子对恐龙化石的独特兴趣,沙坑里埋藏的文物当然是恐龙化石了,文物提取记录也改为了卡通绘画版,再加上令人忍俊不禁的考古服、独特的鲨鱼牙齿礼物和卡通版考古证书,使此项活动如此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每年要接待约15万儿童。
(二)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应有专业经费。
汉阳陵博物馆是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经费来源主要靠门票收入,除保证职工的薪酬,博物馆运行开放和日常维护外,模拟考古基地的日常维护,模拟工具的购置,公众考古活动其他相关经费等也源于门票收入,因此每一笔开销都要精打细算,大规模、常态化开展包括模拟考古在内的公众教育活动的预算经费十分有限,必须申请专项经费,而专项经费的申请程序繁琐,周期很长,致使工作开展困难重重。迫于现状,我们的公众考古活动一般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旅行团队每人150元,学生半价,而且只接待15人以上的团队,这就将许多公众拒之门外。前述汉阳陵博物馆策划的活动均是免费举办的,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汉阳陵博物馆受专业人员和经费的限制,长期坚持难以为继。亟待上级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增加专业指导人员。
此外,由于土遗址的脆弱性和文物保护的限制,帝陵东阙门考古现场每次最多接待20人左右受过一定培训的人员,且活动频率不宜太高,以免对遗址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影响考古发掘正常进程。
(三)亟待培养专业的公众模拟考古“教练”,负责公众考古活动的辅导工作。
“教练”包括公众考古的策划、组织、技术指导、管理人员,没有“教练”的指导,不仅会对遗址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目前汉阳陵的公众考古活动由宣教部、陈列保管部、经营部等部门的人员组织、策划、管理,承担“教练”的角色。但由于人数紧张,遇到大型公众考古活动时,上到主管副馆长下到临时技工几乎全员出动才能勉强应付。这严重影响了其他常规性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专业的考古“教练”队伍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受博物馆正式编制的限制,招收模拟考古“教练”面临一定的困难,还需要上级在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我们认为公众模拟考古活动是拓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大多数文博机构推出的公众考古活动中,考古工作者以教育的名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参与公众的现象较为突出。然而,公众考古教育活动要取得成功,考古工作者和公众考古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汉阳陵博物馆的实践活动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考古工作者可以使考古研究成果更多地为公众所了解,公众考古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考古知识,了解历史和过去,这正是我们设计公众考古活动,让公众分享考古发掘乐趣和成果的目的和魅力所在⑧。汉阳陵博物馆探索通过开展常态性的公众考古项目将博物馆逐步变成民众的乐园,莘莘学子的精神圣殿。工作还刚刚开始,我们将坚持不懈,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博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高蒙河:《考古好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范佳翎:如何理解“Public Archaeology”? 2012年03月18日,中国文物信息网。
③《中国文物报》:《2008公众考古活动案例盘点及思考》,2008年5月刊。
④⑥⑧katsuyuki Okamura Akira Matsuda 《New Perspective in Global Public Archaeology 》,Springer ,2011.
⑤⑦庞亚妮:《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735.html
以上是关于考古-汉阳陵公众考古活动的思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